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深秋,大秦帝国的北方草原,无边散落的点点牛羊,火红燃烧的苍苍胡杨,横亘天边的巍巍青山,恬静流淌的涓涓细流,草原的美景无以描画。在此监军的始皇帝长子扶苏,眼望着芳草牧马、黄河落日,一股宏大、厚重、苍茫、豪迈之气从胸中涌起。南望咸阳,时而顾盼。
人算乎,天算乎?几天后,长公子竟在矫诏中以剑自裁,泱泱大秦,已然在将士的哭声中天翻地覆了。
《诗经•郑风》当中《山有扶苏》一篇,其中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想必就是扶苏名字的来源。
扶苏,是树木名,一说是桑树,该句的意思就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
公子扶苏,想必人如其名,始皇帝与扶苏之母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十分疼爱。秦始皇以此为其子命名,显然除了蕴含着希望他可以成为一个谦逊俊雅的人,同时还寄予了无限期许,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扶苏俊雅挺拔,温润如玉,淡然高华,谦逊有礼,乃一位谦谦君子,成长于政风良好的秦国宫廷,又接受了良好的学识教育和治国培养,连宵小之人赵高也赞叹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
作为长子,虽未明说,但秦始皇却一直将扶苏当成大秦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是事实上的大秦储君。
已见风姿美,仍为艺业勤大秦以战止战,一统天下。为了巩固统治,弥合六国,始皇帝修驰道、修长城,拓南越、开北边,百姓们付出了终结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富强必须要承担的一个历史痛苦期。
其实始皇帝早有调整政策的准备,当秦朝上下都在学法入仕、以吏为师的时候,秦始皇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当他的老师。秦始皇虽然尊崇法家,但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他吸收六国的诸子学生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
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秦国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在淳于越的辅导下,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钻研儒家典籍,重视“以德化民”,倡导“顺民之情而与之休息”、“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秦国急需休养生息的现状,这种仁治理念也为扶苏赢得了贤名,使其在民间颇具好评。
这一举动,其实已经明白无误的彰明,在始皇帝身后,秦帝国的国策会逐步改变,与民休息等仁政善举将会实现,大秦帝国将在修正航向后继续稳步前行。
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史载,扶苏多次为国策直言劝诫,始皇大怒,结果扶苏就被始皇帝派到了上郡,去做蒙恬大军的监军。
实际上,此举乃是始皇帝精心保护扶苏而有意为之。让扶苏戍守边关监军蒙恬,显然是历练多过处罚,始皇帝其实希望扶苏通过戍守边关,在军中磨炼性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不失仁义的基础上,练就刚毅果敢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将军,掌握的是大秦最精锐的军队,此举实际上有托孤扶苏于蒙恬之意。把扶苏交给蒙恬,实际上是为大秦后继之君找了最大的实力靠山。
可悲的是,秦始皇千算计、万算计,还是未能算到赵高、李斯、胡亥等小人的算计。始皇去世,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他们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不得违抗。
扶苏至仁至孝,丝毫不怀疑此乃矫诏,或者说是扶苏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一种他人无法体察的自尊:坚信自己信人奋士的勃勃豪气,对父皇忠诚尊奉,宁可自己身死,也要以赤心昭示自己的光明磊落,愿意为高远的大业祭奠自己的生命。
扶苏拒绝了蒙恬请他当面奉诏的请求,毅然自裁。人已死矣,事已至此,夫复何言哉。
且行且从容,哀其而不争在秦末这样一个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乱世之际,扶苏的死亡成为了一个精神事件,一种民心的风向标。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是秦朝的掘墓人,尚且还打着扶苏的名号起事,数万众云集响应,可见扶苏在天下百姓心中享有多么高的威名。
这样的人,继立为君,众望所归。“扶苏不死,大秦不亡”。假使扶苏继位,天下必然归心,大秦君臣同德同心,国内富庶,国力强盛,国祚绵长。蒙恬、蒙毅兄弟和秦军一班勇猛之士如臂指使,阴谋政客绝无可乘之机,扶苏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秦将迎来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大秦帝国延续二三百年可期。
可惜,扶苏是谦谦君子般的人物,纵有千般好,无奈花落水。假使扶苏有后来李世民、朱棣的风范,坚定笃信“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赐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携蒙氏兄弟以清君侧为由直入咸阳,剿灭李斯、赵高一伙叛党,敢为自己一拼、敢为自己一争,至少也给了自己一次翻盘的机会。若非天算大秦,岂能如此哉。
扶苏的死犹如巨星陨落,也直接影响了大秦王朝的命数。否则,如此强大的大秦王朝也不至于仅仅到了秦二世就灭亡。
扶苏本该成为大秦王朝最为尊贵的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宏图壮志,以仁义来治国安邦,兴起一个大秦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但他却以生命去祭奠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哀其而不幸,怒其而不争。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大秦千秋万代梦,已然无关身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