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鬼城名山 鬼国神宫 阴曹地府 塑像群 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
话说时空神游文旅号游完乌江百里画廊,回到涪陵,诗人们又继续沿江东行,前往下一站丰都。
【清】虞兆清 《过涪州》
才经内相忧谗地,又见伊川钩党年。天地无私容放逐,山川有幸遘才贤。
黔江南映牂牁月,僰道西浮越巂烟。犹有物华堪纪异,海棠香足荔枝鲜。
【明】陈昂《过涪州》
寥落一涪州,惊心几度游。屡更新地主,不改旧沙鸥。
月穿仙岭,微云止戍楼。山山寒气甚,夜半拥重裘。
【明】陈昂《过涪州》
寥落一涪州,惊心几度游。屡更新地主,不改旧沙鸥。
片月穿仙岭,微云止戍楼。山山寒气甚,夜半拥重裘。
【明】黄衷《四月八日涪陵舟中读东坡食荔枝诗戏和一首》
我生不及曹溪卢,一定与岁终荣枯。西游两月数千里,耳目总被江山驱。
家林忽忆荔枝节,洒若瑞露浇尘肤。青堤翠浦少隙地,绣幔不屑围名姝。
筠笼首荐四月八,光价未便倾坤隅。天浆异种熟壮夏,水晶火齐难精粗。
涪翁误赏廖家䋏,恰似江芡誇蠙珠。福州胜画亦足味,敢与进奉争芳腴。
东坡日啖三百颗,齿颊肯挂松江鲈。荔仙亭上赋归去,炎云烂熳沧洲图。
【清】虞兆清 《过涪州》
才经内相忧谗地,又见伊川钩党年。天地无私容放逐,山川有幸遘才贤。
黔江南映牂牁月,僰道西浮越巂烟。犹有物华堪纪异,海棠香足荔枝鲜。
【清】濮文暹《过涪州有感》
十五年前泪,江流尚有痕。沧桑一家感,君父两朝恩。
山色旧城郭,水田新子孙。
【清】钟骏声《渡涪江》
盈盈带水绕溪塍,两岸峰峦叠几层。一幅丹青摹道子,涪陵何必逊嘉陵。
时空神游文旅号游船 经过一天航行,闯过了和尚滩、观音险滩,菜子梁、大梁、大口、老虎梁、头外梁、佛面滩等7处礁石,航行约120千米,才到丰都县名山镇。
丰都古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建县设治,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丰都即隶属巴国,秦汉时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因平都山改名为平都县。。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更名酆都县。
【宋】韦骧《留题忠州丰都景德观》
丰都县北岷江侧,古观峥嵘耀金碧。层峦秀拔异群山,乔木侵云竞千尺。
二仙去久丹灶冷,空载遗文在碑刻。俗士纷纷徒叹嗟,曾有何人继真迹。.
【唐】李商隐《送丰都李尉》
万古商于地,凭君泣路岐。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
【宋】李流谦《丰都驿呈任子厚诗二首》
书坏无全牍,衣濡有裂缯。倦梳晨起发,祗曲昼眠肱。
客路行将了,家山唤得应。焚香谢仙佛,宵梦已先凭。
三家笑荒陋,十日寄萧条。破户无人掩,寒炉折竹烧。
青灯不废卷,白酒未空瓢。伴我能于此,他年定久要。
诗人们来到丰都县城东北隅的名山,又作酆都名山。 名山原名 “平都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
丰都的鬼城在平都山上,又叫名山,是一座紧邻县城的长约四里,宽半里的山峦。在繁茂的树木掩映中,矗立着一座座绿瓦,红墙的寺观,那就是人们所说的“鬼国幽都”。
平都山山前长江滚滚东流,三面群岭环拱,西望双桂山,北临五鱼山,临江独成一峰。平都山海拔虽然只有287米,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
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 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
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 “洞天福地”之一。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西晋时,平都山寺观始有建筑,至隋又建隋殿。蜀郡太守张堪之孙、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于东汉末年在平都山建“天师治”,成为当时道教传习的中心地之一。后至北魏,佛教传入,山上逐渐建起清灵的佛寺,开始有了佛事活动。再以后,道佛杂糅,互相渗透,道、佛活动日益兴盛。唐太初和,宰相段文昌在《修仙都观记》中写道:(平都山)“峭壁千仞,下临湍波,老树万株,上插峰岭,灵光彩羽,皆非图志中所载者,昏旦万状,信非人境。”
北宋嘉祐四年十月,大文豪苏轼登游时,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句后,老百姓开始将“平都山”称之为“名山”。明万历九年,典史彭镃于平都山顶的天子殿前建“天下名山坊”,名山之名遂广为传扬。
