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艺术维C”,置顶加星标
更不容易错过每期更新哟!
国庆那段时间,我做了一个眼睛激光手术,整整七天没看手机,突然收到小香蕉电话,姐姐Bansky到底是谁啊?维C读者群的讨论都炸开了,都在研究这个自毁的画家~
现在眼睛稍微好起来了,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至今不露脸的艺术家的传奇艺术生涯。
Bansky ,《Girl with Balloon(气球女孩)》
事件回顾:拍卖史上第一件自毁画作
10月5日,发生了一件震惊艺术界的事。
英国著名涂鸦大师班克斯的作品《Girl with Balloon(气球女孩)》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万英镑(1000万)拍出。
拍卖会一向都是庄严而闪耀的,况且苏富比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顶尖拍卖会,来的都是全球顶级藏家。但就在落槌的那一刻,艺术家远程遥控画作里面隐藏的碎纸机,价值千万的经典画作一秒间被绞碎。
突如其来的恶搞,藏家们都惊呆了!
这是历史上第一件拍卖后,在现场立即被毁掉的作品。
几天后,班克斯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视频,表示自己在几年前就在画中安装了粉碎机以防止将来被拍卖。视频里的他笑成了花。
同时引用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一句话:“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毁灭的冲动也是一种创造*。)”
这其实是由 班克斯 一手策划的「恶作剧」,为的就是挑战现在的艺术商业制度,表达自己对于作品遭拍卖的不满。
自古以来玩噱头的天才并不少,100年前马塞尔·杜尚把把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美名其名《泉》,匿名送到美术馆做展览,还质疑:什么是艺术?这种把日常物件(“现成品”)引入了传统的艺术的行为,引起了媒体与业界巨大争议,争议意味着流量,这位玩噱头的天才最后记入了美术史册。
杜尚《泉》
同样地,100年后Bansky“毁作事件”迅速占领了国际各大媒体的版面,在中国也毫无意外地引起巨大的网络热议。
有的人无法理解,觉得毫无价值,甚至觉得他在炒作
有的人关心作品的价钱
有的欣赏这个行为的艺术性。
有的人赞扬他对艺术商业化的批判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件事,首先要了解班克斯其人。
班克斯究竟是谁?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
很可惜,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2010年,班克斯被《时代周刊》(Time)评为当年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然后他提交了一张这样的照片: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班克斯)1974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也就44岁并不老),英国街头艺术家,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之一。
在他导演的一部关于街头涂鸦艺术的纪录片《从礼品店出门》(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中他也出镜了,和他往常留给大众的印象一样神秘。此片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街头艺术灾难片”,值得一提的是,它获得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让乏味的街道变得有趣生动
14岁被学校开除后,他就开始穿梭在英国的大街小巷进行涂鸦创作,后来出现在全世界的街头巷尾。对他的争议从来没有断过。
有的人将他视为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气球女孩》曾荣获“英国人最爱艺术品”第一名。伦敦著名的街头艺术圣地Banksy Tunnel就是以他命名的。
他有许多作品充分运用了环境,因地制宜,同时保留着幽默和童趣,让乏味的街道变得有趣生动。
(红色气球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代表着爱和希望)
(害怕老鼠的女孩)
(骑着动物的小孩子)
(《戴粉色面具的大猩猩》,班克斯的早期作品,在他的家乡布里斯托)
(洗洗斑马身上的黑条纹)
(班克斯有很多作品都出现了老鼠)
(永远在门外等着的男人)
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对他恨得牙痒痒,想抓捕到这位总是消失在街头的“肇事者”。Robert Davis,市政规划委员会的主席曾对《泰晤士报》(The Times)说:“如果我们容忍这些,那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拿着喷绘器的小孩都能创作艺术。”
放物:把作品偷偷混迹到各种名画展
