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余世亮
你不必与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
你也不必与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题记
孙休(234年—264年),字子烈, 孙权第六子。三国时期吴国第三任皇帝,史称吴景帝。
一、苦命且四处奔波的孙休
孙休的父亲孙权,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介绍了。现简要介绍一下孙休的母亲。她姓王,史称王夫人,南阳郡人。她被选入孙权后宫,在嘉禾年间得到孙权的宠爱,嘉禾四年(235年)生育了孙休,这是孙权第六个男孩。
(一)孙休从小就缺母爱。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病逝,赤乌五年(242年)三子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孙和的母亲因为儿子成为皇太子而变得更加尊贵,为了树立自己在皇宫的威权,她决定凡是被孙权宠爱过的众多侍妾,都要移居外地。为此,孙休母亲王夫人,由此也被外迁到公安县(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北)。之后,孙休的母亲就死在公安,孙权随之就将她葬在那里。由此可知,孙休虽然贵为皇子,但是从小就失去母爱。
赤乌十年(247年),孙休十三岁时,就跟从中书郎谢慈、郎中盛冲学习儒家经典。
赤乌末年(250年),孙权为十七虚岁的孙休聘娶朱据之女为妃。孙权与朱据夫人孙鲁育系兄妹,故朱据女儿(史称“朱夫人”)就是孙休的外甥女。也就是说,孙休娶外甥女做妻子。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引发的二宫之争①,因朱据拥护太子孙和,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中书令孙弘伪造诏书赐死,时年五十七岁。
从孙权正式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的时间为赤乌末年(250年)七月份,到十一月才正式立孙亮为太子。据此可推定,在孙休迎娶朱据之女时,朱据尚未被贬。或许孙权是想通过让自己儿子孙休迎娶朱据的女儿,形成事实上的“亲上加亲”,进而拉拢朱据,希望朱据改变拥戴太子孙和的立场。可是朱据就是死脑筋不转弯,他还扬言誓死保卫太子孙和,这让孙权十分失望。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决定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将孙和幽禁起来,另将孙霸赐死。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带领众大臣将军以泥涂首,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宫殿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反感,斥责他们无事找事。
其后,朱据又上表进谏,孙权大怒,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满门诛*,朱据与屈晃被拖进宫中,杖打了一百下。许多官员都因劝谏而获罪,史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朱据后来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当时孙权病重在床,孙弘就自己写诏书赐死了朱据。
孙休与朱夫人新婚之年,朱夫人就失去父亲,孙休失去了老丈人。孙休和朱夫人真是苦命人,一个没了母亲,一个没了父亲。
(二)孙休被迁离京城。到太元二年(252年)春季正月,孙权封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在长沙居住;封五子孙奋为齐王,在武昌居住;封六子孙休为琅琊王,在虎林居住。
虎林,在今安徽贵池市东北二十五里,在长江之滨。也就是说,作为皇子孙休等人只得离开京城,要到外地居住了。
当年四月,孙权去世,孙休的同父异母弟弟孙亮继承帝位。
孙亮称帝时才八岁,实际职掌朝政大权的是托孤大臣诸葛恪。诸葛恪认为,孙和、孙奋、孙休等众亲王不应居住在长江边的军事要地,故要将他们再一次迁居。其中,琅琊王孙休被诸葛恪迁移到丹杨郡。
然而,丹杨太守李衡对琅琊王孙休很不友好,甚至故意刁难孙休夫妇。李衡的妻子习氏每每规劝李衡,李衡就是不听。而经常受到李衡侵扰的孙休,只得上书请求迁往他郡,最终迁徙会稽郡。
孙休在会稽郡居住六年,好善慕名。与会稽太守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交结深厚。
孙休在丹杨和会稽的不同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丹杨太守李衡比较势利,对失势的孙休不仅没有同情心,相反恨不得将其踩在自己的脚底。只不过我们也要说句公道话,李衡明目张胆敢找琅琊王孙休的麻烦,自然有朝廷的暗示,让众亲王所在地的行政首长管好他们。只不过会稽郡守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对朝廷的规定阳奉阴违,与孙休友好相处,且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郡陈留县人。他的父亲是濮阳逸,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江东,官位升至长沙太守。濮阳兴少年时代就因才识而有名声,孙权时授任上虞县令,逐步升迁到尚书左曹,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过蜀国,回来后担任会稽太守。
(三)孙休的皇帝梦。在会稽时,孙休曾经梦见自己乘龙上天,回头看不到龙尾,醒后颇为惊奇。这个梦,是否预见孙休要做皇帝?因为龙象征着天子。孙休这个梦还真的灵验,不久的将来天上就掉上好运气了!
