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其特点主要在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百家争鸣说明中华文化的二大特点:一是多样性.中华文化在源头上就有诸子百家的学说共同创造,其中儒、道、法、墨一直在中华文化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化文化的基因,多样并存,共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与西方文化一者主导,其他都被视为邪说截然不同,这是造成西方推行霸权,中国主张王道的差异的根源.二是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诸子百家在竞争中、争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们在儒家经典中看到对老子的赞扬,我们在法家、墨家的著作中看到对孔子主张的赞扬.正因为这种包容,中华文化能吸收佛教文化而造就理学的高峰,能吸收西方现代、当代文化精华,创造中华文化再次崛起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