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伴侣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

苏轼人生伴侣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

首页模拟经营饥荒灵幻版1.28.1更新时间:2024-04-21

苏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按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定义,像一只“两栖动物”,一方面,纠缠在寻常现实和具体生活里,受到物质和自然的约束,另一方面,又要时时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思想和自由的领域。

除了苏轼自己,我们认为,在个体推动苏轼成长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当为苏轼的继室王闰之。王闰之,作为苏轼的继室,在短短的四十六年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经验,一种闪光,或者说,一种传递出来的生命的美感。

王闰之完成了苏轼原配妻子王弗未能完成的事业,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王闰之。这是两个人的造化!

也是时代的幸运!

王闰之(1048-1093),字季璋(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是进士之女。

王弗病逝三年后,苏轼娶王闰之为第二任妻子。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原叫二十七娘,因出生于闰正月,苏轼给她改名为“闰之”。结婚时,苏轼33岁,而闰之21岁。

  • 王闰之是一个家庭中能独当一面的女主人。

    苏轼在哀悼第二位岳父王君锡的祭文中说:“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执 罍 (léi)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云何不淑,契阔生死。”其中“惟公幼女,嗣执 罍 (léi)篚”一句中,罍是烧茶的泥罐,篚,古代青铜礼器。“罍篚” 是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的酒器和食器。亦借指祭祀。这可能表明王闰之进入苏家,即是一家之主妇,有个极其重要的责任,参与极其重要的家庭祭祀活动。

    或许,苏轼的继室,很好地践行着家庭主妇所承担的工作。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写了如下一首诗: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诗中写道“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意思是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显见得苏轼能够放心地出游,寻访“道人有道”的高僧的“兹游淡薄欢有余”。

    下面这一首,更明白地称赞王闰之比肩“孟光”:

    月入秋帷病枕凉,

    霜飞夜簟故衾香。
    可怜吹帽狂司马,

    空对亲舂(chōng)老孟光。
    不作雍容倾座上,

    翻成肮脏倚门旁。
    人间此会论今古,

    细看茱萸感叹长。(《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

    诗中“司马”,是通判的代称而“孟光”,则是汉人梁鸿的妻子孟光。典出《后汉书》,说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妻子孟光亲自舂粮,以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老孟光”这个比喻,足以见出闰之勤劳能干,与丈夫相敬如宾,感情十分牢固。。

  • 王闰之是个能和苏轼同频共振的人。

    1071-1074年间,,苏轼通判杭州。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闰之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 词中,假托妻子在杭州思念自己,写自己不归之感,写夫妻情深。要知道,此时,苏轼续娶王闰之不过三年。

  • 王闰之是个能理解苏轼和苏轼面临的形势的妻子。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苏轼在《黄州上文潞公书》中追述,湖州被逮之际,“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可见,危急关头,王闰之消灭招灾惹祸的诗文,当时冷静且及时地作为,避免了以后可能再次罹祸的可能性。

    话说北宋真宗时,宋真宗召见杞人杨朴时问及临行有人作诗送否?杨朴说妻子有诗“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轼因作诗被告诗讽新法,湖州被逮之际,回头对王闰之说:“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不觉失笑。

    下图为现修复的宋代开封府男牢,御史台监狱大体应是此样。

    御史台监狱

    闰之在跟随苏轼共同生活的25年里,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几起几落,巅沛流离,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可谓与苏轼同甘共苦,做眉州家乡菜,做丈夫爱喝的姜茶。

    王闰之是个很能*媳妇。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友人马梦得为其向当地政府请领到一片废弃营地,可以辟作农场,庶几满足苏轼躬耕自给的愿望。

    虽然一般士大夫如欲学做老农,问题实在太多。幸而苏氏夫妇都是农家出身,除了因是南人,不大懂得种麦外,其他田地上的常识,还是很丰富的。有一次,苏家的耕牛害了重病,几乎要死了,幸而王闰之识得这种病,且有一份单方,居然治好了牛病。苏轼大喜,作书告诉章惇: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做田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与章子厚书》)

    “病妻起斫银丝脍”,苏轼以之描写妻子的诗,与下图宋代画像砖上的图相互印证。

    病妻起斫银丝脍

    老朋友杜介送来红鲤鱼,表示新春吉祥的意思,妻子带病做鱼。

    杜介送鱼

    新年已赐黄封酒(宋代官酿之酒,因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

    旧友仍分赪(chēng红)尾鱼(鱼肥则赪)。
    陋巷关门负朝日,

    小园除雪得春蔬。
    病妻起斫银丝脍,

    稚子欢寻尺素书。

    醉眼朦胧觅归路,

    松江烟雨晚疏疏。

    王闰之是个有情调的女性。

    苏轼一家在汝阴(宋朝颍州治所,今安徽阜阳1091。8-1092。3))的时候,一夕,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雨后或雪后转晴),王闰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苏轼因之灵感大发,《减字木兰花》一首赫然纸上:

  •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王闰之是个安抚丈夫、照顾孩子的行家里手。

    苏轼刚到密州当太守时(1074。11-1076。11),正值天下大旱,蝗灾四起,百姓饥馑,民不聊生。苏轼到任伊始,便领导灭蝗,赈济百姓。甚至绕城而走,捡拾弃婴,葬埋尸体,安抚百姓。(几年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起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里抚养),最后与百姓一道挖野菜,度饥荒,几乎到了身心交瘁的地步,偶尔在家里发点脾气,对孩子说话声音大些,看来是有的。

    苏轼在密州


  • 苏轼有首《小儿》诗,就记载着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 诗中“小儿”当为王闰之在杭州所生的苏过,王闰之很清楚四岁的苏过对父亲的黏着度,也不会不理解焦头烂额、身心俱疲的苏轼。

    所以可以想见,这样一个紧要的关口,王闰之是怎样的努力,在丈夫和儿子之间寻找着平衡,爱子不溺,贤而助夫。

    东坡酒量甚小,“稍饮辄醉”,却时常要喝个不停,酒是他作诗写词的引子,没有酒,便没兴致,也写不出好的作品。
    闰之深深了解这一点,她时常贮备一些薄酒,供丈夫解乏,更为他即兴创作营造氛围。正因为此,我们才能在苏轼的传世名篇中,有幸看到闰之的善解人意。

    谪居黄州时期(1080。2-1084。4),元丰五年(1082),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东坡居士,多次畅游赤壁,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绝妙词、文。

    友人同游,增添了苏轼的游兴。十月十五这天,他与二位朋友一起,决定在冬雪到来之前,再到赤壁山上探寻一番。友人捕到鲜鱼,却没有酒,顿觉兴味索然。东坡知道,老妻经常悄悄藏些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于是回家向闰之求助,果然如愿以归。
    东坡在《后赤壁赋》这篇清空灵幻的妙文中,描述当时的情形: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苏轼在黄州修葺临皋亭的同时,筑雪堂,在临皋亭东。堂成,适逢元丰五年二月大雪纷飞,苏轼于堂屋四壁,满画雪景,遂名“雪堂”。

    《赤壁赋》中的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毫不夸张地说,当天如果没有闰之的酒,东坡和友人可能就游不成赤壁,因此《后赤壁赋》也就不可能在当天产生。

    而得到斗酒的东坡居士,将老妻的应答化作诗语,写进了他的妙文。

    在东坡眼里,关键时候拿出珍藏以增兴致的老妻,已然是个很有情调、大助诗兴的贤妇,本来就该入诗、入画。

    元祐八年(1093),闰之病逝于汴京。

    苏轼痛断肝肠,“泪尽目干”,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在她死后百日,苏轼请大画家李龙眠(李公麟)画了十张罗汉像,在一边让和尚为她诵经超度时,一边将这十张价值连城的画像烧给了闰之的亡魂。

    闰之的灵柩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十多年,直到苏轼死后,苏辙将两人合葬,才实现了苏轼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如此称赞继室王闰之:
      昔通义君,没不待年;
      嗣为兄弟,莫如君贤。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
      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通义君”为朝廷后来对王弗的追封,“没不待年”,说明在王弗去世尚不到一年,苏轼和闰之的婚事便已定下。

    黄州雪堂

    这样做,目的很简单:惟有闰之作为继室,王弗所留下的幼儿苏迈才会得到精心呵护。

    果然,闰之对姐姐的儿子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dài)、苏过,“三子如一”,皆同己出。这样,苏轼便重新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

    根据王闰之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闰之”这个名字,显然是苏轼给取的,她所出生的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而闰之恰恰生于这个闰月里,“闰”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对于苏轼来说,中年丧妻,只好无奈地给孩子找个继母,也与“闰”字吻合。


  • 闰之活着的时候,不仅喜欢拜佛诵经,还经常买鱼放生。

    后来,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正月,又值闰之生日,六十一岁的苏轼在惠州,与朝云一道买鱼放生。


  • 惠州放生处——锦鲤如云

    苏轼有词《念奴娇·凭高眺远》云: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此作作于黄州,苏轼虽然不自由,但并不影响他用美好的幻想安慰自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木斋先生在《苏文论》中盛赞,苏轼在《赤壁赋》中,痛定思痛、痛思人生,将关乎人生、生命、功业的哲理思考与诗意的境界、无限绵亘的时间长河、浩渺茫然的空间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获得了前所未有之成功!

    王闰之用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努力,解放了苏轼;而学博才大、气势粗豪、笔力纵横的苏轼,在精神世界里获得了解放。这是苏轼的幸运、也是时代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传》,李一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2.《苏东坡游传》,聂作平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宋元文化大观》,李少林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中国苏轼研究》(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 主办,学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