绞碎自己的作品,不是他仅有的一次“恶作剧”。
在艺术界有个词汇叫放物,这个词是一个很带感的行为,从字面上解释:在老事物不被注意的情况下替换成新的东西,有点狸猫换太子的意思。
Bansky的一大爱好就是放物,“恶搞”世界名画甚至把自己的作品偷偷混迹到各种名画展中去。他宣称:“艺术圈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被改编的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著名作品《拾穗者》)
(枯萎的梵高的《向日葵》)
(这幅戴着笑脸面具的蒙娜丽莎在2004年被偷偷放进了法国巴黎罗浮宫)
下面这幅特别有意思,Bansky把古人手中的石器替换成手推购物车,浑然天成,。随后,他把这块石头偷偷放进大英博物馆,当作真壁画“展出”了三天,过程中无人发现有异样。
艺术与行为艺术,严肃与打破严肃。
(2005年这块画着火柴人推购物车的石头被放进了伦敦大英博物馆,好几天后才被发现)
(改编后反映人与自然矛盾的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本桥》)
这样乐于挑战正统艺术的班克斯,却似乎慢慢被艺术圈所接受。
2007年,他的一幅作品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57.5万美元拍出。但班克斯自己却并不认可这件事情,第二天他就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幅画,上面写着“我不敢相信你们这些傻瓜居然真的买了这垃圾”(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除了批判艺术圈,他还有很多涂鸦作品讽刺了战争题材、资本主义和各种社会现象。
这是Bansky的代表作之一,叫:Wall and Piece (墙壁和碎片),其实聪明的C一定发现它是War and Peace (战争与和平)的谐音,这代表了艺术家的反战态度。
(反映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和交往关系的冷漠)
他的许多作品还以反战为题材,处处体现着人文主义关怀。
(废墟上绝望的女孩)
(抱着武器的女孩)
(示威者手中的燃烧弹变成了鲜花)
(被枪口瞄准的和平鸽)
(一个被公共监控系统监视的国家)
(讽刺媒体为了新闻不惜毁灭和破坏)
(批判使用童工)
(监控器旁边的英文:你在看什么?)
以色列在巴以边境上修了长达700公里的隔离墙,将巴基斯坦隔离封闭起来。班克斯冒着很大风险在这面高墙上留下了他的嘲讽。
(隔离墙被“剪”开了)
(一条可以翻越墙的高梯)
(一个可以看到对面的大洞)
(飞越隔离墙)
梁文道:他以破坏为创作更值钱了
这场“恶作剧”也带来了另外的争论。
梁文道在谈论班克斯的“颠覆”时曾提出这个矛盾:“这幅画被破坏之后,反而可以当成是班克斯对原来画作的二度创作。而‘以破坏为创作’,被毁掉的作品反而更值钱了”。
国内外对这此事“炒作”的质疑声也一直不断。一方面,苏富比拍卖行承认这幅已经碎掉的画作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值钱。人们对此的怀疑似乎无可厚非。
(《气球女孩》已改名《爱在箱子里》(Love is in the bin)被苏富比拍卖行向公众展出)
另一方面,早在2006年,就有“班克斯效应”(The Banksy effect)这一词的出现。
当时班克斯的作品都以远远高于估价的天价被拍卖出,例如2007年《轰炸英格兰中部》(Bombing middle England)在苏富比拍卖行超过了102,000英镑,创造了当时班克斯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同时,在班克斯成功之后,其他街头艺术家的利益也有所增长。
当一件用于“挑战艺术机构,挑战艺术建制,挑战画廊艺术馆,挑战背后拿些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判断、他们对艺术品的看法”的作品,最终被“艺术馆接纳,被写进艺术品”,那么我们能否说“这件作品其实早就失去了它的颠覆性,已经成为艺术建制机器的一部分了呢?”
班克斯本身想要挑战艺术的商业化,希望艺术超脱功利,却似乎逃不出这个矛盾:他的“挑战”反而让他的作品升值了,甚至逐渐被艺术圈接纳。藏家也会随着艺术家成名而名利双收。
很多人误以为艺术与金钱是对立的,但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捆绑的双胞胎关系。比如前几天推送的GUCCI的起死回生之路(戳蓝字可读),成功商业背后离不开艺术的巨大争议。而热议的吃瓜群众,则默默地贡献了金钱与时间。
这就是艺术圈的名利场。
但不管怎样,这场震惊艺术圈“恶作剧”似乎只有班克斯适合,换个其他人就有那么些不伦不类。
今日维C
“
一面是破坏,一面是破坏背后的名利
”
策划:C小姐陈晓勤 编辑:冯楚尧
排版:糖
【版权归艺术维C所有】
- END -
更多精彩文章,扫一扫关注艺术维C
陈晓勤C小姐,艺术维C创始人,策展人。8年前在美术学院毕业后,跨界到新闻行业当起记者,被称为“行走的艺术地图”。著有《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合著),被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好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