隐匿深山的晋冀古驮道

隐匿深山的晋冀古驮道

首页模拟经营官路迢迢更新时间:2024-07-01

榆次区庄子乡南头村碑楼

榆次区庄子乡下黄彩村驮道

在晋中市榆次区东南八缚岭海拔1000米以上的陡峭群山之中,隐藏着一条蜿蜒逶迤的千年古道,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道路段西起庄子乡南头村石梯岭,东至长凝镇龙科村神林岭,绵延长达15公里。时移世易,这条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价值的古道几近被世人遗忘殆尽。

八缚岭上寻古道

榆次地势东高西低,海拔从高到低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个类型。地处太行与太岳山脉交接地带的八缚岭环带于榆次、太谷、榆社、和顺边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位于榆次与和顺交界处的榆邢公路东侧,海拔1718米。早在距今1500年前的北朝时期,八缚岭已出现在正史中。《魏书·地形志》称之为“八赋岭”“八表山”,《隋书》中称之为“八公山”。

山高林密的八缚岭之所以引起史家的关注,与其重要的山地交通密不可分。北齐时期,皇帝往来于帝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西南)与陪都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之间的“并邺道”上,频繁穿越于八缚岭间。其中八缚岭通往榆次境内的路段,因沟通了长凝与仪城两个重要集镇,在后世称作“长仪路”。

其实,除了纵贯八缚岭的北齐“御道”长仪路之外,还有一条呈东西走向、横穿八缚岭北部山系、被榆次人称为“蚰蜒小道”的古道,古属榆次三教乡和思凤乡管辖。按照明清时期的说法,古道西段为石梯岭路,东段为神林岭路。

石梯岭路是从庄子乡南头村至长凝镇沟口村的山路。清同治《榆次县志》记载:“石梯岭路,在县东南六十余里,西起白田村,逾段和坡,东讫沟口,山径崎岖,逶迤十五余里,为辽和路”。清乾隆《榆次县志》记载:“石梯岭在白田村东,錾石为蹬如梯然,长十余里。”

从南头村东北石梯岭拾级而上考察古道。所行所见,深感古人对道路描述与命名的准确。山路多石,台阶如磴,层叠如梯,蜿蜒曲折。其中下段和坡至石梯岭的路段最险要,人称“阎王爷鼻梁骨”,几百米的路程,直上直下,步步惊心,险象环生。穿过涂河,便进入了东段神林岭路。

清同治《榆次县志》记载:“神林岭路,在县东南七十里,西起沟口,经龙科村,至神林岭,崇窊不一,约十五里许,为和顺路。”古时,神林岭是榆次著名的风景名胜。清同治《榆次县志》记载:“神林岭在曹家岭北,去县八十里,雄伟兀立,高出群山形胜,为东南之冠,其地古业林薄,故阴寒积雪至夏不消,岭东接和顺县境。”榆次古八景之一的“神林积雪”便指此地。

清代榆次人、曾任广西按察使等职,被清世祖赞为“当代贤吏”的桑芸即有《神林积雪》诗云:“林峦回合朔阴搏,经暑萧森雪未残。影贮三冬魂欲濯,辉凝五月骨皆寒。峨眉应拟瑶华赠,姑射堪充玉粒餐。我厌趋炎能襶者,可横驴背一盘桓。”

作者眼中的“神林积雪”以及触景生情的感悟令人神往。

如今,这条横穿八缚岭的千年古道,文化遗存仍随处可见。比如南头村的古宅院、观音庙,段和村的关帝庙、龙王庙、山神庙,龙科村的福兴庵等,可谓佛、道、儒三教共融。

古道附近有一座石块砌成的墓,据说是晋商车辋常氏的祖墓。当时常家先人外出经商失利,贫困潦倒,病死在石梯岭路旁,过路的好心村民不忍其曝尸荒野,便捡石堆身,加以掩埋。由于是埋尸于“头枕银崖山,足踢喝水圪洞”的风水宝地,保佑榆次常家日后成为闻名全国的晋商巨子。

古道两旁,还诞生了众多民间传说,比如石梯岭路南侧的莲子山村,当地传说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出生地,还说这里生长的马鞭草科荆条,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荆”。在石梯岭古道上,传说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时留下的足迹。神林岭上,还有传说仙翁下棋的地方,刻在峰顶巨石上的棋盘清晰可见。

驼铃声声掩迷踪

当初,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为何会有一条颇为古人看重的道路呢?

