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临终之际,他选定了皇太孙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朱元璋走得十分安心,因为他深信朱允炆能够延续他的遗志,将大明王朝引领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然而随着朱元璋的离世,朱允炆虽然得以独立处理朝政,但他却发现自己仍被一片阴影所笼罩。这阴影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这九位藩王如同九座高山,从东北至西北守护着大明的疆土。这九位藩王如同九位地主武装,保卫着大明这片广袤的土地。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藩王们不仅拥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位王还有三个护卫。
这里的护卫并非仅指三个人而是"个总称云畏,代表着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的军队规模,因此藩王们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按照规定藩王们所能拥有的军力在九千人至五万七千人之间。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即使没有野心夺取政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能为家族和领地提供坚实的保障。尽管五万多人看似庞大但与中央军相比仍显不足,这显示出朱元璋在设立军队建制时的深思熟虑。
然而事情往往因例外而变得复杂。在这九位藩王中,有几位因肩负着守护边界的重任而得以例外。他们的藩区辽阔,任务繁重,因此所掌握的军队规模也更为庞大。其中燕王和晋王的势力尤为强大,各自拥有十余万的军队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然而在这九位藩王中,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他掌握的军队规模更是惊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足以令任何敌人望而生畏。尽管在兵力上看起来不如燕王和晋王,但宁王手下却拥有一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大武装--朵颜三卫。这支特殊的部队堪称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由蒙古勇士组成战斗力极强。
有人或许会疑惑,为何这些蒙古人愿意为明朝效力?答案其实相当简单:明朝给予他们稳定的薪水和福利待遇,让他们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在闲暇时享受娱乐。相比之下北元虽然承诺战利品归个人所有,但实际上却经常食言,战士们往往要先上交大部分战利品,剩下的才归自己,这种待遇显然不如明朝的公务员制度吸引人。
因此许多蒙古人被这样的政策所吸引,在利益面前忠诚往往变得难以维持。宁王本人以凶悍著称,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其中勇猛无比令敌人闻风丧胆,这样的英勇形象使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即使是燕王这样的狠角色也要对他礼让三分。
这些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联合进行军事演习,动辄集结十几万大军在边界地区进行实战演练,声势浩大,每当这种时候北元的游击队就会转入地下活动,避免与明军正面冲突。这些频繁的军事演习不仅让北元感到压力,也引起了皇位上的朱允炆的注意,在他看来这是种示威和挑衅。
朱允炆是位仁慈的君主,他在十五岁时就经历了父亲朱标的重病,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然而他的孝心并没有挽回朱标的生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人狂"年幼的弟弟接到身边抚养,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避免自己曾经承受过的失去父亲的痛苦,那时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承担了照顾朱元璋的责任,尽管朱元璋脾气暴躁但朱允炆仍然亲自服侍他,展现出了他的孝顺和勇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允炆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边境的紧张局势,他明白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定的决心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他开始积极筹备军事行动,加强边防力量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战争。
直到朱元璋辞世,他都始终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职责,他是一位早熟的少年,而这种早熟并非仅仅源于父亲的早逝,更与他的叔叔们的影响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