明永乐年间,达官蒋夔在《重修平都山景德观记》中写道:览其山水名胜,则左跨黄牛,右萦白马,前临月镜,后拥五鱼。”清康熙时,川湖、云贵总督蔡毓荣撰《修平都山二仙楼记》赞曰:“平都山”,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也。
至明末清初,佛教渐占优势,将道教灵地所在,一变而成佛教幽界之都了。
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为什么变成了“幽冥鬼都”?这一名声从汉朝开始,名山被称作“幽都”、“冥府”,由来甚久,传说颇多。
一为二仙论。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据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云:后汉延光元年,阴长生于马明生处求仙法,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唼血,取太青神丹经授之乃别出。长生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即此。意思是名山是阴长生和王方平成仙飞升之地。后人误将阴、王传为“阴王”(阴间之王),进而将丰都名山误传为“鬼城冥府”。
二为阎罗论,其说始于隋唐,传说王方平为“平都主算官”,专管人的寿命长短。
三为酆都大帝论,清《玉历宝钞》载,“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都是“酆都大帝”,他承玉皇大帝旨令,率阎罗王等坐镇鬼城酆都,治理鬼国。上述种种传说,再加上古典文学名著的形象描绘,使“鬼城”丰都名声大增,远播海内外。
名山上古木参天,寺庙林立,在庞大的阴曹地府里仙道释儒,诸神众鬼盘踞各庙,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以苛刑峻法统治着传说中的幽灵世界。 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人死后必来丰都报到,而人在生前到“鬼城”走一遍,将有幸饱览奇绝的景观,感触独特的风情,得到一份终生难忘的享受。
“鬼城名山”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并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 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 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 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
【宋】苏轼《题平都山》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宋】晁公溯《平都山硖中胜处余思欲一到而不能近得予弟书云今岁仲春尝与外兄孙长文顺流往游焉闻之不胜怅然》
沙痕夜涨春流生,微风不起波纹平。云间眩转失烟树,轻舟直下凫鸥惊。
橹声欲出含风湾,舟人已指平都山。仙宫无人锁春日,苍烟漠漠松声寒。
谪仙宾天上寥廓,三百年来无此乐。知君此游殆奇绝,硖中山川岂云恶。
昔年相期欲同往,流落空山阻清赏。兴公虽不见天台,执笔犹能寄遐想。
【宋】阳枋《和存子侄长吟酆都韵》
江肥石没浪壮激,水瘦石露滩无声。丛深鹿来平都重,林槁鹿去平都轻。
消息盛衰有如此,是理见处须分明。孟叟晚年尽心作,孔圣垂老春秋成。
当知血气命于志,不同万物殊枯荣。好向先生问心极,万里浮舟入帝城。
【唐】吕岩《登平都访仙》
盂兰清晓过平都,天下名山总不如。两口单行谁解识,王阴空使马蹄虚。
【宋】李流谦 《平都山》
福地何萧爽,真祠自杳冥。栋梁传曩昔,草木带仙灵。
雾市朝仍合,云扉夜不扃。天风吹玉磬,应是诵黄庭。
【宋】陆游 《平都山》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
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攲倾。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
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乞我诛茆地,灵苗得共烹。
【清】张鹏翮 《平都山》
山光漠漠夜云轻,仙井三更月正明。一自方平乘鹤去,时人艳说有长生。
【宋】李建中《题仙都山》
岩岩仙都山,肃肃黄帝宫。巨石临广泽,千仞凌高穹。
肇当融结初,全得造化功。深可蟠厚壤,峭疑接冥鸿。
云軿去路存,丹鼎遗迹空。抽润草心碧,敷香莲叶红。
升龙扳矫矫,飞凤鸣噰噰。而我集仙署,尝比瀛洲雄。
星移婺女间,凤驾析木东。到觉毛骨爽,坐如羽翼冲。
万事皆氛埃,一气归鸿濛。遐哉上圣道,貌与元化同。
金简奠至诚,玉书铭代工。功成解冠剑,栖息期此中。
【元】宋无《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节选)》
酆都山黑阴雨秋,群鬼聚哭寒啾啾。老馗丰髯古幞头,耳闻鬼声馋涎流。
