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寒假来了。
随着各个学校期末考试的陆续结束,社会上很快会多出一批“闲散小成员”,期待着放飞自我。
但对于刚刚经历了四个月极紧张的作业辅导、复习考试的家长来说,考验还没结束。
怎么安排孩子假期生活?
不让孩子一放假就睡懒觉、打游戏、看电视,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习惯?
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运动班,巩固学习;
也有的家长会专门请假带孩子去旅行,增长见闻;
还有些家长可能会多带孩子去逛逛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拓展知识。
其实,在假期中,除了完成课业作业,给孩子安排多种丰富的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大脑驱动力。
今天,我们就跟随脑科学家Dr.魏(魏坤琳)来看看都有哪些活动孩子爱玩又对孩子成长有益。
体育场是最好的教育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课堂之一
我是研究人脑是怎么控制运动的,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运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运动兴趣班,比如足球班、舞蹈班、游泳班等。有的运动班挺好的,给孩子创造了接触各类运动和融入团体的机会。
但要注意的是,孩子适不适合参与团体运动,需要看孩子的身体运动控制是不是达标了,一般三四岁之后开始参与比较好。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运动系统才有很大的发展,不仅肌肉骨骼更好,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也更好,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不要强调运动中的输赢,虽然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竞争,我们难免会有胜负心。
追求赢可以让运动员,包括我们的孩子,更加专注,很多孩子也以赢对手为乐趣。但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团体运动不像一个单纯的一次定输赢的竞技场,而更像是大家投入的游戏场,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游戏的过程。这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对待人生中输赢的态度。
体育场,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课堂之一。
此外,因为大脑喜欢同步运动,一些团体运动可以培养合作和分享能力。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I-LABS)发现,仅仅是让两个孩子荡秋千的时候摇摆的频率保持一致,他们在之后的活动中都能比摇摆频率不一致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加合作,更愿意分享。
其实,人在一起做运动的时候,经常会自主或不自主地把自己的动作和伙伴的动作同步起来。比如,两个人一起跑步的时候,他们的步伐会慢慢同步起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这种同步运动会让人更容易合作和分享。
为什么呢?对于孩子来说,那种跟小伙伴同步运动的感觉,可能会造成一种互相喜欢的“错觉”,这种效应会鼓励孩子们之后进行更多交流,并且更愿意一起努力。
最后,报什么样的团体运动一定要参考孩子自己的兴趣,对于低龄孩子,要注意运动种类的均衡,孩子长大后再慢慢聚焦到专项运动。
旅行是加固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有家长可能会吐槽,费时费力费钱地带着孩子出去玩一趟,去体验外面的世界,结果回家后啥都没记住。有朋友甚至觉得“别带着孩子出去了,就在家吃吃玩玩吧,去哪儿都没用”。
估计有这样感慨的家长还不少。其实出去玩回来“记不住”还真不怪孩子,是爸爸妈妈不会聊天。
孩子记事儿,一般是说孩子能回忆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这叫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在3~4岁开始发展。研究发现,父母的育儿风格与孩子的自传体记忆能力高度相关。
有些父母跟孩子说话的内容,大多跟正在做的事有关,指令比较多,比如:“你看到什么了?......哦,还有呢?”“你饿吗?”“你走快点儿。”
还有些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则提供非常详细的信息:“你看到一头鹿呀,当时鹿在做什么?”“这树好高,树皮很光滑,咱们以前在哪儿见过?”后一种详细叙述的风格会让孩子更愿意回忆并说出过去的事情,这些孩子的自传体记忆发展得更完善。
具体怎么聊更好呢?
首先,你可以试试趁着新鲜跟孩子聊天。跟孩子讨论过去发生的事,时机很重要。最好是一个事件发生之后没多久,比如旅游当天晚上,出门玩完回家的路上,回忆越新鲜,孩子记得越多。
其次,问题要具体。
问问孩子都有哪些人、有什么东西、在哪里、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第三,问题可以多样。
跟孩子聊天的话题,不一定限于物品和事件本身,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聊聊他的想法和情绪,可以讨论他的收获,还有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规则等。
父母跟孩子聊天越详细,孩子对情绪的理解越深刻,调节情绪的能力也越强。
现在很多育儿博主都倡导家长带3岁以下的孩子一起出去旅行,认为这样能给孩子的大脑更多的新鲜刺激,孩子会更聪明。真是这样吗?
