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局一般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开放性结局,即电影的结局让观众自己去想象,没有明确的,这种形式往往比较适合艺术片。
其次,是好结局,即电影以积极的方式收尾,所有事情顺利地解决了,这种形式往往适合童话或浪漫类的电影。
第三,是悲剧性结局,即电影以消极的方式结束,角色痛失某个重要的东西,这种形式往往可以提供深度和哲学思考,适合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
"
电影的4种结局:主题式结束、故事开放式结束、开放探讨式结束、主题开放式结束。
1、主题式结束
故事彻底结束与封闭式结局,创作者会给予故事明确且单一的结果,不会考虑这个结局所带来的满意程度。
2、故事开放式结束
故事仍将在(影片结束后的)未来发展,但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在这一类型中,其角色有时会有较为模糊的目的,但最终却并未达到,或是影片叙事中所持有的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3、开放探讨式结束
故事已经结束,但结局因观众看法而定,这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类型。纳佩特将其定义为结局中叙事性话题仍旧存在,但并不存在讲述新事物与延伸主要故事线的可能。
4、主题开放式结束
故事仍将在(影片结束后的)未来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分支与发展走向,在这种类型中,其叙事性讨论往往与叙事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电影结局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影制作模式下,对于结局的观念也不相同。故事文本的线索、叙事通用规则和演员(明星或非明星,这种取舍在经典好莱坞电影时代尤其显著)都能起到对结局的预示作用。通过运用上述的“故事/叙事”模型,可以把一系列电影化的元素转化成对电影结局的理解,并可由此一窥电影结局可能反映的时代社会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