鬼奴舆馗夜出游,两魑剑笠逐舆后。槁形蓬首枯骸瘦,妹也黔面被裳绣。
老馗回观四目斗,料亦不嫌馗丑陋。后驱鬼雌荷衾枕,想馗倦行欲安寝。
挑壶抱瓮寒凛凛,毋乃榨鬼作酒饮。令我能言口为噤,执缚魍魉血洒胯。
【宋】苏轼《平都山(节选)》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
诗人们来到名山,老远就看到背面山上是玉皇圣地旅游景区,人头雕塑是玉皇大帝。右面匾上写的是:登天堂圣山 享福寿安康
不一会,诗人们来到名山脚下名山鬼城门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高大的门牌楼,是鬼城的山门。山门正面对着长江,与 丰都新县城隔江而望,是新迁建的。山门的风字匾上正反面书“鬼城”、“幽冥” ;横匾上正反面书 “天下名山”、“仙山幽趣”。山门正面有一副楹联: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大门牌坊后写着“总结善恶”四个大字。
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白无常的塑像。只见白无常手拿蒲扇和雨伞,慈眉善目,满面笑容,帽子上写着“你也来了”,迎接着八方来客。
顺着山路向上走,就算进入“鬼城”了。
鬼城位名山鹿鸣寺村,主要是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著名。
进幽冥世界山门后,便是第一道大门“平都踪迹”,两边的对联是:进山自有独中乐;出门又是一重天。
平都踪迹门内,建有哼哈祠,内塑哼哈二将。“哼哈应当像人;哈心必须有心”。传说哼将叫郑伦,哈将叫陈奇,传说哼将叫郑伦,本是商纣王的大将,官至督粮上将,曾拜度厄真人为师,学得一身绝技。度厄真人授他窍中二气,碰到敌人时,鼻子一哼响若洪钟,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郑伦靠着这个绝招,战胜了许多对手。后来被周武王的大将擒获,隧投靠了周武王,仍当督粮官。
哈将陈奇也是商纣王的大将,曾授异人秘术,炼成腹内一股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涌,对手魂魄自散。陈奇曾与降周的郑伦交战,一哼一哈,不分胜负。后来陈奇被周将黄飞虎刺死。武王灭纣后,姜子牙归国封神,封郑伦和陈奇镇守两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
穿过哼哈祠, 继续走不远,来到报恩殿。殿里供奉的是报恩菩萨目莲,(也就是地藏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闵公和闵志。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为 第一行孝者,佛主便封目莲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统管阴曹地府。他是最后一个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很受世人敬仰,终年香火不断。与观音菩萨不同的是:地藏 王主要是救度地狱里所有的“罪鬼”,而观音则以普度众生为主。
报恩殿旁是财神殿。殿内塑像为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
殿内塑像为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正直,对纣王忠心耿耿,他见苏妲己迷惑纣王,扰乱朝纲,又见纣王整日荒淫无度,且暴虐凶残,便多次冒死直谏。纣王非但充耳不闻,且在本是狐狸精化身的苏妲己挑拨下加害比干。有一次,苏妲己愁眉苦脸的对纣王说: 我得了心口疼的病,一定要吃了比*心才能活。于是比干在又一次强行劝谏时,纣王怒道:都说人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几窍。于是令其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给苏妲己入药。比干挺着没有心肝的身体骑马来到街上,见一妇人正在叫卖空心菜,于是比干上前问道:菜无心可活,人如果无心呢?这位妇人头也不抬,只说了一个字“死”。于是比干倒地而亡。因为比干是个“无心”丞相,能够处事公正,秉公办案,于是后人为他修了财神庙,并封他为文财神。
武财神是赵公明。事实上,赵公明是一个道教的虚构人物。传说他是钟馗的老乡,陕西终南山人,乃上天皓廷宵度天慧觉梵气所化。因见秦始皇残暴不仁而隐居山中。一直到西汉时张道陵入鹄鸣山修炼收他为徒,令他骑黑虎守护丹炉。张道陵炼就天师后,又命其守护“玄坛”(道教斋坛),所以赵公明又称赵玄坛。
后来,他被玉皇大帝召为神霄副帅,一身数职,爵位很多。在《搜神大全》中,称张道陵飞升后,由他镇守龙虎山,专门超度那些行善有功或诚心悔过之人。他的部下有八员猛将,以应八卦;有六毒大神,以应天、地、年、月、日、时六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应五行;有二十八将、以应二十八星宿;以及天合地合二将,管理天上人间水火之事,也象征春生秋煞之意。他能驱雷电、呼风雨、除温疫、祛病灾,并兼管诉讼,申张正义,平反冤案,监督买卖,使双方生财。所以被民间奉为财神。