在此,交代一下琅琊王孙休的业余生活,他除了读书,就是到野外去打野鸡。野鸡称作“雉”。《世说新语》记载,孙休喜欢射雉,到了射雉的季节,就早去晚归。群臣都劝止他说:“这是小东西,哪里值得过分迷恋!”孙休说:“虽然是小东西,可是比人还耿直,我因此喜欢它。”
我们从孙休话中,能体会到,此时的孙休是何等孤独与失落,孙休看了太多的势利眼,他对野鸡的好感自然要大于万物之灵的人,因此他才感叹道:虽然野鸡不会说话,但它也不会骗人,比人还要耿直呀!
有人说,人因梦想而伟大。在困境中的人,会做黄粱美梦的人比不会做美梦的人,要过得快乐,起码在做梦时,还是很幸福的。或许孙休就是一个爱做美梦的人,之后孙休还真的美梦成真了!
二、天大好运砸到孙休头上
正当孙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不好,也不坏的王爷生活,突然老天爷送给他天大的好事:有人来会稽请他去当皇帝。
(一)孙綝废黜皇帝孙亮。孙休好运,却是他弟弟孙亮的厄运!起因是,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少帝孙亮被权臣孙綝废黜。
孙綝(231年—259年),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之后孙峻诛*诸葛恪,掌控朝政。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去世,孙綝接替堂兄掌控朝局,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之后,孙綝又荣升为大将军、假节,封爵为永宁侯。此外孙綝还阻止孙亮亲政,孙亮与孙綝矛盾愈深,遂暗中与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孙綝。因谋事不密,孙綝得知孙亮要*自己的情报,就率军抓捕了全尚,又派其弟孙恩*死刘承,并乘夜包围皇宫,囚禁了孙亮。
接着孙綝废黜孙亮为会稽王,逼迫孙亮夫妇离开皇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时年16岁。
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孙亮从堂堂天子成为会稽王,而孙休却从会稽出发,成为新任的皇帝。
(二)孙休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登基。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七日,孙綝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请孙休回京即位。孙休听到消息,起初有所疑虑。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孙休作为孙权的儿子,自然也想当皇帝,这才有了晚上梦到龙,且自己乘龙上天的“皇帝梦”。而现在突然有人告诉他,他可以到京城做皇帝了,好事真的降临,孙休就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呀!
孙楷、董朝就陈述孙綝等奉迎孙休的原因,但疑心重重的孙休还是在会稽王府留宿一天两夜才出发。十月十七日,孙休一行人抵达曲阿。
孙休到了曲阿,本想好好休息。就这时,突然来了一位老先生拦住孙休的车驾,向孙休叩头之后说:“事情拖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天下人都殷殷期望着您,希望陛下迅速前行。”
对孙休来说,曲阿的这位老先生,就是上天派他来提醒自己的。孙休这时才认识到,自己做皇帝不是梦了,这个好运应该牢牢抓住。孙休听懂了曲阿老先生所说的事不宜迟的道理,当天就赶到布塞亭(亭名,在今江苏句容市)。
武卫将军孙恩(注,权臣孙綝的弟弟)代行丞相事务,率领百官用皇帝的御车在永昌亭(亭名,在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南)迎驾孙休,修筑宫室,用武帐围成便殿,设置御座。
