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是谁?
他是毫无争议的明朝一哥,各项技能全部点满的六边形战士。
他文能开宗立派,创立的阳明心学被无数人追随,曾国藩,梁启超都是他的小迷弟
武更是了不得,骑上马能安邦定国,剿匪平叛从无败绩。
这篇文章山水和诸君一起聊一聊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守仁,字伯安,出生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浙江余姚的一个大地主家。
王家的远祖,可谓是能人辈出,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书圣王羲之。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不简单,王华从小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长大后家里祖坟更是冒了青烟,直接考中状元,给皇帝讲过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按照古人习惯,每个传奇人物出生,都会带点神话色彩。
神童降世相传王阳明的母亲*十四个月才分娩。分娩前,奶奶梦见有神仙驾着祥云,送了个宝宝下来。
爷爷觉得孩子未来一定有会大出息。想到孩子是乘云而来,爷爷便给他取名为王云。
只是王阳明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可被家人急坏了。恰巧有位神僧路过,说出原因:孩子很好,可惜名字道破了天机。
爷爷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通。孩子乘云而来,如今取名为王云,不就是把天机泄露了吗?于是爷爷把王云改成守仁。守仁出自论语,寓意阳明以后能用“仁“来守住自己的天赋智慧。
说来也巧,改名之后,小阳明很快就会说话,而且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爷爷平时读过的书,小阳明全部能背诵出来。
降生时天有异象,从小又表现得如此聪慧,小阳明被家人寄予厚望,也会严加管教。
七岁的阳明特别喜欢下象棋,连睡觉都念念不忘。母亲很心疼,有次就把棋子全部扔进河里。伤心欲绝的小阳明,写出了哭象棋一诗: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七岁能写诗,已经可以称为神童。小阳明更厉害的是,他从小有着过人的认知天赋。
11岁那年,父亲王华考中状元,便回老家,把小阳明一起接到京城,金山寺修整。
傍晚时分,王华和朋友吟诗作乐,还在苦思冥想之际,旁边的小阳明,随口念出了一首自己作的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刚念出来,技惊四座。周围的朋友将信将疑,觉得王阳明有可能是记性好,不知是哪里看到的,现场背出来而已。于是想来个现场打假,让阳明再作一首,没想到这次打假打到了铁板。
阳明第名垂千古的神童诗由此诞生: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山离我们近,月亮离我们远。于是显得月亮很小,但如果有人具备天那么大的眼睛,就能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山更小,月更阔。
这首诗很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跟我们站的位置有关。
立志当圣人父亲金榜题名,自然也希望阳明能在仕途上,再创辉煌,然而阳明心里却藏着更大的梦想。
12岁那年,王阳明便和老师讨论,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答道,像你爹那样,读书登第,走上仕途。王阳明反驳道,恐怕不是,读书做圣人,才是头等大事。
王阳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常被外族侵袭,边境的老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儒家认为,想做圣人,就得内圣外王。内圣就是明明德,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外王就是要教化、教育百姓,为万世开太平。
可是,王阳明发现,历代圣贤多数是在文学或者思想上扬名立万。王阳明想成为的圣贤就不同,他不仅要开宗立派,还要平定天下。
于是,日常学习,除了苦读圣贤书外,王阳明还大量翻阅兵书,反复演练排兵布阵,畅想着自己以后纵横沙场。
王阳明可不是纸上谈兵,他深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岁那年,王阳明离家出走,带上仆人骑上马,出居庸关。在关外,年少的王阳明第一次见到辽阔的草原和荒芜的沙漠,也是第一次骑马执剑,驱逐着来犯的胡人。
在外历练一个多月,王阳明才返回家中,晚上睡觉时,梦见自己前往伏波将军,马援庙中拜谒。
醒来赋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这首本以为是孩童吹牛的诗,却在四十年后,成了王阳明人生的真实写照。
王阳明从居庸关回来,感慨盗贼猖獗,便把自己一个多月所见所闻写成奏折,结果越写越上头,竟然想主动请缨,希望皇帝拨给自己几万兵马,亲帅大军,上阵*敌,踏平鞑靼。
