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整理于:第一财经网、发条橙子、创业邦)
最近两个月,无人便利店成了“风口上的那头猪”。
巨头亚马逊Amazon Go和马云爸爸的“淘咖啡”推波助澜,让无人便利店的概念广为人知,顺势也涌现了一批无人便利店,还有数千万到亿元不等的融资。
“这不就是个迷你便利店么?”
“这不就是个大号售货机么?”
很多网友这样调侃,他们说得都对,但似乎又都不对……
相较于传统便利店来说,无人便利店到底是不是一个更优选项?是否会比以往的便利店更赚钱?
据了解,无人便利店由于门店面积小、节省人工成本等,其单店成本可能只有普通便利店的十分之一,甚至,无人便利店几乎可以做到零租金成本。
然而,大部分具有零售经验的传统便利店企业却表示不看好“无人便利店”,我们调查了许久,终于发现了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无人店与传统店大不同
根据易观发布《2017中国无人便利店专题分析》,按照商品可触达度,将无人便利店分为“开放货架式”和“封闭货柜式”。
前者代表有缤果盒子、居然之家Eatbox、小麦便利店、淘咖啡。店铺内布局类似传统实体便利店,使用开放式货架陈列商品,用户在选择商品过程中能够触达商品,对单品进行筛选、比较。
后者代表有F5未来商店、24爱购便利店、神奇屋。店铺内布局类似于数个量贩式自助购物柜的集合,商品陈列在封闭货柜中,用户在选择商品的过程是人机交互形式,通过货柜橱窗看见商品样例或图片,在支付前无法触达商品。
(图片来源:易观《2017中国无人便利店专题分析》)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记者来到了上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在现场,可以见到该全透明的玻璃小店面积要比传统便利店小很多,仅15~16平方米。
为了确保货品安全,无人便利店的常态是锁门的,通过微信身份注册后,电子开锁进入门店,店内商品品种较少,主要是食品、饮料和简单的日用品。
顾客自行选购商品后,自行将商品放在电子自助收银机上,每一件货品都贴上了电子价签,自助收银机会通过电子价签自动计算价格并扣款。完成付款后,记者站在门口,有设备会自动对顾客进行安全检测,主要是感应顾客带离门店的货物与收款是否一致,若无问题则店门会自动开启,记者离店后,玻璃门自动锁上。
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其实有很大差异。
无人便利店通常都在20平方米以下,扫货星球则索性就是一个自助贩售机的概念,占地面积极小且不需后台仓储,而传统便利店则面积在100~300平方米,需要后台仓储;
传统便利店内有服务人员,而无人店则没有;传统便利店的SKU(库存量单位)在3000~5000,主要覆盖食品、盒饭、熟食、饮料、日用品、办公文具、居家用品、化妆品甚至鲜食等,而无人便利店SKU仅500,只覆盖非熟食类食品、饮料和品类极少的日用品;扫货星球这类自助贩售机则以食品饮料为主。
在商品可触达度和购物便捷性上,开放货架式无人便利店兼具传统便利店和封闭货柜机的所有优点于一身,商品种类多、自由选购、24小时营业、体积更小可以离用户更近、成本更低能快速渗透到更多场景。
入局者:一年回本不费力
一些“入局者”给自己算了一笔帐。
EasyGo未来便利店主要将自己的 “盒子”落在社区,它的创始人王牧牧表示自己的项目,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回本:
“与传统店相比,其实无人便利店更像是一个搭建起来的无地基玻璃盒子设备,而无人贩售机则根本就是一个装置。因为无人店是一个搭建的玻璃盒子概念,所以并非传统便利店那样是一个物业,无人便利店是不需要租金和店内人工的。
我们的开店是基于与合作伙伴的商谈,比如盒子(无人便利店)进入社区开店则需与社区物业、开发商等达成合作,经过他们允许再进入。在EasyGo的模式里,没有租金和固定铺位,通过和小区物业深度合作,双方一同维护设备,并实行利润分成——物业方将得到销售额的5%~8%。”
“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以我们目前营业来看,单店每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即一个月有6万元收入,毛利率在35%左右,再去除分成等,我们估测单店8个月~1年可以回本。且因无人店没有进场费之说,所以供应商更愿意和无人店合作。”
居然之家旗下Eatbox无人便利店的负责人安利英则表示 ,Eatbox单店的成本大概是在10万元左右,客单价大致在22元~24元,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2000元,同样采取与社区合作分成的模式,没有租金成本。似乎,“盒子”类的创业者,都将单店投资回报的年限定在了1年左右。
旁观者:只计算显性成本不合理
但是相较于入局者的乐观,另一些观察者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在他们看来,目前无人便利店玩家们依旧按照传统便利店的方式计算成本,有很大一部分的 “新开销”却是没有计算进去,这样算帐似乎是不大合理的。
比如,腾云天下TalkingData地产行业总经理王可青就认为: “目前无人便利店直接的显性成本和传统便利店相比是一个伪命题,消费者在门店确实没有看到工作人员,但是前台没人,后台有人。无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后台成本并没有因此减少,同时灯光、温度、设备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同样,正在研究无人便利店的宋铁城也表示,为了替代人工服务,无人便利店对于后台系统以及科技设备的要求颇高,而为了真正做到无人, “背后的技术体系建设和设备要求都很高,计算过,如果算上系统监控和后台操作运维人员,每10家左右无人便利店就需要至少4~5个后台监控维护人员,而且他们如果发现异常,也需要出动和巡店。所以无人店其实有很多隐性成本,在前台看不到而已。”
除了管理上的人工成本之外, 为了实现 “无人”,盒子内商品的成本实际上也是增加了的,大润发飞牛网联席CEO袁彬就介绍称:
“缤果盒子还在测试阶段,无人便利店为避免货物被盗,每一件商品上都要有RFID技术的价签,这也是自助收银必须具备的条件。每一个RFID价签的成本是0.4元左右,由于货品数量较多,因此价签成本是比较高的。且价签也需要人工去贴,又增加了成本。”
而即使是按照显性成本来看,也依旧有人认为,这并非一笔想象中划算的买卖,比如之前超市老万算的几笔帐:
就坪效来看,无人便利店并没有优于诸如7-11之类的日系便利店,而目前20万一个的便利店盒子(20平大小)的投入成本也远远高出了一家90平的普通便利店。
虽然无人便利店在资金、人力成本方面确实能占据些优势,但即使是4个人能维运40家店,或者按另一说法,2个人能维持7家店的运营,其硬件上的巨大投入,从很大程度上几乎毫不费力地能够覆盖掉费心费力想要剩下来的租金、人力成本,从提升效率上来看,较于7-11等连锁便利店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难以避免的“竞争压力”
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竞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
在此背景下,一位曾经在7-11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员指出,无人便利店面临的竞争很激烈,无人店在白天时间段应该比不上货品齐全的商超,而到了晚上,则前半夜有传统便利店,无人店可能到后半夜才有些生意,可是光靠后半夜很难有太好的销售业绩。
而且无人店目前只是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可以接受,年龄稍大些的消费者还不会使用全程自助的无人店,他们宁愿去传统便利店购物。无人便利店在部分业者看来,仅仅是传统实体零售店业态的一种补充。
“我们看到了无人便利店的问题所在,即便是Amazon Go无人零售店其实更多的也只是一个概念,其要规模化发展也有困难。 于我而言,无人便利店可以做得很炫酷,但能否做到整体盈利且持续化发展才是关键。”安利英如是说。
▎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网、发条橙子、创业邦,由PPTV聚力财经(ID:JuliFinance)整理发布。欢迎更多读者或媒体投稿合作,如有异议,请微信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