再往前稍走几步路,便见一亭子式样的门楼,门楼上悬挂一块启功书写的黑底金字牌匾“中国神曲之乡”。两侧有一副楹联:丢不开世间名利何必登名山读经论道,浇得尽胸中块垒方可对二仙把酒吟诗。
进了门楼就到了寥阳殿和奈何桥了。奈河桥前的庭园花木繁茂,不像阴间,更像天堂。
奈何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1403—1424年),为寥阳殿附属建筑。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跨一方形水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石水池称“血河池”。
传说这是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阴曹和阳界,审视善良与罪恶,宣制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左边是金桥, 是财富桥,象征着年年有财。右边银桥,是健康桥,象征着年年健康。走金桥的人升官发财,过银桥的人可健康平安。中间的桥就是大名鼎鼎的“奈何桥”了。
奈何桥是寥阳殿前的并列的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三座桥均建于平地,桥面很窄,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的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 板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
奈何桥在中国道教和民间传说中,是送人转世投胎的地点。一个解释为:阴曹地府有一条河叫奈河,民间传说,人死亡后亡魂都要通过奈河桥,才可以投胎转世,善者有神佛保佑能顺利过桥,恶者则被打入血河池被铜蛇铁狗撕咬吞食。
民间传说奈何桥是人死后到阴间报导的必经之路,桥头有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桥上有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着一锅以 “遗忘”为调料的汤。她会赠你一碗“孟婆汤”,凡是要投胎转世的人必须喝下孟婆煮的汤。喝了“孟婆汤”可以使你忘却前尘往事,再也不留恋人世间的浮华。所 以,人总是不记得上辈子的事。
奈何桥是不能随便过的,有许多的讲究。如果你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 佑你平安过桥;如果你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你的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池,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积德修行,奈河桥易过;贪心造孽,尖刀山难 逃。
过桥时,出脚迈腿要男左女右,走九步,可天长地久。
有道是:奈何桥上道奈何,是非不渡忘川河。三生石前无对错,望乡台边会孟婆。
过了奈何桥就是廖阳殿。原为明朝蜀献王朱椿的香火殿,距今已五百多年。朱椿素有“蜀秀才”之称,传为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明洪武二十三年被封为蜀王(1390年)。他文 韬武略,长相俊儒,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大家的风范,因而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他入川后,很快便平定了叛乱,并倡导礼教,轻徭薄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史称 “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廖阳殿整个庙宇由山门,前殿,后殿组成,山门前有一对狮子,两旁墙上是用瓷片镶嵌的仙鹤对鸣图,福字也是用瓷片镶嵌制成的。庙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像,还有他的涅槃像,又称卧佛。释迦牟尼坐像高3米,后殿是三世佛,分别代表过去的燃灯释叶佛,代表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三世。两旁有佛的最亲密的子弟阿难,迦叶;左右两胁侍是观音,势至。两侧塑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对面塑护法韦陀。