父亲王华听罢,直接无语,然后一巴掌甩了过去。你这小子,毛都没长齐,就敢妄议朝政,是不是赶着要投胎。
儿子整天闹着要当圣人,还要带兵打仗,这把王华弄得心很累。经过深思熟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让老婆好好管教。
在父亲的安排下,17岁的王阳明从京师屁颠屁颠的回老家,准备娶老婆结婚。
没想到,结婚当晚,又出事了。王阳明看着大伙觥筹交错,玩得很尽兴,只是觉得有些无聊,便偷偷出门透气,结果误入道馆,发现里面有个道士盘膝而坐,阳明上前请教道士打坐的方法。阳明悟性很高,很快进入忘我的境界。
直到第二天,阳明才想起,在结婚当晚,自己把新娘一人留在了洞房里。
18岁那年,王阳明遇到改变了他一生的人。因为要送新婚的夫人回老家,舟至广信时,王阳明前往拜谒大儒娄谅,并且得到”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启迪。
孔子是人,孟子是人,你也是人,只要你肯用心学信,必定可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圣人。
王阳明深以为然,从此一改嘻哈的态度,开始认真钻研学问。
格竹子在明朝,学者都极为推崇朱熹,所以王阳明广泛阅读朱熹的著作,希望能从中找到做圣人的方法。
朱熹的思想中,“格物致知”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格物致知,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事物时,要力争弄明白事物背后的道理。日积月累,对具体事物了解得越多,便可以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
有天,王阳明读到,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至理时。突然灵光乍现,不如先从身边的竹子开始探究,看看里面蕴含着什么至理。
于是,王阳明搬来个小凳子,就盯着院中的竹子死劲看,从白天看到黑夜,从繁星满天看到太阳初升,就这么接连看了七天,啥道理都没看出来。最终这场探求,以阳明患病宣告结束。
也是在此次实验中,王阳明对朱熹的思想产生了质疑。只是鉴于大环境,王阳明想实现心中抱负,必须要参加科举。
科举受挫21岁那年秋天,王阳明参加他人生第一次大学考试。这场考试,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深夜考场,有安保看到三位巨人,两个身穿红色衣服,另一个穿着绿色衣服,东西两侧分立,高声大喊:“三人好做事。”
三人指的是王阳明、孙燧和胡世宁。这三人一并参加了这场考试还中举了。
在后来的宁王叛乱中,三人各出其力。胡世宁多次揭露宁王的险恶用心,孙燧则多次跟宁王做对,而王阳明则平定了宁王叛乱。
第二年春闱,也就是古代的研究生考试,被寄予厚望的王阳明却落榜了。
好消息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升官了。不少达官显贵来到王家,给王华祝贺,顺便来安慰王阳明这小子。
时任宰相和文坛领袖的李东阳,向来对王阳明评价颇高,他调侃道:“你今年没考上,明年一定能考中状元的,现在试着作一篇状元赋吧。”
面对大佬的调侃,王阳明没有推脱,当即动笔写了起来。
人性善妒,看到大佬李东阳,如此看得起王阳明,就有人心里很不爽:“这家伙没考上就如此嚣张了,等到未来真是考中状元,更加瞧不起我们。”
三年后会试,这些人暗中下绊子,又把王阳明给弄下去,25岁的王阳明再次落榜。
和王阳明一起去考试的几个好朋友,因为没能考上而感到羞愧难当,整天唉声叹气。王阳明却相反,一幅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
有人好奇就问他,王阳明答道: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年纪轻轻的王阳明,就已经展露圣人的气象。
王阳明二十六岁,原本一心只读圣贤书,准备第三次会试,而明朝边关却频频告急。
朝廷连续发布征贤令,但找来的人只是打架水平不错,真要上战场,一个比一个菜。
王阳明就认为武官不仅仅只是武力高强,更重要得懂战略,懂得排兵布阵。
于是王阳明一边备战考试,一边投身对兵法的研究。每逢家里来宾客,王阳明便以果核布列成阵势,玩起了模拟战争的游戏。
1499年,经过两次会试失败,28岁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这次一举成功,在会试中名列第二,还在后来的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的好成绩。
其实,以王阳明的水平,名次还可以更高些,只是受到了,唐伯虎考试作弊案的影响,才降到第十。
和凄凉的唐伯虎相比,王阳明幸运得多,他已经拿到仕途的门票。
感化和尚1501年,30岁的王阳明调到刑部,开启了全国各地出差审案的旅途。
因为读儒家经典,读了这么多年,都没读出什么新东西。闲暇之余,王阳明便喜欢到处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寻找些灵感。
有天,王阳明来到杭州西南的一座庙中。庙中有位高僧已经闭关三年。
众人皆认为僧人早已得道,参破生死。王阳明却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这种修行方法,有失偏颇,于是径直走到僧人面前,大声喝道:“你口巴巴地说些什么?你眼睁睁地看些什么?”
