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青岁月——金宝屯胜利农场,我难忘的第二故乡(一)

我们的知青岁月——金宝屯胜利农场,我难忘的第二故乡(一)

首页模拟经营家乡农场更新时间:2024-06-01

我的生命已走过了六十几年,青春也早已成为远处一道风景,却发现记忆的角落仍旧封存着人生最珍贵的东西,还是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内蒙古的知青岁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理想与迷茫、赤诚与友爱、得意与失落、欢笑与痛苦,都成了我们知青生命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战天斗地的艰苦历程,也积淀成宝贵的人生财富,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是1969年6月5日从浙江慈溪来到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的,这是生平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几千里之外的科尔沁草原。刚到农场,可以说是吃不惯、睡不惯,庄稼活更是不会干,感觉人生一片迷茫。但是,在农场党委和各级领导的教育和培养下,在贫下中农、复员军人和其他知青如家人般的关心帮助下,我开始慢慢地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取得进步和成长。可以说我人生道路的起跑线是从胜利农场开始的。

(一)在二营鸡鸭号的日子

记得刚到农场的第一年,领导将我安排在鸡鸭号喂养鸡鸭。其实养鸡鸭是个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小鸡小鸭从蛋内孵化出来后,要24小时值班看守,保持鸡鸭舍洁净,温度要控制适宜,不能过高过低,寒冷时要常在火炕里加柴烧火,保持恒温:给小鸡小鸭喂食物要定时定量,统一配方,还要给小鸡小鸭喂鱼肝油、蛋黄粉、贝类粉等等,促进它们快速健康成长。等到小鸭黄毛褪尽,长满新的羽毛后,每天要定时将鸭子赶到水塘里去戏水。可是总会遇到鸭子玩得兴起迟迟不愿意上岸的情况,那时就只好烦劳鸡鸭号的全体饲养人员出动赶鸭子上岸了。鸭子养到一定的日子还要专门送到金宝屯冷库进行人工填食,与我一起填过鸭子的有徐金枝、周文君、吴姚飞、劳华芬、吴小芬等等。等鸭子达到规定的重量标准,送冷库屠*、出口,为国家创外汇。

在鸡鸭号我工作了近一年时间,对有些同志印象很深刻。我们鸡鸭号的张清和指导员是个蒙古族复员军人,做事很有原则性,长相严肃,所以我刚开始总回避他,从来不主动与他打招呼。可他见到我总和蔼地叫我的名字,不带姓,十分亲切,慢慢地我消除了顾虑,我们相处不错。我还记得留场子弟许文英,可能因为家庭出身之故,总是沉默寡言,其实聪明能干,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偷懒,乐于助人,是我学习的榜样。2009年8月,我和曾再鸡鸭号工作的浙江知青赵荣影、吴姚飞、林巧儿、周文君、徐金枝一起相约到故地重游,去了许文英同志退休后在二营的家看望他。大家谈起当年在鸡鸭号的难忘往事,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热烈,仿佛时光一下子回到四十多年前。临走时徐金枝动情地说:请文英大哥多多保重!一听此言,大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个大男人还哭出了声,我们在场的人野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二)在二营一连三排的日子

1970年春,我被调到二营一连三排任第一班班长。一连是下大田干农活的农业连队,工作环境与劳动强度比养鸡鸭要艰苦许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过确实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农业知识。但劳动中受伤事件却时有发生,记得有一次割高粱,我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份内活,开始帮助班里其他同志,等地里的高粱全部收割并捆扎完,天色已基本暗下来。在收工时,我一不小心脚被尖锐的高粱茬刺中,军球鞋的鞋底也彻底刺破,伤口有一寸多长,鲜血直流,但仍一瘸一拐回宿舍,那是将近十里路呢!不过我的吃苦耐劳也得到了领导、贫下中农、复员军人的好评,我获得了二营“学习*著作积极分子”和“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多次在连、营大会上发言,交流心得体会和成长进步经验。此间,我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入团介绍人是通辽知青侯家才同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