寥阳殿前,有块三生石。传说,人死后会通过鬼门关,然后走过黄泉路,然后会到达被遗忘的河流。你会在遗忘河的河边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站在奈何桥边,看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转世的人。三生石记录了前世的来世,见证了众生的苦与乐、悲与乐、笑与泪。债务,爱的回报,在三生石之前,一笔勾销。
在寥阳殿西侧有一亭子,名星辰礅亭,亭内有一星辰礅,又名“心神礅”,就是 一大铁疙瘩。传说是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健身练武的铁镦。它分阴阳二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阳墩是半球状的一个大铁块,重180公斤,名“心神铁”; 阴墩盘入地,名“铁灵根”,重约400公斤。传说如果有人把阳礅垒于阴礅之上,可以医治心病。要用巧劲仿佛走盘山公路似的绕阴墩边缘转上去。
从南天门进入过通仙路,登上三十三步天梯(其实是三十三步石梯),各梯长3米,宽0.4米。传说登上一级石梯,就上了一重天。登完三十三重天,就到了南天门,进去就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了。
玉皇殿原名“凌霄宫”、“玉皇观”,是阳界的最大的殿堂。重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6年)。大殿前面左右各有两方石碑,左边是当代的“唯善呈和”碑,这四个字共用一个“口”字。右边传说是海瑞写的“寿”字碑。
殿内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坐像,高约7米,是名山最大的神像。玉皇大帝在道教中是众神之王,是主宰着天地人三界的神,也是掌管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的天神。据说玉皇大帝姓张,名自然。
后排塑玉皇娘娘和军师孙膑两旁塑李老君、真武祖师、周公和桃花、千里眼殷郎、顺风耳殷洪。玉皇大帝是世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上皇帝,相当于西方为人尊重的上帝。传说他统管三界(天上、人间地府),十方(四方――东南西北,四维――礼、义、廉、耻、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无怪匾额上写“高帝居士” 殿前有台湾信士甘(吴怡静)夫人捐赠泉州制石香炉一座。她还为名山捐赠金箔三十万张,纯金牌九枚,是名山最大的施主。
两旁立石碑两面,左为海瑞为母亲祝寿所写寿字;右为四川著名书法家李半黎的书法艺术“唯善呈和”组字,意在劝人多作善事,善有善报。 殿门前清咸丰进士、翰林院编修徐昌绪撰门联,阴刻于门坊上犹存,其联云:谁云不可偕升,入此门便通帝阙 仰见无穷主极,居其所即是天枢 殿对面有天罡地煞殿,塑《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就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象,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殿左侧有迷魂茶楼,原名孟婆茶楼。楼上则为彩绘长廊,三亭矗立,置 身于此,凭栏远眺,风景如画,令人赏心悦目。茶楼前塑一老妪,头挽小髻,身穿花衣,一手提壶,一手捧杯,准备倒茶——这就是传说中的 孟婆,阴曹中有名的“孟婆神”。据说,世上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鬼魂在转生之前,都要先饮一杯孟婆的迷魂汤,以使其忘掉前世的一切。
据《玉历宝钞》记载:孟氏生于西汉,其幼读儒书,壮诵佛经,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惟劝人戒*吃素,年至81岁尚鹤发童颜, 仍是处女,后入山修道成了冥神,但因她只知自己姓孟,故世人皆称之为“孟婆阿奶”。
传说为使生生世世循环往复的人们忘却往世的记忆, 以免泄露阴机,搅得阳世阴间皆不得安宁,所以孟婆便被阴天子敕命为幽冥之神,在鬼城京都为她建造了驱忘台,特蒙阎王恩准在阴间开设茶 馆,并选派鬼卒听她调遣使唤。她上任后,采用世俗药物制成似酒非酒,含有甘苦辛酸咸五种味的“迷魂汤”,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孟婆茶” 。
阎罗天子规定:凡鬼魂在转生之前,均要先押交给孟婆神,令其饮喝迷魂汤,一则用以忘却前世的一切,免除烦恼和牵挂;二则将茶汤带到阳世,变成涎、汗、涕、泪。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汤者,便用钩刀绊住其脚,再以尖锐的铜管刺喉,强行灌下。
出了玉皇殿庭院的侧门,是百子殿。
百子殿是以前香客们求菩萨送子和保佑孩子的地方,门旁塑护法神韦陀和“语忘敬遗”三代人的像“语忘敬遗”是佛教术语,意即:保佑百家妇女生儿育女顺利安全,保佑百家子女健康成长。因此这个殿叫百子殿。