查阅史籍与方志资料,走访专家学者和当地居住的老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榆次境内这条千年古道,竟然是一条跨越晋冀两省、连接太行东西的古商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保存完好的石梯岭路、神林岭路外,如果以古代交通史的宏观视野考量,这条古道全程应以太原为起点,东南至榆次修文镇郭村后,进入丘陵地带。一路东行,经西郝村、庄子乡东墕村、井峪村、郝都村、庄子村、季麻村、紫坑村、桥头村、杨壁村、上下黄彩村、白田村、南头村,长凝镇段和村、沟口村、与长仪路相交。继续东行,过龙科村,越神林岭,出榆次,进入和顺县马坊乡境内。经联坪乡、和顺县城、平松乡、松烟镇、杏树湾村,出和顺县,进入河北邢台。经邢台驮道村、桃树坪村至邢台南关,这便是古道全线的大体路线。

在榆次之外,古道东端的邢台地区也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邢台地区交通志》称,早在春秋时期邢台就有了通往山西和顺的道路。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明代修筑太行山长城防御体系,曾在古道必经的路罗岭口设置“正城一道”,为马岭关下辖24处隘口之一。清光绪《续修邢台县志》也记载:“灰峡岭,城西一百六十里,有自桃树坪赴山西之路。”

在古代邮驿体系中,这条古道虽然未列为正式的驿道,但是随着古道的日渐繁荣,沿线村民也习惯将其泛称为“官道”。比如榆次郭村村东的交叉路口,被村民称为“十字官道”,路旁的两块农田名称为“官道东,官道西”,一直沿用至今。在黄彩(今晋中黄彩乡黄彩村)西南的清咸丰十二年(公元1862年)《重修充濶桥碑记》中,则称这条古道为“要路”。

在古代榆次东南既然已经有一条穿越峡谷的长仪路通往和顺,为何又有了这条翻山越岭的古道呢?从地图上看,因为石梯岭、神林岭古道是榆次进入和顺县城、河北邢台最近的一条路,比走长仪路近了30公里,几乎可以省去一天的赶路时间。另外,长仪路涂河路段受季节性影响很大,夏天河水泛滥,道路常被冲毁。由此看,两条道路并存也当合理。

民国以后,长仪路因高低差较小,经过多次改造成为榆次通往和顺、左权乃至河北邢台的主要道路,即人们常说的榆邢线或318省道。石梯岭路与神林岭路逐年日渐失去了往来客商,日久沉寂萧条于荒野之中。

相比涂河谷地内的长仪路,经行山路的古道无法通车,运送大宗货物只能依靠牲畜驮运,这条山间古道便被称作“驮道”。在邢台境内的古道旁,有一个古村即以路命名,称为驮道村。

榆次的一些民间记忆也和“驮道”的说法遥相呼应。比如古道途经的庄子村,在明朝至清朝中后期时骆驼运输业十分兴盛,村内的许、胡等骆驼运输大户被时人称为“骆驼财主”,据说包揽了晋中一带的货物运输。庞大的驼队遍行大江南北,甚至穿越西北沙漠,走出国门,被誉为晋商“脚力之村”。

因此,使用晋冀古驮道之名作为整条道路的统称是比较契合历史实际的命名。

商帮驰骋天下闻

山西晋中市与河北邢台市是这条古驮道东西两端的要冲,古道的兴盛也与晋中、邢台两地商人的商业活动密切相关。

今日的晋中榆次,是晋商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榆次的商贸活动十分繁盛,许多商号在内蒙古、东北、江南、河南、河北、湖广等地均设有分号。车辋常家、聂店王家、王村郝家等巨商大贾,驰骋商海、富甲天下。前人对榆次之商贸地位曾有很高的评价:“清咸同间,榆、太、祁、平、介地方,票号勃兴,汇兑遍于全国。”

邢台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是太行山东麓重要的贸易中心,明清时期为顺德府治。邢台内外,尤以南关一带店铺林立,商贾如云,日进斗金。清人谷鸣球《土寨纪略》称顺德府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皮毛制革业是顺德府南关的支柱产业。至同治年间,顺德府南关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声名远播塞外。

