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雷村雷家与渭南

车雷村雷家与渭南

首页模拟经营模拟大财主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6-09

来源:【渭南日报】

王安宁

在渭南市博物馆三楼《百年沧桑——渭南记忆》展馆里,有一处公义长粮行模拟复原实景。门上“公义长”三个绿色大字格外显眼,店主雷发财正在柜台打算盘,身后一侧有伙计在忙着称粮食。实景旁边白色铭牌上有如下文字:“公义长粮行是近代渭南设立的第一家粮行。1868年,车雷村雷发财率先在渭南县城西开设,生意兴旺。公义长持续经营八十多年之久,1954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公义长转营竹器业。”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渭南县明清及民国工商业简史》亦称:“同治六年(1867年),渭南商业开始复苏。车雷村的雷发财率先在县城西门外开设‘公义长’粮行。”

其实,开设粮行仅仅是车雷雷家在渭南开创的生意之一,除此而外,雷家还在渭南创造了多个第一。因其生意做得大、涉猎面宽、店铺多,在清末民初被称为“雷半街”。

发家经历堪传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焦联甲编撰的《新续渭南县志》中,为雷发财立的“孝友”小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蹇驴在西关为执役。”意为雷发财在县城西关以一头跛足的毛驴从事苦力搬运。《新续渭南县志》记载,他家仅有半间住房,烧火做饭甚至连风箱都没有,“尝为炊不熟以破笠助襄。”借用破草帽扇风才能把饭做熟。传说雷发财和弟弟雷发元因生活所迫,曾为车雷村东南的胡冯村一冯姓大财东扛长工。兄弟二人下了一年苦,财主想赖工钱,提出赌赢了才给工钱。雷发财被逼无奈只好豁出去。那天晚上,雷发财以兄弟二人工钱为赌注,冯财东以即将成熟的大麦作抵押,在冯家赌了一晚上。幸运的是,雷发财不光保住了二人工钱,还赢了冯财东四十亩大麦。或许雷发财就是靠这次赢回的工钱和那四十亩大麦,再东挪西借,才买了头跛足毛驴,干起了搬运的活计。

清嘉庆、道光年间,渭河航运还十分发达,陕西大宗物资转运都是在渭河码头上完成的。刚开始雷发财主要以驮盐和富家小脚女人为主要业务,每天在白杨码头和县城之间奔波。后来一位负责官盐转运的小把头,给了他官盐转运的差事。为了多挣钱,驴驮多少雷发财也扛多少。在攒了些钱后又把驴换成了大车,后来发展到三辆大车,垄断了从白杨到县城的官盐转运。就这样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资本积累。

慧眼识金开粮行

雷家真正走向巨富的突破口是从粮食生意开始的。《渭南近代粮业的发展演变概况》一文披露:“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过太平天国、回民起义军、捻军数年战乱……所有村镇城堡多被焚毁,人民死伤五万之众,百姓大多流离逃难,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渭河两岸犹如无人之区,土地荒芜数年之久。同治六年回军二次西退后,群众渐渐开始重建家园,在地方秩序及农业生产日渐恢复的同时,城镇商铺也逐渐开业。车雷村雷发财,率先在县城西门内开设公义长粮行,代客买卖粮食。由于独家经营,生意非常兴旺,获利甚多,雷发财因此起家,成为县西巨富。”

雷发财的“公义长”粮行,起初只提供交易场所和中介服务,市民称其为“粮食经纪”。据有关资料,卖方每十石麦,给粮行抽成三斗;买方购十石粮行得一斗半,也就是说,粮行协助买卖十石麦可自己收入四斗半。

后来随着粮食交易市场活跃,渭南的粮行急剧增加到十多家,连渭北的故市、孝义、信义都有了粮行,竞争明显加剧。光绪十七年(1891年)之后,粮行开始直接收购买卖粮食。公义长作为老字号,恪守诚实守信,始终是行业的龙头老大。光绪初年关中大旱,公义长还承担了代购赈灾粮职能,从外省组织粮食救灾,还用自己的钱财投入慈善救灾活动。上世纪初期,公义长又代理官府供应军粮,使代购公粮成为业务的主要部分。

辛亥革命之后,县城人口大增,粮食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公义长从县城搬出,在湭河西岸滩地建起了五间门面的前店后仓式铺面,经营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多。1921年后,代购军粮成为各大粮行主营业务。公义长规模大、信誉好,成为渭南驻军军粮采购的首选合作对象。军粮交易量大利丰,公义长此时可以说日进斗金。

渭南粮业的一次致命打击发生在1926年。刘振华10万兵马进攻陕西,匪兵开进渭南后,先把老百姓粮食抢劫一空,后又瞄上了粮行。据有关资料,刘振华匪军从渭南粮行共搜刮粮食150万公斤以上,分文不给。导致渭南粮行全部关闭,公义长元气大伤,歇业达一年之久。