殿里面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还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仅次于佛的第二果位。菩萨的含义是“上求菩提,下化有情”,意思是菩萨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即“上求菩提”),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即“下化有情”),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快乐。菩萨的职责是协助佛实现佛教的宗旨。四大菩萨中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
中间供奉的是观世菩萨,她是最受中国百姓爱戴的菩萨。右边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六牙白象的是普贤菩萨。两旁塑十二圆觉。后壁塑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的情景。
无常殿位于百子殿前,殿内塑有黑白无常、无常娘娘及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的山神——保山大王等塑像。相传,无常是阴司捉拿亡魂的差头,即民间迷信所说的在人死时,阎王派去勾摄魂魄的“勾魂鬼”。
其实,无常在阴司的职位虽不高,但在民间影响却很大。迷信认为谁要“见”了他也就到了寿终正寝时了,因而古人说:“一朝若有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由此 可见无常鬼的厉害。
另外,据佛教《十王经》记载:“阎魔法王谴阎魔卒,一名夺魂鬼,二名夺精鬼,三名缚魄鬼,即缚三魂至门关树下。” 这三鬼就是专门勾魂的无常使者。
不过,无常又分黑无常和白无常两种,其中黑无常青衣青帽,狞目切齿,相貌凶恶,头上所戴的高帽上写有 “正在捉你”,令人目触惊心,并且他手提铁链,专门抓捕世间恶人;而白无常则是白衣白帽,慈眉善目,满面笑容,高帽上写着“你也来了 ”,令人感到亲切可近。他手摇蒲扇,专门迎接善人亡魂归地府。
在无常殿里,最富人情味的就是无常身后那组无常娘娘牵着两个小孩的塑像。凭栏望去,正如殿柱上楹联所曰:“例行公事披星戴月;全家和 睦喜地欢天。” 颇有一家人和睦恩爱,幸福美满之神韵。据说,很早以前名山并没无常殿,后来之所以修了这座殿,主要还是因为无常娘娘 重庆石柱县人。
相传,从前石柱有位性情豪放,风流倜傥的马城隍,他爱上了一位容颜秀丽的凡间女子,本想娶她为娘娘,但又担心自己私下娶回来,阎王知道了会治他的罪。于是正在他愁眉紧锁,十分苦闷之际,他见来石柱办事的白无常和蔼可亲,便暗想:无常是阴曹地府的正神 ,若能使他也娶妻成家,那自己的事情就好办了。
因而他立即给无常介绍了个名叫蔡小红的凡间女子,并极力劝说无常娶妻。后来,当无常随 马城隍来到蔡家相亲时,看到容颜不俗,端庄贤淑的蔡小红家中除了父母双亲外,还有一个丈夫早逝的姐姐,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住在娘家 ,便有了娶妻成家的念头,但当他回到阴曹地府,征得阎罗天子同意后,便准备派两个小鬼去把蔡小红取来阴间成亲,可当他从生死簿看到蔡小红还有五十年阳寿时,又于心不忍了。
这样,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无常偶尔在鬼门关看见一个手牵两个小孩的女鬼十分面熟,便向拘魂小鬼打听,才知道那女鬼正是蔡小红的姐姐蔡小梅。原来清明节那天,她带着两个小孩去给丈夫祭坟,不料河里发了大水,她们三人都给淹死了 。无常听了不禁哀叹她们凄惨可怜,可转念又一想,若娶蔡小梅为妻,岂不两全其美?
于是一旁的判官便为他做了媒,并开玩笑地说他双喜临 门,不但娶了妻,还作了个现成的父亲。蔡小梅嫁给无常后,便托梦给父母来丰都名山相见。老两口得梦后,尽管将信将疑但还是马上赶到 山一看,果然见不仅无常身后的无常娘娘和自己的女儿一模一样,而且她身边的那两个孩子也分明就是自己的外孙。于是,他们回到石柱后, 马上四处奔走化缘,不久便在名山修了这座无常殿。
出了无常殿,通往“鬼门关”的路是段古树荫蔽的平缓山路,而就在这段雀鸦聒噪,树木葱郁的山路两侧,排列有九组十八尊造型怪谲、情态 张扬的罚恶刑鬼石雕。传说这些罚恶刑鬼是阎罗王专门选来在此镇山把关的,他们对劣迹斑斑,恶盈满贯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不会使一个蒙混过关。
鬼门关前塑“阴曹地府”门亭,右侧外树一碑,隶书“此冥府也”四个大字,来源于《聊斋志异》。
进门两侧塑十八个形象狰狞怪异、栩栩如生的鬼王,让人觉得阴森恐怖。走过“罚恶刑鬼”石雕群,便可看到两座门亭,其中一座上书“地狱之门”,门内是一座可俯瞰丰都城的观景台,台上正对此门立有一碑,上刻隶书“此冥府也”四个大字;而另一座门上则书“阴司法网”。过了此门就进入了鬼城的冥府,一路直通“鬼门关”。