十月十八日,孙休到达永昌亭,望见便殿就停了下来,让孙楷先见孙恩。孙楷回返,孙休才乘辇前行,百官再拜称臣。孙休登升便殿,谦逊而不走上御座,只停息在东厢。户曹尚书前趋到阶下宣颂奏文,丞相捧上玺符。
孙休再三谦让,群臣三请。孙休说:“将相诸侯共同推戴寡人,寡人岂敢不承受玺符。”百官按等级秩序给孙休导引车驾,孙休乘上帝辇,百官陪侍。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迎接,下拜于路旁,孙休下车回拜。当天就登上正殿,大赦全国,改元永安,是为吴景帝,当时二十三岁。这年,是魏国曹髦的甘露三年。
永安元年(258年)冬季十月二十一日,孙休诏令说:“奖赏有功德的人,这是古今通行的礼仪、制度。命令任用大将军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五县作为食禄的封邑。任命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为县侯。任命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封为县侯。任命偏将军孙幹为杂号将军,封为亭侯。长水校尉张布辅佐、随从,勤恳辛劳,任命张布为辅义将军,封为永康侯。董朝亲身迎驾,封为乡侯。”
二十八日,封孙晧为乌程侯,封晧弟孙德为钱唐侯,封孙谦为永安侯。群臣上奏请求立后、太子。景帝下诏说:“朕以不德,继承伟业,在位时间还短,未广施恩德。追加后妃和嗣君的名位,不是要紧的事。”有关官员继续请求,景帝谦虚没有答应。
(三)孙休称帝有人欢喜有人悲。琅琊王孙休在会稽郡时,濮阳兴和他结为深交。孙休登帝位后,征召濮阳兴任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为外黄侯。
然而,丹杨太守李衡得知孙休已登皇位,却吓得半死。他忧惧地对妻子习氏说:“原先不听你的话,做出欺辱孙休之事,以至于此。”便打算投奔魏国。习氏说:“不可,您本是一庶民,蒙先帝提拔过重,才有今日。您已数作无礼,而又自己猜嫌,逃叛求活。如今以此投奔北方,又有何面目见中原人?”
李衡问:“那我该怎么办?”习氏说:“琅琊王素来好善求名,此时他正欲自显德行于天下,终究不会因私怨*害您,此事显而易见。您可自首到狱,表列此前过失,明求受罚。如此他必会亲自召见并优待饶恕您,那就不仅是活命而已。”李衡听从妻子的建议,上表请求受罚。
孙休得知李衡求饶,为笼络人心,即下诏道:“丹杨太守李衡,因为过去一些事情产生了疑虑,自动拘囚在有关官署。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寺人披斩断重耳的衣袖袖口,说明是哪位君主的臣下,便要为哪位君主效力。遣送李衡回丹杨郡,切勿使他产生疑惧。”后来,李衡又被加封威远将军,获授棨戟。
孙休还是有宽容之心的。丹杨太守李衡并没有因为原先欺辱孙休而丢了太守之职。只不过孙权刚登皇位,还需笼络人心,自然不可能追究李衡以前的罪责,只不过李衡也只能在丹杨太守的位子上养老了。
三、孙休与权臣的多重博弈
权臣与皇帝的关系,或者说相权与皇权的关系,可以用阴阳变化之理论来解释。
古人说,一阴一阳为之道。通俗地说,“一阴一阳”,就是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这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就要从阴阳(正反)两个方面去看,既要看到阳(正)的一面,又要看到阴(反)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是以偏概全、见仁而不见智。
(一)吴景帝决定除掉权臣孙綝。永安元年(258年)冬季十月孙休即位后,孙綝很清楚自己的霸道行径已触犯众怒,为此他以退为进,自称是在野的臣民,到皇宫上书道:“臣自我反省,才能足以捍卫国家,不过因为是皇族,获得了人臣中的最高地位,有损国家形象,败坏皇帝名声,身负罪责明白显露。寻思自己的过失,日夜忧心恐惧。我听说上天辅助真诚守信的人,必定亲近有德的明君,因此周厉王和周幽王丧失了为君的准则之后,周宣王又能使国家由衰转盛。皇上贤圣仁德,继承国家大业,应该拥有优秀的辅臣,从而使国家治理得兴盛和乐。虽说尧时社会兴盛,尚且还寻求后稷、殷契的佐助,以协和圣明帝王的美德。”