其实,长途旅行对3岁以上的孩子更加适合。
许多人用来支持“旅行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证据,其实是针对老鼠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养在刺激丰富笼子里的老鼠,要比环境贫乏笼子里的老鼠,大脑更加发达,有更多神经元。但是请注意,这是动物实验,结论并不能直接用到人的身上;就像研发新药,动物实验后面还有人类实验。
其次,在研究中,所谓的环境贫乏,是指笼子里没有玩的东西;所谓的刺激丰富,是指笼子里每天都换新的玩具设备,比如滑梯、转轮。
刺激丰富笼子里的老鼠大脑更发达的真正原因是,它们有更多的运动量,比如在转轮上跑。所以,与其花大钱带小宝宝去旅行,还不如拉着他去跑步呢。
3岁以下的孩子身体免疫力、自控力等还有待提高,长途旅行无论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身心考验。不妨等到孩子3岁以后,各项素质都提高了,而且自传式记忆开始发展,再带孩子出去旅行,这时候家长比较轻松,孩子收获也更大。
其实对低龄宝宝来说,公园、博物馆、郊区等就已经是刺激丰富的环境了。
逛博物馆,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点
在博物馆里经常会看见很多家长非常努力地想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但是,如果逛博物馆只是简单地让孩子背知识点,这种做法非常低效。www.hfjy.com
比如有的家长走完一个展区就问一次:“刚刚这个鱼叫什么?它产于哪里?它属于什么科、什么目?”
这样带孩子逛博物馆,可就错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博物馆里的东西是具象的,孩子更容易被实物所吸引,这比他们平时从书本中得来的兴趣要强烈得多。孩子从博物馆回来之后,可能会对其中一样东西特别感兴趣,开始在家里大量查看相关图书和资料。
博物馆不完全是一个充满知识点的地方,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灵感的场所,是学习思维、学习探究精神、学习保护孩子好奇心的最好地方。
带孩子逛博物馆,重点是要引导孩子观察、思考。
所以,我提倡带着问题去博物馆,你可以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让孩子到博物馆里去找答案,也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不同的现象时当场给孩子提问。
为此,去一些能“动”的博物馆会更有效。这个“动”,可以是说展品本身是“动”的,比如海洋生物博物馆,或者是像机械博物馆那样,孩子可以玩那些机械设备,他按一按这个杠杆,再按一按那个杠杆,很直观地就能感受到“杠杆原理”。
或者,像航空航天博物馆,孩子可以坐在机舱里,假装自己是飞行员,模拟驾驶也能让他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对会动的东西可以进行更多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假设,然后随时用新的事实来验证。而能够互动的东西就更好了,孩子可以摸摸这个,按按那个,这其实跟科学家做实验是一个思维模式,试着改变不同变量,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是最好的科学实验课。
当然,如果孩子对“静”的东西感兴趣,喜欢在一件古代工艺品、在一幅艺术画作前看上半天,那也很好,要尊重他的兴趣。
我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在博物馆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对这个领域本身产生兴趣。
不要把孩子交给大大小小的屏幕
孩子很容易被各种电子游戏吸引,尤其是假期期间,经常会对着大大小小的屏幕玩个不停,而且相当专注。
过多的屏幕时间肯定是对孩子不利的。我们可以考虑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工具或者玩具,或者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跟大自然交流,这些活动应该占据孩子的大部分假期时间,而不应把孩子交给电子屏幕。
就算在家玩,你也可以布置一个专门的游戏区域,这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玩具种类要均衡,建构类玩具、多功能玩具、体感游戏、音乐节奏类玩具等都要准备一些。
第二,要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做空间区分,比如分成“动区”和“静区”,而且不要把所有玩具都堆在表面上,适当控制环境里的“刺激”,这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第三,玩具的摆放要有规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怎么摆放、怎么分类。
第四,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基地”,也就是他能独处的小空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总之,家长们不要为了自己省时省力,而简单粗暴地将孩子交给屏幕,影响孩子一生成长。
以上这些家长们都Get了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