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是个地处苏州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三市交界的小村庄:占地仅3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不到900,住户不到200,但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全国各地的人们奔向汇聚在这里,学习交流,旅游观光。
这里曾经是地地道道的穷乡僻壤:小雨水茫茫,大雨成汪洋,血吸虫肆虐,人饥面瘦黄,十年九年涝,瓜菜半年粮,但现在已经是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全村像个大花园,每人年底不论男女老少,均可拿到1万元红包,开开心心过大年。
这里现在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蒋巷村在老*常德胜的带领下,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目前全村已经打造成为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绿色生态旅游使这里成了真正的“锦秀江南”、“人间天堂”。
这里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是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这里不仅有“村史馆”、“科普馆”、“图书馆”、“农民剧场”,这里在十几年前就诞生了以江南农家民俗为内容的博物馆:“常熟市江南农家民俗馆”。民俗馆的藏品达到1800多件,全部是由一个并不是蒋巷村人、名叫沈月英的古物收藏爱好者提供。
早在2005年,沈月英通过支塘镇的广播喇叭得知,蒋巷村要建立江南民俗文化方面的博物馆,她的收藏正好符合要求,双方一拍即合,愉快合作开始了。江南农家民俗馆通过1800件展品陈列,取得预期展览效果,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2010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常熟市江南农家民俗馆”正式批准成立。“民俗馆”建立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和游人的喜欢,接待观众超过百万,为蒋巷村“旅游旺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馆的法人代表却不是展品提供者沈月英本人,而是蒋巷村的领导。
2018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部署开展对“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登记工作,蒋巷村的这座“民俗馆”展品的权限确认问题一下子摆在了面前。蒋巷村当年是“借鸡下蛋”,利用沈月英的藏品来办馆,一开始就隐含着博物馆展品的拥有者与博物馆注册登记的法人错位问题。为了应付这一次的藏品备案登记工作,蒋巷村急中生智,用村级公共资金到社会上现行购买300多件农家用物以充当原有展览展品,以应付国家文物局的备案登记工作,而置沈月英那已达十几年的1800多件、且目前仍在“民俗馆”陈列展览的展品于不顾。
显然,蒋巷村的做法是在视文物藏品备案登记如同儿戏,视馆藏文物如同一般性杂物,可以随意买卖取代;更为严重的是,用集体资金购买的“文物”,置于蒋巷村主要领导名下,并进行注册登记,存入国家档案,会让蒋巷村主要领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侵占公共财产的名声。而对于博物馆藏品提供者沈月英而言,愿意在1800多件“原始”展品中拿出300多件去备案登记,既为村级财政减轻负担,又可以避免让蒋巷村主要领导违纪犯错问题。我也坚信,国家及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要求“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登记的文物,一定是强调当初这座博物馆得以建立时的“原始”藏品,而不愿接纳全部临时购买的替代品,馆藏文物资源富有时代性,同时也拥有尊严。
5月29日,我驱车来到了蒋巷村,不仅有幸见到了村党委*常德胜先生,更有幸见到了“江南农家民俗馆”的藏品提供者沈月英女士。通过她的叙述及别人的介绍,我翻阅了《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这本书,得知这位江南水乡土生土长的基层女干部,二十年前,在县级妇联领导岗位上退休后,选择了一条自讨苦吃、但又意义深远的事业:一心从事江南地区的民俗文物收集。这样既丰富了退休后的生活,也为子孙后代认识了解江南地区人们的过往生活留下了实物,让生活在快速现代化发展中的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感恩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江南人民过上的美好生活。
沈月英告诉我,为了收藏这些“老物件”,她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再到亲戚,再到亲朋好友,再到社会。常熟城乡,哪里有房屋拆迁现场,哪里就很可能有她的身影,只要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旧物件,大至一副门窗,小至一把蚊帐帐钩,她都不会轻意放过。旧农具、旧家具、旧用具、旧衣物,一下子都成了沈月英眼中的宝。
沈月英告诉我,为了收藏这些“老物件”,她一开始总是有点害羞、难为情,所以,一贯爱美的她不得不迫使自己穿上旧衣服,有时还把头发故意捣捣乱,覆在额头上,像个“拾荒人”的样子,尽量不让熟悉的人认出来。后来,她一心收藏江南民俗老物件的事迹还是被媒体报道暴光了,她的收藏者形象索性公开了,想不到的是,她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藏品收集的消息来源更广、藏品更加丰富了。