孙綝在上书中还说道,“古人曾经说过:‘能有力量发挥,就担任职务,没有能力就该辞职。’我虽然竭力而为,却对各项政务没有贡献,现恭谨地呈上印绶、节钺,退归乡土,避让贤良。”
1.孙休以退为进。其实,吴景帝孙休很清楚孙綝的德行,非常想废除他,但是孙綝的势力盘根错节,若仓促动手废除权臣孙綝,这对稳定政权是不利的,孙休就想以退为进,故多次赏赐孙䊾,以示对他的信任。
初五日,孙休召见孙綝,其目的就是要安抚孙綝,发布诏告说:我因为缺乏贤德,在外守卫国家,遇上这个时机,众公卿贤士,聚集到我身旁,一道奉守祖宗大业。我因而有些茫然,好像面对深渊、脚踩薄冰一样忧惧。大将军忠诚谋划,扶持、稳定了危险的甚至将要倾覆的国家,使它安定、康宁,功勋显赫昭著。昔日汉宣帝登位,霍光尊显荣耀,褒扬德义、赏赐功劳,这一原则古今都是一致的。现任命大将军孙綝为丞相、荆州牧,食邑五县。
同时,封孙綝大弟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孙綝二弟孙据为右将军,都封为县侯;封孙綝三弟孙幹为杂号将军、亭侯;孙綝四弟孙闿也封为亭侯。包括孙綝在内,一家共有五个人封侯。而且,孙綝及其弟弟们还统领着警卫皇帝的亲兵,权势超过君主,这在吴国朝臣中从来不曾有过。他们有所陈请、诉说,皇帝都恭敬地听从而不敢违背,于是孙綝更加骄横放肆。
在这期间,在吴国朝廷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丞相孙綝越强横,皇帝孙休越谦恭,而对孙綝的赏赐就更多。
孙休又下诏说:“大将军孙綝心怀忠诚,首先确定重大方针使国家安定,公卿士人、宫廷内外,都赞同他提出的意见,都有劳苦、功勋。从前霍光确定国家的大政,百官同心拥护,他的功勋也不能超过现在的大将军孙綝。立即查实前些时候参加议定拥立皇帝、禀告祖宗的人员,依照先例应该晋升封号、职级的,要尽快实施办理。”
初七日,孙休再次下诏令说:“大将军孙綝掌管禁军、卫军及各地营军,任务繁重,命令加任卫将军御史大夫孙恩为侍中,与大将军分工总管众事。”
2.孙休在积聚力量。孙休谦卑、谦卑再谦卑,就是为了安抚孙綝,另一边孙休还用心、用心再用心地团结朝廷大臣。二十一日,孙休诏令说:“众多小吏每家五人有三人同时重复服役,父兄在都城服役,子弟在郡县服役,既要按制度交纳稻米,还要随军担任差役,甚至有完全不能料理家事的,朕很怜悯他们。那些全家五人有三人在外服役,他们父兄愿意留下的,让他们留下一人,免除他按照规定应该交纳的稻米,也不随军应差。”
接着,孙休又下命令说:“凡是在永昌亭迎驾、侍从的文武大小官员,都提职位一级。”就是要告诉大家,新上任的皇帝重视所有官吏,为他们谋福祉。
按理说,皇帝孙休对丞相孙綝特别尊重,又给了他很多赏赐,孙綝应该很满意才对。可是,有一天孙綝携带牛酒进献孙休,孙休没有接受,这让孙綝很不满意。
孙綝随之就将牛酒带到了左将军张布那儿,两人畅饮了一阵子。喝了一些酒后的孙綝口出怨言说:“当初废掉少主时,许多人劝我自立为帝。我认为皇上贤明,所以迎接他。皇帝没有我就不能登上帝位,现在奉献酒礼却遭拒绝,看来与一般的大臣没有差别,不再做别的图谋了。”意思是说,孙休如果不识相,我孙綝还是要废黜他的。
张布将这番话密告了皇帝孙休,孙休听后不露声色,恐怕孙綝有所察觉,又多次赏赐,这让孙綝相信,孙休还是信任他的。与此同时,孙休为废黜权臣孙綝在做准备。
一是再封孙恩为侍中,与孙綝一道审阅公文,削弱孙綝的权力。二是让孙綝信任孙休。有人告发孙綝心怀不满、侮辱皇上、想要造反,孙休便抓起来交给孙綝处理,孙綝*掉了这个人。三是孙綝有什么要求,孙休全部满足。孙綝通过孟宗说情,请求去武昌驻守。孙休答应了孙綝的要求,命令孙綝统领的中营全部精兵一万多人,都让随船同往,所提取的武库兵器,也一并给予。
将军魏邈劝孙休说:“孙綝屯驻外地一定会有变乱。”武卫士施朔又报告说:“孙綝准备造反已有迹象。”孙休不予理睬,仍然装着非常信任孙綝的样子。
