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类综艺节目中,为何观察室的演播厅没有观众参与?

在观察类综艺节目中,为何观察室的演播厅没有观众参与?

首页模拟经营梦幻演播厅更新时间:2024-09-21

与可以随意切换场景的第一空间不同,第二空间始终是以封闭的演播厅形式出现,连接第一和第二空间的是屏幕媒介。在此空间内,嘉宾主要起到双重作用:第一,客观评述,依据个人经验对第一空间的真人秀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述。

第二,主观补充,打破一维空间的单调内容,嘉宾自身可以突破前台与后台的界限表达个人想法。嘉宾的身份主要包括主持人、专业咨询师、固定或飞行嘉宾,可以是第一空间真人秀的主角本人也可能是没有关联的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竞技舞台直接面对面地与评委产生互动,而第二空间的嘉宾来说,她们只能够通过屏幕谈论第一空间而得不到对方的反馈。

演播空间的封闭固定

此时的演播空间更像是四周封闭的监控室,稍有不同的是,其中一面空间不仅有“监控屏”同时还设置了摄像机镜头,由主持人、嘉宾组成的观察团成员面对着同一方向对真人秀的内容进行围观讨论。

可以发现,传统演播室有一面空间面向观众,观众的加入打破了整体空间的封闭性。而在当下出现的观察室“演播厅”中却没有观众参与,为什么要将观察室设置为不带观众的封闭空间呢?

首先,现场观众最大的作用是为了与舞台互动且活跃现场气氛,而在观察室空间内,主持人和嘉宾几位成员共同充当了观众的身份角色,由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时空不同步,观众的存在也只能与嘉宾一起看着屏幕鼓掌欢呼,无法直接参与到真人秀的互动中。

其次,观察室的封闭空间与真人秀的开放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且观察类“她综艺”的节目主体仍然是真人秀,故第二空间的设置要力求简洁,切忌喧宾夺主。

最后,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封闭的弧形空间设置不仅有利于节目中嘉宾的彼此对话,同时能够面向摄像机,封闭固定的空间营造了一个相对私密的对话空间,并且提升了观众对于探讨话题本身的专注程度,例如窦文涛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圆桌派》就惯用封闭空间营造出一个无人打扰的对话环境。

前台后台的边界模糊

前文在讲述明星形象塑造的时候,已经提到过戈夫曼的前台后台理论。对于第二空间内的嘉宾来说,观察室既是前台也是后台。

前台属性表现在主持人和嘉宾各自在镜头前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主持人负责控场掌握节奏,专业咨询师负责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言语行为,其余嘉宾负责迎合或反对。

后台属性一方面体现在空间上,封闭固定的观察室原本类似于控制全场电视节目的演播厅后台;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各位嘉宾将私人日常生活的真实故事复刻到镜头面前,或者依旧维护着长久以来在前台展示出的人设,使得前台与后台的界限模糊不清。

有所不同的是,有些嘉宾是将前台表演后台化,有些则是将后台日常前台化。相较于嘉宾偏素人的节目,明星更能引起观众对其前台后台故事的关注,节目组在环节设置的时候,也会偏向于引导嘉宾向观众表达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但事实上,明星嘉宾的真实生活状态与公共平台上的形象多有不同,虽然观众热衷于观看,节目组也能凭此获得高收视率,但其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却有待加强。即使是全明星阵容,节目组前期在嘉宾的选择上不应只追求流量,更应该考虑节目类型与嘉宾自身形象相匹配的程度。

例如职场观察类节目《上班啦!妈妈》中的长期固定的嘉宾伊能静和热依扎,她们的经历就完美匹配了重新跨入职场的妈妈形象:焦虑、繁忙、担忧,所以对第一空间中九位妈妈重返职场后的经历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戴科彬作为职场资深招聘人员发表专业看法与提供实用建议,该角色至关重要;

而作为未婚未育的年轻人代表乃万,就显得与整个观察团不太融合,她的多数想法也仅仅停留在与妈妈的日常相处中,无法提供相关经验,与节目的职场主题相距甚远,更像是个“吃瓜群众”。第二空间内嘉宾的前后台形象边界模糊,最终趋于交叉融合。

跨屏传播的单向围观

第二空间与第一空间通过屏幕进行连接,两者间有以下两种*一方面,时空不同步,第一空间的真人秀内容是节目组剪辑包装之后的呈现;另一方面,第二空间的主持人和嘉宾以画中画拼贴的方式随时出现在第一空间的画面内,提升画面丰富度,例如遇到搞笑的部分突然大笑或是发言时出现了关键词补充观点,后期都会将其直接将其拼贴到真人秀画面上。

单向围观体现在第一空间的参与者是无法得知第二空间的任何讨论,她们完成真人秀部分后即可收官,在网络视频平台上线的时候才能完整地看到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

而与之相反,第二空间对第一空间的讨论是实时的,几乎是面对着画面畅所欲言。有的节目为了打破两个空间的割裂感,将嘉宾设置为第一空间中参与者本人或家庭成员,或者是在节目最后直接打破空间界限,让第二空间的嘉宾直接进入第一空间内,实现梦幻联动。

当然,观察团单向围观比真人秀在整档节目中呈现的时间会短一些,进一步凸显了第一空间的主体地位。

单向围观的讨论各有其利弊,好处是容易把控节奏且使节目脉络清晰明了,但弊端是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在对有些状态的解读上不知道符不符合人物本意,只能凭借嘉宾个人经验去延伸,再加上节目组后期为制造噱头往往恶意剪辑,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可见,节目在拍摄前的准备过程至关重要,第二空间的嘉宾也要尽可能事先了解第一空间参与者的真实想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