沈月英告诉我,开始收藏时,家里人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老伴更是不乐意,老俩口矛盾开始还闹得挺僵得呢。后来出现转机,是她收藏的一批反映常熟地区民风民俗的收藏品被沙家浜风景名胜区领导相中了,景区用她收藏的藏品很快办起了“沙家浜农艺馆”,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人气。怀旧的过来人们、对先辈们生活状况不了解的年轻人们,都在这座“农艺馆”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事业的初步成功,使沈月英不仅得到了家人、尤其是老伴的全力支持,更得到了当地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的鼓励和帮助。
沈月英告诉我,她在收藏时,经常因为一件物品太大,自己又没法运走,就请出租车来搬运,这时会经常被交警罚款,但她都没有感到委屈,更没有流过泪,因为寻觅到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民俗物件。就这样,如同燕子衔泥做窝一般,日积月累,她的收藏品已近万件,自己还成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沈月英的辛劳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得到领导重视,十分有效地融入到了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当中,为江南人民记得住乡愁、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了鲜活的、冒着乡土气息的教材。她在蒋巷村办起的这座“江南农家民俗馆”,由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馆名,常德胜老*在一些重要*到访时,还会亲自在博物馆中讲解。与此同时,沈月英还利用乡镇的一些老宅子,办起了“尚湖红色藏品馆”、“支塘古砖雕石馆”、“支唐锡壶艺术馆”,不少书法家为她题写馆名。看到不少当地人或外地人纷纷走进她的收藏天地,能让人们共享江南传统乡土文化的韵味,这位精明飒爽的江南女子,虽然如今年近七旬,但脸上常常乐开了花。
但这一次,沈月英在暗暗流泪了。她没想到,自己辛苦提供1800多件藏品建立起来的“江南农家民俗馆”,自己竟不是法人代表,近十年来,也从来没有资格参加过省市级有关部门召开的有关民办博物馆馆长会议。全国千千万万来蒋巷村参观的人,更不知道这个馆里展陈的展品是由她这个外村人提供的。这个馆就像她已经长成十多岁的“孩子”,现在要正式备案注册、登记户口了,当地村干部们却要在市场上找来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去冒名登记,作为一个专注于收藏江南农家民俗物件的收藏者,作为一个十几年来一直参与蒋巷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常熟支塘镇人,流下酸楚的泪水是自然的了。
我作为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原处长,“江南农家民俗馆” 批准成立曾是在职时完成的一项工作,现在看来,当年的工作可能太粗糙了些,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现作为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顾问,此行也算是一次补课吧。我曾对蒋巷村的一位负责人说:打一个比方吧,我们已经让英雄流汗了,不能再让英雄流泪。蒋巷村之所以有名气如此之大的“江南农家民俗馆”,绝不是因为蒋巷村花钱建造了几间房子;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要求备案注册登记的是“可移动”馆藏文物,而绝不是建筑物,本与末的关系要理顺理清。
由此我也想到,江苏是一个民间收藏力量很大的省份,现在经过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博物馆就有70多家。江苏的民办博物馆有多种模式,其中“民办官助”为最常见,即由政府提供场地,民间收藏家提供藏品,如 “东吴博物馆”、“江苏盆景博物馆”、“观道博物馆”等,有的民办博物馆因为在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地政府看中,已经升格为国有博物馆了。江苏地分江南江北,有关农耕文化方面的博物馆目前计有两座,一座是坐落在江北的泰州市靖江县西来镇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一座就是坐落在江南的蒋巷村这座江南农家民俗馆。江南农家民俗馆富有地方特色,已经在繁荣富庶的蒋巷村土地上深深地扎根,为蒋巷村经济文化建设增添了绿叶。我相信,人们一定如同不忘蒋巷村发展史一样,不因有了今日之炫目辉煌而忘却昔日草创之艰辛,不因今日之功成名就而忘却当年参与初创的“拾荒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资源需要爱护和再利用;我们民族的精神是通过实践来得到弘扬,才得以代代传承的;我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多像沈月英这样的“拾荒人”。
有诗赞曰:
江南风俗何曾谙,
纸上得来终究浅。
走街串巷拾荒人,
格窗箍桶竹篾篮。
馆舍方寸叵耐小,
物语大千思无边。
乡愁一曲汗水吟,
华夏声韵薄云天。
2019年5月31日于金陵四合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