3.孙休一举废除权臣孙綝。孙休就在暗中询问心腹张布,如何才能解决孙綝这颗毒瘤。张布说:“丁奉虽不会文官事务,可是计谋过人,能决断大事。”孙休召见丁奉并告知说:“孙綝把持国家权力,将图谋不轨,想要与将军并力诛*他。”丁奉说:“丞相的兄弟友党很多,恐怕人心不齐,不能立刻制服,可利用腊祭聚会,用陛下值宿警卫的士兵*掉他。”孙休采纳丁奉的计谋,就在宴会上*了孙綝。
初九日,孙休发布诏令说,左将军张布讨伐奸臣有功,加任张布为中军督;封张布弟张惇为都亭侯,给予三百士兵;任命惇弟张恂担任校尉。丁奉也因废黜孙綝有功,提升为大将军,并加官左右都护。永安三年,持皇帝的符节兼任徐州军政长官。
(二)濮阳兴和张布又成为新的权臣。[英国]莎士比亚在《科利奥兰纳斯》中说过,权力的本身虽可称道,可是当它高踞宝座的时候,已经埋下它的葬身的基础了。 一个火焰驱走另一个火焰,一枚钉打掉另一枚钉;权力因权力而转移,强力被强力所征服。事实正是如此,皇帝孙休在废除了权臣孙綝的同时,濮阳兴和张布正在形成新的权臣。
1.孙休将朝政完全委任给心腹濮阳兴和张布。孙权死后,在权臣孙峻和孙綝的胡作非为下,吴国国力不断下降。废黜孙綝后,大权在握的吴景帝孙休,如果能选贤任能,那么吴国国力或许能逐步恢复,可是孙休摆脱掌权者的陋习:喜欢重用自己的亲信。
在《三国志·三嗣主传》中,史学家陈寿对孙休评价是这样的:“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意思是说,孙休根据旧日恩情,任用濮阳兴、张布,不能选拔贤才,改弦更张,虽然想要做些好事而且好学,这对于挽救混乱局势又有什么用处呢?
永安三年(260年),都尉严密。修建丹杨湖田,筑浦里塘。孙休诏令百官相聚商议,都认为费工太多而湖田不能保证造成,只有濮阳兴认为可以成功。于是召集众多兵士、百姓前去兴修,工程所费人力财力不可胜数,士卒死的死、逃的逃,还有的自*,百姓十分怨恨濮阳兴。
永安五年(262年)冬季十月,任命卫将军濮阳兴担任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
濮阳兴升为丞相,与孙休的宠臣左将军张布内外勾结,国内失去人心。
孙休因为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对自己有旧恩,就将朝政完全委任他们。张布主管设在宫廷的官署,濮阳兴则全部听取军国大事的禀报。
2.孙休想专心研究学术却受到权臣张布的干涉。孙休将朝政全权委托权臣濮阳兴和张布等人,就是想自己有精力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古代典籍,其实孙休太天真了。因为权力一定会被滥用的,张布执掌大权后,他就开始干涉皇帝的读书生活,这是孙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孙休专心研究古代的典册书籍,想要全部研读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孙休还特别爱好射猎野鸡,春夏相交的季节,经常早出晚归,只在这时才放弃读书。
孙休任命韦曜为中书郎、博士祭酒,让韦曜效法西汉刘向的做法,校定各种典籍,又准备请韦曜给自己讲论群书。左将军张布是皇帝的亲近宠信之臣,品质、行为有许多问题,畏惧韦曜这类担任侍讲的儒生,加之韦曜个性精明刚强,也担心韦曜用古今历史来警戒孙休,使自己不能专权,于是荒诞地运用经过粉饰的道理来阻止他们与孙休亲近。
孙休回答张布说:“孤学习广泛,各种书籍大概都读了,明白了不少道理。那些明主昏君、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的事实,都是认真细看的。现在韦曜等人入宫,只是要同他们讲论古书,不是为了要向他们重新接受学业。即使是重新接受学业,又有什么损失呢?你不过担心韦曜等人向我谈论臣下奸邪狡诈的事情,因此你不想要他们入宫。了解臣下奸诈这种事情,我自己早有准备,不必等待韦曜等人谈了我才明白。这全然没有什么损失,你心中不过是因为有顾忌才提出这样的意见。”
