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硖石变迁,海宁这条老街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见证硖石变迁,海宁这条老街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首页模拟经营江南杂货铺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5-09

2019-03-04 17:27 |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唐君秋

前人以“两山夹一水”来形容硖石镇的地理形势,简单明了。东西两山耸峙,一水中流,百姓依水而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

硖石的米市民国时已享誉一方。和市河相连的水网四通八达,人口稠密,商贾云集。上世初经地方绅士和海宁籍工程师的努力,沪杭线经过硖石,促使硖石的市面更加兴旺。当时乡绅徐绅如创办实业,带头兴修市河河道,包括从新桥开始到北关桥市河两岸的石邦岸,也是徐公同镇上有识之士、商贾乡绅出资修维的。中间留有公共河埠供居民洗涮、停船上下货物。在没有房屋的北段,沿河也设上石椿,中间穿上整支杉木做栏杆。

旧时硖石镇的商业中心是以茅桥为核心。桥东是中大街、南大街,桥西堍是干河街。干河街曾经是硖石最繁荣的街道,集中了镇上主要的餐饮、百货、休闲娱乐等商业设施。大家都知道干河街,至于为什么称作干河街?原委未必清楚。笔者听镇上的老人说,以前在茅桥市河口有一条向西的小河,通向干河街底后,与羊坝桥浜相连。河道本身不宽,由于年久淤积,成了一条死河,市民把生活垃圾、砖瓦石块等建筑垃圾投放在那里,久而久之河道被填埋,慢慢变成了道路,路两边逐渐出现了房屋,随着硖石市面的兴盛,工商界人士觉得市河两边街道再难拓展,就设法把干河街开发成街。先从茅桥向西铺成石板街,石板下有排水沟。有了路,有识之士和有投资眼光的商号挑头投入建造店铺,通常是楼上供存货或居住,楼下是铺面,建成后即有商户进入。干河街的形成,依托于商贸的发展,它的形成分几个阶段,概括起来整条街先东后西,由东头带热西边。

第一期路北从茅桥堍到接近牛卧弄东侧。路南从茅桥到四眼井。在笔者的记忆中,中宁巷干河街交集处第一家商店是培隆百货店。从培隆起,依次的商号是大同姚记车行、理发店、照像馆,旁边有条弄堂是富顺昌袜厂老板私宅的北出口。弄口西是关荣裁缝店,隔壁是陆公璋画照馆、杂货店、烟纸店。紧挨着是杭州人宋少莲开的一同人照相馆,双开间很气派,中间是玻璃橱窗陈列各式照片,是硖石的老牌照相馆。过西还有几间门面,第一家是大富贵戏馆,进口大厅内二边挂着上演戏班子演员的大照片,戏馆门口还有现做现卖的葱油烧饼摊,生意火热。戏馆后面是干河街的四眼井,井水常年不断,民国廿三年江南大旱,四眼井仍有水,四眼井在老硖石心目中意义非凡。紧连戏馆的是四五间楼,旁边有一条弄堂通沙泗浜,现在的硖石浴室就在里面。弄堂过后是民居,这已是干河街底了。

干河街北从东往西第一家是林久大糖果店,老板福建人,自制各种糖果,是小朋友最爱去逛的一家店,第二家是弹棉花店,夏天做蚊子香卖,第三家是新艺照相馆,第四家王先生金牙齿店,再后分别是吴子记熟食饭店、爱皮西面包店、西服店、冯家治疗风湿药酒,再过去几间门面到牛卧弄口,有二扇高大墙门,高墙水磨青砖砌成,用灰嵌缝的西式建筑,这就是建造于1926年的徐绅如私宅,建国后一度曾为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现今恢复旧貌,辟为徐志摩旧居。

第二期从干河街北侧的牛卧弄口混堂浴德池开始建成新十间头,仍是一楼一底模式。建成后入住的商铺不多,住进来的多是居民。再往西是一排高墙大院,接近干河街尽头,这里曾是民国时海宁县政府的所在地。路南最有名的是硖石邮政局,门口设有铁制绿色邮筒。

这里特别要说说牛卧弄出处。这条南通干河街北连仓基街的小街道知名度很高。旧时在弄北出口靠仓基街有一排平房,居住着好几户“绍兴老倌”,是职业种田的农户,农忙时他们在衙西种田,晚上回来;农闲时把几头大水牛牵回来养在家门口弄堂里,牛粪满地,堆积成山,积到一定量时,他们才把牛粪装在大麻袋里送到太阳桥外某造纸作坊,用作做草纸的原料。但牛污弄因此叫出了名,老硖石觉得这个名字有失风雅,便改成音同字面意不同的“牛卧弄”,不过一字之改,在字面终究还保留了该弄与“牛”的一线因缘。

干河街只是硖石许许多多街道中的一条,但干河街的兴衰起落,的确见证了硖石发展迁变的历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