僧人被吓到,从静坐中惊醒,见到是王阳明,两人便细细交谈起来。
原来僧人并不像外人说的那样,身如枯木,心如死灰,老家还有一位老母亲在世。
为了提升个人境界,僧人被迫远离家乡和母亲,尽管口不能言,眼不能睁,但是心中依旧牵挂着老母亲。可亲情是人性最深处的东西,怎能轻易抛弃掉。
于是王阳明便告诉僧人,爱自己的亲人是人的本性。僧人幡然醒悟,哭泣着拜谢,收拾好行礼,第二天,便回家探望自己的母亲。
除了佛教以外,王阳明对道家修行也颇有研究。早年为了跟随道士修炼,错过婚礼,长大后,境界再进一步。
据说,有朋友想找王阳明玩,人没到,王阳明便已经命仆从前去迎接,似乎早已预知朋友们的到来。众人感到惊奇,都觉得王阳明是不是真的已经得道。
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王阳明才恍然大悟:“这些方法,只是耍弄精神和灵魂,并非真正的道。”便摒弃了这种道教修行的方法。
经过多年对儒释道三教的研究,王阳明距离顿悟已经非常接近了,他还差一个契机。
被贬龙场孟子讲,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和其他圣贤相比,前半辈子的王阳明过得太顺利。于是为了能让他彻底大彻大悟,上天安排了一场滔天的浩劫。
三十五岁那年,南京科道官戴铣等人上奏,猛烈弹劾太监刘瑾干预朝政。刘瑾立即派出锦衣卫,将一众大臣押到京城狠狠拷打。
王阳明心中正气按奈不住,于是上书谏言,劝说皇帝宽恕忠臣,广开言路。
这封奏疏惹恼了刘瑾,便假传圣旨,派人把王阳明狠狠打了四十廷杖,差点将他活活打死。
随即又将王阳明贬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去做驿丞。这贬职,相当于把王阳明从国防部的高级干部,直接变成镇招待所所长。
在王阳明前往贵州的途中,刘瑾还派了数位刺客前往追*。幸亏王阳明机智,多次死里逃生。
遭受重大打击时,多数人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王阳明却不同,他依旧心怀希望,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人生之路有时坎坷是难免的,没必要过于执着,如同海上寂静的夜晚,还会有三万里的波涛,完全可以趁着明亮的月光,自信闯荡天下。
然而,口号喊得再好,也得面对着凄凉的处境。
龙场悟道龙场位于贵州的群山之中,毒蛇毒虫聚集,原住民语言晦涩难懂。可以说话的人,都是些从中原来的亡命之徒。
来到龙场,意味着九死一生。有个小吏带着儿子和仆人来到这里赴任,没想到仅仅是两三天的时间,三个人就全部去世。
远在京城刘瑾的愤恨还没有消除,仍有谋害王阳明之心。
面对如此绝境,王阳明自认为对于得失荣辱,已然忘怀,但唯有“生死”这一念还萦绕于心。
老子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能把生死看破,道便在其中。于是王阳明开凿一个石棺材,整日在其中沉思。
期间,王阳明一直在心中思考:“圣人如果处于我这样困境,又会如此处置?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如同丧家之犬的经历,他会产生那么多感悟吗?
他夜以继日地思考这些问题,却始终不得解
顿悟如同水滴石穿,需要久久用功,苦苦思索,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
终于有一天深夜,王阳明彻底顿悟,明白了“格物致知”的根本所指,不觉兴奋地跳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多数人认为,圣人之道太过遥远,阳明却说,想当圣人,或者成为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即是天理。圣贤之道便是每个人内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只要擦干净内心的污垢,自然能分辨出是非善恶。时刻记得为善去恶,并付诸于实践,就能达到知行合一。
至此,代表着中国哲学最高峰的心学,就此创立。
有了心学的外挂,王阳明宛如开启了逆袭模式,不论干什么都干得很好。
心学显威比如书法,王阳明还是个大书法家。
明代文学家徐渭曾评论过王阳明的书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就不同,以人掩其书。因为王阳明的其他成就太过耀眼,他高超的书法反而被人所忽略。
王阳明的书法是如何炼成的?
他一开始是单纯对着字帖来练,只能掌握字形。后来将字形构思于心,反复揣摩,久而久之,便真正领悟到了奥妙。书法即心法,修好心法,根本不必刻意写好字,字自然而然就会好。
掌握心学,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平定宁王叛乱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45岁的王阳明升职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当时江西匪患严重,王阳明之前没打过仗,手下都是些小兵,他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平定了困扰朝廷数十年的江西匪患,王阳明一战封神。
3年后,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在南昌称帝,准备先攻安庆,再取南京。只要攻下南京,叛军大业将成。
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无不震动,只有兵部尚书王琼颇为淡定,因为王阳明正好在江西。
此时的王阳明兵符已经上缴,手中没有任何士兵,而宁王手中有着十万重兵,并且精心谋划数年时间。双方实力差距如此悬殊,王阳明却仅仅用了35天,便平定了宁王的叛乱。
他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是心学的威力,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为了争取招募士兵的时间,王阳明先故布疑阵,放出假消息,说朝廷已经集结十六万兵马,准备攻打宁王老巢南昌,又故意泄露密信,假装宁王身边的谋士已经被策反,并在信中让谋士建议宁王攻打南京。宁王查获密信后,身边的谋士果然劝宁王攻打南京。
于是,宁王对王阳明的谎言,全盘相信,果然按兵不动。
王阳明的心保持不动,如明镜一般,而宁王的心被人欲遮蔽,动心了。宁王的所思所想,全被王阳明料中。这便是心学的奥妙。
最终双方在潘阳湖大战三天,宁王战败被俘。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封新建伯,世袭。
此心光明1527年,广西发生叛乱,王阳明原本在家乡养病,却被朝廷前往平叛。
在启程前,王阳明给弟子上了最后一课: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便是王门的四句心法。
第二年,王阳明平定叛乱,因为肺病加重,便上书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答应,王阳明踏上归乡的路途。途径伏波祠时,王阳明撑着病体,前往拜谒。跃入眼帘的情景宛如少年时的那场梦。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
一个多月以后,王阳明便在归乡途中病逝,临终之际,门下弟子问他有何遗言,阳明只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其实只活了五十七年,却完成数千年没有人可以实现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一代圣人,真是厉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