张布接受诏命后当面向孙休认错,自己又进一步说明,说是恐怕他们妨碍朝政大事,孙休回答说:“对于有关书籍的事,担心的是人们不爱好,爱好书籍是没有坏处的。我与韦曜等人讲论没有什么不对,而你却认为不恰当,因此在上次诏令中我谈了这件事。从事政务与讲论学业,两者的发展各有不同,并不互相妨碍。没有料到你现在当官管事,对我又做了孙曾经做过的事。对于你的意见我实在不能赞同。”
张布立即下拜、叩头,孙休回答说:“只不过是为了开导你,何至于要叩头呢!像你这样的忠诚,是远近的人所共知的。往时我们有深厚感情,今日我才能身居帝王的高位。《诗》中说:‘人们无不有好的开始,却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最后确实很困难。你要始终如一地对我忠心。”
当初,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张布担任左右将督,一直被孙休信任喜爱。孙休身居帝位以后,对他更加宠信,张布专擅朝政大权,做了很多无礼的事,忌讳自己的过失,害怕韦曜、盛沖向孙休直言,所以特别担心、猜疑。孙休虽然明白张布的心意,心中不高兴,又恐怕张布疑惧,竟然顺从他的意愿,废弃讲论学业,不再要盛沖等人入宫。
3.孙休立皇后与太子。永安五年(262年)春季二月,建业城西门白虎门的北楼发生火灾。秋季七月,始新县宣称出现了黄龙。八月十三日,大雨成灾、雷电大作,洪水喷涌泛滥。十六日,孙休册封朱氏为皇后。十九日,立长子孙���(上“雨”下“单”)为皇太子,全国大赦。
四、孙休执政失策于重文轻武
前文说过,孙休最大失误,就是没有重用贤才能臣。事实上,孙休除了没能选贤任能外,还有另一大失误,那就是“重文轻武”。
(一)孙休重文轻武。身逢乱世,作为个人来说,首先就是保命,而对国家来说,前提就是不能被灭国。国家都没有了,空谈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是没有意义。
1.设五经博士,振兴文教。孙休下诏令说:“古代治理国家,都将教化、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目的是要提高社会道德、陶冶人们的性情,为当代培养有用的人才。自从孙亮建兴纪年以来,政局经历了许多变乱,官吏民众有不少人为争眼前小利,离开根本去追求那些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东西,不遵守古道。如果所崇尚的不淳厚,就要伤风败俗。要根据古代的制度任命学官,设立五经博士,考核录取应该获选的人员,提高对他们的恩宠、俸禄;从现任官员及高级文武官员子弟中,选择有志愿、有爱好的人员,使他们能各自从事学业。学习满了一年进行考核试用,根据他们考核的品次等级差别,给予相当的职位、奖赏。使看到他们的人因为他们的光荣而得到鼓舞,使听说他们的人因为他们的声誉而产生羡慕。从而促进君王的德化,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2.削减武备、重视农业。永安二年(259年)春季正月,大雷电。三月,完备九卿官制,诏令说:“朕不具有君王应有的崇高道德,职位居于王公之上,日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当前想要削减武备、振兴文教,以利推行影响广泛深入的教化。考虑实现这个任务的途径方法,应该尽力使士人、庶民富足,必须重视农耕蚕桑。《管子》中有这样的话:‘仓库里充实,民众就懂得礼节;民众衣食丰足,就知道什么是光荣或耻辱。’一个男人不耕种,就有人会挨饿;一个妇女不织绢,就有人要受冻;百姓挨饿受冻还不做坏事,这是不可能的。”
孙休在诏书中还指出,“近年以来,各州郡的官员、民众与士兵,许多人放弃了农耕蚕桑的本业,都在长江驾船,沿长江上、下游经营货物的转运买卖。肥沃的田土逐渐荒废,储存的谷物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整个国家安定,怎么可能呢?同时,还因为征收赋税过重,农民耕种所得的利益太少,才使得他们这样啊!现在要更多地开垦田土,减轻农民田土税;还要区分田地的好坏确定不同的田土税额;务必使农民均等享受优待,官家私人都能得到好处。”