再向前走,终于来到了“地狱之门”和“鬼门关”。
在鬼门关前的路两旁站立着十六个石刻的鬼怪。传说是阎罗王专门挑选的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的。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 不使一个蒙混过关。这些鬼有:才鬼、淘气鬼、酒鬼、伥鬼、灵鬼、欲色鬼、夜叉鬼、饿死鬼、食肉鬼、食气鬼、食蔓鬼、罗刹鬼、驻海鬼、疾行鬼、劈山鬼、单眼 鬼、背时鬼。
罗刹鬼:半身裸露,浑身透有一股不可捉摸的妖气。据说它是地狱中的第一恶鬼,极善伪装,凶恶无比。在许多佛经典籍记载中它都是黑身朱 发绿眼,身穿华丽衣裳,头戴花冠头饰,打扮的花枝招展,珠光宝气,专以其妖媚来迷惑善男信女们陷入血流遍地、身首异处的灾难深渊;
伥鬼:是种十分卑劣的恶鬼,专指那些被老虎吃掉的人,他们的鬼魂变成了为老虎服役的鬼,它经常会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即“为虎作伥”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而伥鬼则不然,他甚至会专门引诱自己的亲人让虎吃。不过,据说它最后有所醒悟后,便来到鬼门关为阎罗王服役 ;
夜叉鬼:是地狱中著名的恶鬼,又称“夜乞叉”,出自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半神半鬼的小神灵,而佛教传说中他又是一种吃人的恶鬼,被列为 天龙八部之一。此鬼形象狰狞,身材高大,手持钛叉,头悬火焰,食人肉,喝人血,十分恐怖。在许多志异小说里都有此鬼行凶作恶的故事, 后因其劣迹斑斑,罪行累累,被阎罗王罚到鬼门关长年累月站岗值哨;
欲色鬼:本名五通,原是精怪,出自恶鬼魈魉。据说它的原型是喜淫人之妻女的狒狒、猿猴之类,故在元、明、清时期大多都是以淫鬼面目出 现的。相传此鬼不仅最喜淫,而且还可随喜慕而变幻面目,如有人敢与他相斗,只要打不败它便会被他打入地狱,所以古人怕难以治他,反而 为其修庙建宇尊其为神;
食气鬼:此鬼生前靠吸食空气裹腹,对各种气味特别敏感,并能辨别天地间的各种气味,因而死后被阎罗王派来守关,专司辨别混杂在芸芸众 生之中的各种鬼魂之异味,并将其擒获;
食肉鬼:生前是屠夫,一贯短斤缺两赚昧心钱,或挂羊头卖狗肉,以假充真,再加之其生性奸诈,相貌丑恶,令人憎恨,死后又喜吃供祭的杂 肉和死尸之肉。因而被阎罗王派驻到鬼门关,凡被他抓住的野外恶鬼都会被他肢解,撕裂后饱餐一空。
阎罗执杖鬼:据记载,此鬼前生是个趋炎附势,谄媚皇上,弄权窃国的奸妄之臣,死后供阎罗王役使,执杖行罚,许多亡魂过鬼门关时都会被他打得皮开肉绽,而有钱的鬼如能花笔银子行贿于他,即可免受皮肉之苦,得以过关;
劈山鬼:是鬼门关前的大力鬼之一,也是阎罗王手下专门劈山开路,斩关夺隘的一员猛鬼,据说它所执大刀,有千斤之重,刀劈之处,火星飞 溅,山崩地裂。传说此鬼生前是个打家劫舍,抢夺财物,滋扰百姓的江湖贼寇,死后因有悔改之心,阎罗王便令其镇守鬼门关;
驻海鬼:此鬼生前生活在旷野、海滨,遇到孤独无助的老弱病残者便巧取豪夺其财物,行迹如海盗,而他死在大海孤岛上后,身无蔽体之衣, 暴尸于酷热寒冬之中。阎罗王见其孤独可怜,便派其在鬼门关前持弓守关;
疾行鬼:此鬼来无踪,去无影,生前曾是个身着法衣四处化缘的僧人,但他却将化来的钱财全部用于挥霍享用,因而遭到破戒之报应,死后阎 罗王因他行走快捷,故命其往来于鬼门关和阎罗殿之间,专司通风报信。
鬼门关,是座四角飞檐的木构楼亭,漆黑的山门空阔如宇,古意苍茫。额匾上书有“鬼门关”三个大字,两边的门柱上各饰有一个“倒悬鬼”。相传这种鬼因他生前为官时,常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草菅人命,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民愤很大,所以死后自然要遭到众多冤鬼的痛 恨,因而便在地狱长年累月饱受倒悬之苦。后来佛祖授意阎罗王,只要他们能改恶从善,等被他们迫害的冤魂转世后就可解脱其倒悬之苦。
两旁有十八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不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
在这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丰都县太爷”三枚印章。 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过去,人们在亲人临终前都会将预备好的“路引”填好焚化,人死后亡魂就会拿着此“路引”在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 方能入关。如没“路引”,那么这个亡魂或者被白、黑无常二爷和牛头马面锁下地狱,经受刑罚,永不得投胎转世,或者变成孤魂野鬼浪荡四 方。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因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受到牵连而被阎罗王传讯到 了地府,当阎罗王问明情况后,得知李世民是个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贤明之君,并开创了唐朝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于是决定放李世民还 阳。