商路迢迢,驼铃声声,栉风沐雨,无关冬夏。晋冀古驮道的形成,使西北高原上的骡马、盐巴、麻油、莜面,天津的洋布、中原的棉花,河北的皮毛、白面、粉条、药材,南方的茶叶得以集散流通,经榆次而达秦陇、巴蜀,至顺德府而入河南、山东,甚至更远的江南。《榆次乡村简志》记录下黄彩村“旧有官道,东南入庆城通苏杭,西北达晋阳至陕西,往来客旅甚多。”

为了保障商贾往来畅通,古人对这条重要的驮道多有建设与维护,逢山开路,遇沟搭桥。根据桃树坪村周公山山神庙碑文的记载,为修建驮道,邢台隆尧、巨鹿、南和、平乡、南宫、广宗县等商人纷纷捐资,山西榆次、太谷、太原、阳泉的晋商也出资出力,足见其曾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就榆次境内而言,下黄彩村西南有充濶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明万历年、清咸丰年两次重修。庄子乡桥头村东的玉龙桥建于清代,是古道中跨越天堑的重要设施。石梯岭、神林岭的山区路段也经历过多次重修。清乾隆《榆次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西洼村人李才元等阔为坦途,来往称便,雍正九年仁乌村人刘学舜等重修。”在南头村石梯岭路的起点,至今还保留着万历年间维修石梯岭路和神林岭路的“重修道路”碑。为了保护这块碑,村民在碑的上方用红色石英砂岩修起碑楼。如今碑楼里的石碑虽已残损不全,但“重修道路”的字迹以及立碑的时间清晰可见。

商旅往来成就了这条古驮道,驮道的兴盛也为沿途村民提供了商机。南头村68岁的村民李宝生自述,他的曾祖父曾经在石梯岭路口卖烧饼,攒了好几罐铜钱,顾客皆为过路客商。沟口村90岁高龄的李栓丑老人也回忆由于过路客人比较多,在段和村、龙科村还曾开有客栈,供客商及骆驼、骡马吃宿休息。由于路况艰难,过往的骆驼商队在过了龙科村石蹄沟乱石滩以后,都要在狼窝被岭下面休息一会儿。这些村民的口述资料,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对古驮道盛况的记载。

一些来往于这条古道的晋冀豫商人,也看准时机,行商变坐贾,在古驮道中途的节点城市和顺县开起了商号。至清光绪年间,和顺县坐商达到80余户,大部分为外籍人,河北、河南商人被称为“东商”,榆次、太谷商人则被称为“西商”。“东商”30余户,“西商”50余户,其中又以榆次商人资厚户多。县城有同懋德、恒来庆、东升昌、永心正、万成号等20多家榆次人参与经营的商号。还有众多分号以同、恒、昌命名,分布在仪城、石拐、马坊、寺头、京上、松烟、雷庄等村镇。

雄关漫道从头越

晋冀古驮道不仅记录了古往今来两省先民的融通交往与生息繁衍,同时也承载了许多金戈铁马的历史记忆。以榆次的路段为例,公元前455年,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瑶联络韩、魏,伐赵于晋阳,赵襄子亲信张孟谈以“唇亡齿寒”之理游说韩、魏后,两家倒戈,智氏兵败。智伯瑶从晋阳逃至榆次郭村凿台被*,《史记·春申君列传》称“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赵襄子取智伯瑶头颅制成酒器,“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沿着这条古道一路向东,将智伯瑶葬在了庄子乡的神头村。

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曾沿着这条古驮道,一度将并州治迁至榆次庄子乡张坪村,“筑台壁以御秦冦”,经此道路经略四方。公元350年,冉闵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后兵败被*。在古驮道旁的北田镇张胡村东,也留下了有冉闵之墓的记载。

据南头村的老人讲,抗战时期,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侵华日军曾征调当地民夫,再次重修石梯岭路,这或许是古驮道榆次段在近代的最后一次维修。

雄关漫道,商旅通衢。榆次自古即为通衢之地,史称“迎送供亿之使,络绎相望于道。”晋中榆次庄子乡、长凝镇这条横穿八缚岭连接晋冀两省的古驮道,是太行山区道路体系中鲜为人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万里茶道的一条鲜为人知的支线,对于古代华北地区的贸易往来、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是中国古代道路罕见的典型性遗存。将这条古道进行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传承地方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榆次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助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雄辉 段彬

(责编:candy)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