孙休在诏书中接着说,“要使家家户户富裕,足够供奉长辈、养育幼小,那他们就会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敢违犯法律条令,然后惩办处罚可以不用,社会风俗得以纯正。依靠百官的忠正贤良,如果在我们这个朝代用心尽力,虽说远古的盛世,不能立刻实现,像汉文帝那样的太平社会,大概是可能达到的。能够达到,臣下、君主都有光荣;不能达到就会丧失民心、削弱国力以至受到欺凌屈辱,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如何可以只表现出安逸自在的样子就满足呢?九卿尚书,你们要共同商议、考虑,一定要提出利国利民的好办法。耕种、蚕桑的大忙季节到了,不可耽误农时。办法确定以后,要立刻施行,要做得使朕满意。”
3.考察官员,重视清廉。永安四年(261年)夏季五月,大雨成灾,水泉喷涌泛滥。秋季八月,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视各地风俗,考察文武官员的清正或贪赃枉法,民众的怨恨、痛苦,下达官员升降的诏命。九月,布山县宣称出现了白龙。这年,安吴县民陈焦死,已经埋葬,过了六天又复活了,他自己穿破坟土从中出来。
表面看,孙休上述“设五经博士,振兴文教;削减武备、重视农业;考察官员,重视清廉”等施政措施,不仅没有错,甚至是许多贤明的君主常常做的事。可是为什么到了孙休做时,却错了?当然是错了,而且错得离谱!因为在三国末期,是一个乱世,乱世有乱世的生存法则,那就是让自己先活下来。孙休时空错位,后果严重。
(二)重文轻武之危害。东汉及三国末期,由于社会上总体重视教育,再加儒家经典的广泛传播,吴景帝孙休重文轻武的国家策略,自然受到广大读书人的欢迎。在此背景下,学武自然被人轻视,故武将人数在孙吴的官员里的比率在下降,武将的素质随之降低,从而导致孙吴在镇压交州吕兴叛乱和永安之战的惨败。
1.吕兴叛乱。永安六年(263年)五月,交阯郡官员吕兴等反叛,*死太守孙谞。吕兴(?-264年)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任交阯郡吏。起兵*死贪暴的交州太守孙谞,准备归附曹魏,后为交州功曹李统所*。
孙休时,交阯郡的太守孙谞性格贪婪暴虐,曾征调郡里一千多个手工送到建业,令百姓极度不满。
魏景元四年、吴永安六年(263年)察战官邓荀(一作邓句)到达交阯郡后,又擅自调动孔雀三千头送往秣陵。当地民众看这势头肯定又要增加劳役,个个都敢怒不敢言。而他们这种心态则被一个叫吕兴的交阯郡小吏利用了。当年六月吕兴趁机煽动士兵和百姓并联络周边的蛮夷,最终*死交州太守孙谞和察战官邓荀,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吕兴*死孙谞后,举交阯郡投降曹魏,并派使者到达魏国,请求增兵并封自己为郡太守。此时正好在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前不久,因此可以推断这场动乱背后说不定便有曹魏的影子,通过给东吴制造混乱为灭蜀之战赢得时间。
北方魏国权臣司马昭在收到吕兴的求援后立刻派蜀汉降将霍弋发兵支援,此时交阯郡南面的九真、日南二郡和东吴本土失去了联系,孤立无援之下只好投降。而吕兴也在准备继续向东进军,兵临合浦郡。至此东吴交州九郡已有交趾、九真、日南等三郡丢失。
交州三郡的丢失让东吴朝野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当时皇帝孙休只好想了一个权宜之计,下令将目前交州保有的部分单独分出来设立一个广州。
2.永安之战。景耀六年、永安六年(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正式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早在邓艾包围成都之前,刘禅就已经派人向吴国请求支援了。对此,吴国皇帝孙休,也确实派出了援军。不过,因为蜀汉灭亡的时间太快,东吴大军决定放弃救援对方的计划,改为趁机攻打永安,这是益州的东大门。