但临行前,阴天子阎罗王还委托阳天子唐太宗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善臣善民,以便他们死后凭此进入鬼国首都——丰都, 并免受地狱众鬼欺凌及刑罚折磨,所以自唐以后,“路引”就象圣物一样被流传了下来,而且只有善人才能买到,作恶的人是买不到的。
游览至此,就开始进入了世人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以及引借人间的法律机制所建成的“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及殿堂的鬼神形象千姿百态,狰狞古怪,阴森恐怖。、
过了鬼门关便是黄泉路,黄泉路是一条宽约2米,长约50米的青石路,路面非常坎坷。 黄泉路的黄泉,原指地下的泉水,后被用作阴曹地府的代称,黄泉路也成了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走完黄泉路后,就意味着即将受到阎罗王的最后审判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考验。黄泉路上无老少,黄泉路上莫回头。不斜视地往前走,直到尽头。
“黄泉”一词的出处是《东周列国》,里面有“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因为寤生出生时难产(古人视难产为不祥之兆),外加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满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动次子段篡位。但后来被庄公识破,段自刎而死,庄公大怒之下把母亲从京城赶到颖地,还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可是他事后非常后悔,毕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在黄泉路的尽头有一块劝诫碑,奉劝人们要向善从善,以免死后在地獄受刑。
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人死后的亡灵经过金鸡岭和恶狗岭,就到了望乡台。在这里可以回望自己的家乡,并能看自己的到亲人,然后就进了阴曹地府。12年以后,就要转世投胎,在世时做的好事多,可以转世成人。否则阎王爷让它转世成动物。
黄泉路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天子殿的墙壁,壁上有十三道碑刻,其中唐碑一道,明碑三道,清碑八道,民国碑一道。尽是历代文人*客的墨宝雕刻,大多是咏颂滚滚江流和名山大川的篇章。据宋代《舆地记胜》载:平都山景德观有唐碑十道,其中有殷丞相《修仙都观记碑》、殷少监《修斋记碑》、李吉甫《阴真人影堂记碑》和《二真君碑》,李虔之《二仙肥碑》等等。由于缺乏保护,这些碑多忆残破,北宋乾道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游名山,就留下了“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的诗句。
黄泉路的尽头是望乡台。传说望乡台是人死后最后看望家乡,和亲人告别的地 方。此后,灵魂就飘飘摇摇地归天了。传说,大凡人死亡后,头一日都在当地土地庙里聚齐,第二日解到东岳庙里,见了天齐仁圣大帝挂了号,第三日才到丰都鬼 国,到了这里之时他还不死心,阎王有个号令,都许他们到这个台上遥望家乡,各人大哭一场,却才死心踏地,因此这个台叫“望乡台”。当然,人死如灯灭,何谈 灵魂登楼,可是站在望乡台上,却能勾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告别望乡台,踏出精灵门,最后来到名山的山顶天子殿,原名“阎君殿”,这里是阎王审案的地方。
丰都的天子殿,西晋名“乾竺殿”,唐名“仙都观”,宋时改为“景德观”或“白鹤观”,又称“丰都观”,清初更名为“阎君殿”,后称“曜罗殿”,俗称“天子殿”至今。
天子殿供奉的是阎罗王。大殿座西向东,最早修建于西晋,距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重修的,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全殿占地2431平方米,由牌坊、山门、殿堂三部分组成,对称地排列在一条 中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