1932年后粮食连年丰收,特别是1936年陇海铁路通车后,渭南粮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仅沋西粮市就汇聚了40多家粮行。公义长抓住机会在渭河南北多个集镇开设连锁分店,最远的分店开到了富平张桥。

抗战期间,公义长多次为政府代购军粮,配合政府把田赋由原来代征货币变为改征粮食供应军队。对平抑粮价、保障军粮供应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1954年,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人粮行一律停业转行,公义长转营竹器业。至此,历时86年、历经四代人的老字号公义长粮行画上了句号。

名不虚传“雷半街”

1940年,原杨虎城旧部渭南人李百朋创办渭南第一家面粉厂——象峰面粉厂,雷家因自身实力和亲戚关系成为最大*之一。公义长也成为象峰面粉厂最大的供应商。1949年5月,象峰面粉厂为第一批攻入西安的解放军部队捐赠了一万袋面粉,还为闫继骞的起义部队捐赠面粉一千袋。

比公义长更早开办的是雷发财创办的骆驼场。渭南城西北沿渭河过去有一道沙梁,人称“骆驼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兰州、新疆过来的马帮驼队,就是从这条沙梁上到达渭南西关的。雷家骆驼场就开在路边,东来西去的驼队马帮都要在这里歇脚和补充。据说雷家的骆驼场一次可接待上百人的驼队,可见规模之大。

陇海铁路通车后,马帮驼队没有了生意,骆驼场又改建成了车马大店,占地五六十亩,一时渭南风头无二。四十年代后期,随着货运汽车的出现,雷家车马大店又变成了运输公司,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

在雷氏开办的商号中,同义昌、同以栈名气最大,是雷家涉足百货行业最早的两个老字号商行,开办历史仅次于公义长粮行。同义昌在南塘巷东北角占地十亩,临街十几家门店,主营食品、酱菜、食用油及日杂百货。水晶饼、月饼、元宵是同义昌主打产品和金字招牌。由于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同义昌糕点成了优质糕点的代名词。

同义栈位于老县城,光绪年间就有这家店铺相关记载。货品从铁制农具到油盐酱醋应有尽有。雷家第四代掌门、进士雷增寿透露,1924年之前,雷家已兴办各类字号商铺十多处。北塘巷南口就有雷家的德义长棉行,是渭南最早经营棉花的商铺之一。后改名为同心福,为上海纱厂代理收购棉花。厂里的运棉车辆经常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清光绪年间雷家涉足了中医药,在西关正街开了家“大生堂”中药铺。临街三大间门面,后边是药材仓库、宿舍。平日有三名坐堂中医。那时还没有医院,大生堂为渭南人看病提供了方便。据传,大生堂制作的“去腐生肌膏”是病家千口相传的好膏药,深受患者欢迎。大生堂的包药纸上,还印有雷延寿题写的“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言。

雷家还是驰名渭南的“豫信楼”创办者。那时,雷家在小桥湭河边开了一处饭店,名“玉信楼饭庄”,经营渭南风味各种菜品和小吃。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碗碗肉和红枣粽子。玉信楼公私合营后,雇用了一个很有名气的河南大厨,欲借河南大厨的名气把生意做大,所以就把“玉”改为“豫”,成了“豫信楼”。

上世纪初,北京引进了安全火柴生产。20年后,雷家开渭南先河,在县城西南的高田村创办了渭南第一家火柴厂,生产当时先进的安全火柴。采取股份制形式经营,产品畅销陕甘和西北五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火柴厂停办,地皮入股了运输公司。

雷家还是渭南文化娱乐业的先驱。上世纪初年,县城西扩,草市巷一带成了商业繁华地带。雷家适时将自家草市巷占地6亩的养牛、种菜院子,改建成戏园子。这一时期,“一榜两进士”的雷延寿和雷多寿都在朝廷做官,雷家生意如日中天。建戏园子主要为自家人消遣娱乐,也为县城上层人士提供了娱乐场所。渭北的焦家班、官邸皮影名艺人“一杆旗”“十四红”等,常年驻院演出。1942年,雷家兄弟分家之后雷家戏园子偃旗息鼓。

此外,上世纪初年雷家还在北塘创办过翻砂厂。当时是渭南最大的铁器加工厂,除生产铁锅灶具外,还生产铁器农具和机器配件。其每件产品都印有“豫华牌”商标,是渭南第一个有商标的工业产品。后来成为渭南人公认的铁器名牌。

雷家在渭南经营活动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能赚钱的所有行当。

随着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当日雷家的店铺早已难觅踪迹,但却留下了一段当年渭南工商业初创阶段的发展足迹。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