镇守永安是蜀将罗宪。罗宪,字令则,荆州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此期间,罗宪两次到吴国出使,吴人称颂他。
当然,面对东吴的数万大军,罗宪因为只有数千人马,所以在防守上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于是,在仔细分析形势之后,罗宪立即派遣部下杨宗突围北上,向曹魏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并将永安的印绶呈献给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在此基础上,罗宪率领部下坚守长达6个月。诚然,东吴皇帝孙休为了取得成功,还派出了陆逊的儿子陆抗,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永安之战的结果。
不久之后,曹魏将领陈骞将永安的情况立即汇报给了司马昭。不过,司马昭并没有派遣兵马去支援永安的罗宪,反而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也即命令荆州刺史胡烈率领2万大军进攻东吴的西陵。
在永安始终无法攻克,自己的西陵又遭到曹魏大军进攻的背景下,东吴只能放弃了趁机攻占永安的计划,选择从永安撤军。东吴不仅没有趁机夺取城池,反而损失了不少兵马,这显然让东吴的处境更加窘迫。
3.内乱不断。夏季四月,魏将新附督王稚渡海侵入句章县,掠夺高级官员的财物及男女二百多人。将军孙越截获了王稚的一条船,俘虏了三十人。秋季七月,海贼攻占海盐县,将司盐校尉骆秀*死。派遣中书郎刘川向庐陵郡出兵。豫章郡民张节等发动叛乱,追随的群众一万多人。
五、落幕时的孙休好凄惨
孙休领导下的吴国内忧外患,这让懦弱且天真的孙休痛苦万分。为此,心力交瘁的孙休终于病倒了。
永安七年(264年)七月二十四日,孙休在病床上宣布全国大赦,并以手诏命丞相濮阳兴入宫,令太子孙���(上雨下单)出来拜见濮阳兴。此时的吴景帝无法说话,就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太子将他托付给濮阳兴。泪流满面的濮阳兴,叩着头,答应了孙休的临终重托。
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264年9月3日),景帝驾崩,年仅三十岁。
吴景帝孙休驾崩后,因为太子只有十岁上下,诸臣请求改立长君,濮阳兴和张布就没有坚守孙休的临终遗言。也就是孙吴的大臣们违背了吴景帝意愿,迎立其侄孙皓为帝,但是没有履行孙休晦遗言的濮阳兴和张布二人却不得善终,孙皓找了个借口就将濮阳兴和张布处死,而景帝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死了。
从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少帝孙亮被权臣孙綝所废,孙休的好运从天降,成为孙吴的第三任皇帝,孙休到永安七年(264年)驾崩,史称吴景帝的孙休满打满算只做了六年的吴国的皇帝。
六年,对于短命的孙休来说,是他人生的六分之一,就是这短短的六年,使得孙休人生攀上了顶峰。他从苦命的皇子,奔波的王爷,因意外的好运成就了他的皇帝梦,只不过他最终还是在凄惨中落幕!
虽然孙休贵为皇帝,但是他在临终前,也不能确定曾经的心腹大臣濮阳兴和张布能不能履行其承诺,让幼小太子顺利登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休与许多人一样都在感叹:这世界真是好无奈、真的好凄凉啊!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东吴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东吴东宫称为“南宫”,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
②本文图片除“龙”和“梦想成真”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