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鲁远风
看诗中风云起,品文里赤子心。
——读诗文品《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写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上流社会,剧中人物位高权重,文韬武略,几乎人人能诗词歌赋,似乎个个学富五车。想必真实存在不会都如此好学问。但刘和平曾说,他希望在他的剧作中能多一些体现诗词文学,希望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传承。所以你能看到那些你读过或未读过的诗词和文学作品。
《北平》中的诗文有一部分有些晦涩难懂,要细细想来才解其意。有一部分倒也简明直白,你大可当它是普通的台词。有一部分黯淡低沉,读来觉得悲凉和沉重。有一部分却也亮丽和高昂,让人心情愉悦。当你读懂它时,你定会感受到那一份诗文与剧合一的喜悦。
辛弃疾·《鹧鸪天》读诗文品《北平无战事》,让我最先想到的是方步亭和何其沧的那段。方步亭来到何其沧家中,他们讨论着国府币制改革方案。他们说,这个所谓的币制改革就是国民政府上层在用军事管制经济,注定是行不通的。他们辛苦为国为民做的币制改革方案,实际起不了什么作用,心中觉得悲凉。
方步亭一边在帮何其沧打印文稿,一边两人在闲聊,何其沧说,累了歇歇。这个画面好温馨,也好让人感动。两位老者惺惺相惜,欲救国却救不了国,但仍彼此相扶。
这时候,方步亭说,一段英文翻译的中国古词考一考你。就是下面这段:
“骑上马追赶少年的时光,追到今天一切都变了模样。春风吹绿了原野,吹白了我们的胡须。我们还能干什么呢?把一万个字的理想送给庄园主,让他去种自己的树吧。”
这可考不倒何其沧,何其沧说,这是辛弃疾的词吧。就是下面这阙词: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虏,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阙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时所作。有客到访,和他谈起年少时建立功名之事,使他回想起自己从青年到晚年的那段经历,十分感慨。辛弃疾青年时期曾经领导抗金义军,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敌的壮举,豪情万丈。可叹现如今不被朝廷重用,也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他壮志难酬,觉得心中悲凉。
对照辛弃疾的词,可以看到方步亭的白话诗并不是这阙古词的直白翻译,只是意思接近,是《北平》的作者在借古喻今吧。这个白话诗应该是出自刘和平之手,可不是鹧鸪天的什么英文翻译版本。
方步亭和何其沧两人年轻时也是壮志满怀,留美归国意图报效国家,救国救民之心至死不渝。可如今老矣,我们一心想报效的祖国现在是个什么模样,痛心啊。罢了,就把这一万字的币制改革方案拿去给蒋介石父子,让他们去折腾吧。
辛弃疾·《丑奴儿》当方步亭和何其沧说完上面的那段词文后,这时正好方孟敖来到何家找何孝钰。他听到楼上两位老者正在说辛弃疾的词文,他也有感而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他背诵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时的方孟敖刚和姑父正式接上头,找到了党组织,他心中突然有了厚重的使命感,想着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横冲直撞,任性地做事了。他是得知了梁经纶的身份后来找何孝钰的,他担忧何孝钰的安全,所以在这之前他拒绝了何孝钰与自己接头,却不曾想有一位敌人与她近在咫尺,这怎么不叫人担心。
当初崔叔因为自己而死,想保护却没能保护得了。那个给予了他温暖,引导他走向思想上的光明的那个人,他多么希望仍然活在世上。现在的孝钰,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人,他不能再让她牺牲了。
以前的方孟敖爱上层楼,如今终于读懂了辛弃疾的词,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身上有了革命的使命感,以后说话做事需小心谨慎了,身边同志的安全他也要更好地注意与保护。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他故意将新词说成了新诗。“新诗”两个字他是说给何孝钰听的,他们原先的接头暗号就是新月派的诗。此时在场的几个人也只有何孝钰能懂他为什么将“新词”说成是“新诗”。后来何孝钰反应过来了,原来方孟敖不是来找他的父亲的,而是来找自己的。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方步亭接到了五人小组的电话,前去五人小组接受质询。临行前,方孟韦说,您去了以后不要和他们说那么多,我现在就去北平电话局,看着他们把顾大使家的越洋电话接通,到时候您直接和顾大使通话就是。
方步亭不禁夸奖起自己的儿子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原出自曹操之口,后来辛弃疾将它写入了自己的词中,使之广而流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对垒,见吴军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而今,在父亲遇到危难时,小儿子体谅自己,危急之中又能迅速想到破局之策。想着儿子又孝顺又精明,心中十分欣慰。而眼下去的那个五人小组,在场的还有自己的大儿子方孟敖,想来总归是心里不痛快。若大儿子也能如小儿子一样体谅他这位父亲该多好啊。“生子当如方孟韦”,这就是此刻方步亭心中所思所想吧。
想必孟韦听到这句话也会很高兴。这些年为了家庭一直隐忍,乖巧听话。为了大哥,为了父亲,无论多难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他担起了家中一个长子的职责。而今父亲能如此赞誉自己,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安慰。
然而,姑父说了句,“不要这么夸他,孟韦担不起这句话”。是怕孟韦骄傲吗?长辈们有时候就是如此,夸一下还怕夸过了。我倒觉得孟韦就是担得起这句话。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