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泉随笔」赶 山

「汇泉随笔」赶 山

首页模拟经营赶山赶海开饭店更新时间:2024-05-08

原创 随笔

俗话说,靠海吃海,靠山吃山。住在海边的经常赶海,住在山里的也经常赶山。在吉林的通化、临江一带,就称进山采集山货为赶山。我就曾在那儿赶过山。

下乡之前,我们几个同学曾经在长白山附近的一个同学家里做过“逍遥派”。真是世外桃源,前后是高高大大的山,郁郁葱葱的树。门前潺潺的溪水,汩汩地从石板上流过。水清得叫人不由想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来。

我们没事就在山上转,那山上的物产更叫人眼花缭乱。正是夏末秋初,满山的野葡萄被霜打红了叶子,果实呈紫黑色,塞满一嘴,那才叫甜呢,著名的通化葡萄酒就是用它酿制的。还有山梨,老远就香气袭人,遇到一树,几个人都拿不完。梨子酸里透甜,个头不大,却很有吃头。果子而外,药材更多。像党参、五味子、细辛,多数叫不上名,只是跟着同学父亲去采。至于上山打柴,割苫房子用的草,编筐用的条子,也是每天的功课。当时大家都不富裕,这些东西多少都能换点钱。

终于有一天同学父亲要带我们去深山老林了,来一次真正意义的“赶山”。其实,旧社会“赶山”是指挖人参,天南海北的汇集这里,一起行动。当时有首民谣说道:“家住莱阳本姓孙,天南海北来挖参,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也约略可见赶山人的心酸。蝲蛄是生长在河沟里的水生物,有点像小龙虾。

赶山组织严密,有打头的,有严格的纪律。人们拉网似的向密林推进,互相不准说话,联络方式是用木棍敲击树干。一旦发现人参先要大喝一声“棒槌!”(人参的俗称)接着一把握住叶茎,栓上预先备好的红绳子,然后再仔细地用竹签慢慢挖,一根须子也不能破坏。特别是不能用铁器,如不按照这些程序和要求做,人参娃娃就会土行孙似的溜掉。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本《长白山人参的故事》,说人参会化作童男童女下山看戏,如看到穿绿衣扎红头绳的孩子,一声“棒槌”,揪住再说。解放后人参少了,人们进山主要是采元蘑,抓蛤什蟆等。蛤什蟆就是林蛙,比一般蛤蟆略小,天冷时群居在深山溪水石头底下,遇到一窝就能逮住不少。那东西营养价值颇高,当时外贸收购就要五毛钱一只。

我们的目标是采元蘑,行前做充分准备。同学父亲用椴树皮为我们每人编了一个背篓,一应物品都放在背篓里,行动起来方便。一根带叉的棍子,一来上山探路,二来打草惊蛇。准备停当,步行四十多公里,来到长白山腹地猎人老赵头的家。

有道是“城市里的孩子山沟里的狗”——厉害。许是少见多怪的缘故,深山里的狗分外凶猛,老远地把我们挡在门外。也得感谢那狗,“不是黄犬吠客早,哪得主人迎出门”呢。

赵老爷子五十开外年级,爽朗好客。当年他外出遇上大雪,饥寒交困,被同学父亲救回家中,酒菜招待,从此便来往如亲戚。果不其然,当晚老汉便酒装大碗、肉切大块款待我们。酒是老白干,肉有野鸡,野兔,山鸡,还有狍子和野猪肉呢。酒多话也多,山里人开口不外山里事,无非狼精狐狸怪人参娃娃之类。最多的还是狗熊,当地人叫黑瞎子。说它一掌能拍死人,说它的舌头能舔去人的脸皮,记忆最深的是黑瞎子跌膘。黑瞎子会爬树,经常爬到树藤上吃圆枣子。吃足了却下不来,也不管树有多高,卷起身体就往下摔。这家伙膘肥体壮,自然是摔不坏的。

第二天我们就钻老林子了。好家伙,真惊了。深林遮天蔽日,为了争夺阳光,各种树木合抱粗的也好,几个人才能围住的也好,齐刷刷往上窜,棵棵都是六七层楼房高,树冠已是无法仰视,只见到一排排树干。想是缺少阳光,树干之间倒没有多少杂草荆棘,地上踩一脚软软的,几十年上百年堆积的已经腐烂和正在腐烂的落叶,估计至少也有米把厚,直叫人想往上面躺。地面到处被耕耘得沟沟壑壑,那是野猪的杰作,它们觅食树根时留下的。想到昨晚的那些故事,我们既好奇又小心地走着,谁也不敢拆伴。

“蘑菇!”忘了是谁大喊一声,大家目光一齐落到眼前横着的一株巨大的树干上。只见它顺山倒着,枝叶早已“零落成泥”,树干依然粗壮笔直,足见其当初的雄姿和风采。半腐的树身满是翠绿的青苔,也长满了一层层大块的蘑菇和木耳。赵老汉告诉我们,这是伪满时伐倒的,没来得及拖出山小日本就垮台了。想起一路上看到的山寨残垣断壁,那些当年“胡子”(土匪)的遗迹。小时候听奶奶说胡子多数是抗日的,一次日本鬼子*胡子,脑袋砍落地上,嘴还在啃泥,壮心不已啊。

不到一袋烟功夫我们都装满了背篓,时间也不早了。山深林密,下半晌光线就渐渐暗下来了。赵老汉说,“再多也背不动了,该出山了。这方圆几百里,‘抹耷’(迷路)了,可不是玩的,几天几夜也走不出去。”他还告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顺着溪流往下游走,才可能会找到人家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