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手绘全球建筑史告诉你,3000年来人类怎样从洞穴住进摩天大楼

这部手绘全球建筑史告诉你,3000年来人类怎样从洞穴住进摩天大楼

首页模拟经营摩天高楼建筑师更新时间:2024-07-30

很多人知道林徽因的名字是因为她的绯闻,或者是她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她真正为之奋斗一生的是建筑学,她亲自进行各项古建筑测量工作,拼尽全力保护古建筑。

二战中,美军轰炸日本奈良前,邀请林徽因在奈良的地图上标出了著名古建筑的位置,以免文化古迹被炮火毁于一旦。后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主持大规模拆除北京的古建筑,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想尽办法劝说他放弃拆除计划,几经劝说未果,又气又急的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骂了他一顿。林徽因当时肺病未愈,嗓音嘶哑,这巨大的情绪起伏使她的病情加剧恶化,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

工作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与建筑的故事远不止此,人类与建筑的故事也远不止此。

原始人在学会修房子前只能在洞穴栖身,后来人们为了躲避风雨、保护家人和财产,建造起了一座座房屋。随着文明的发展,学校、医院等功能性房屋相继出现,城市随之形成。据说,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

人类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帕特里克·狄龙注意到了这些故事,作为历史学家,他用笔记述了建筑的前世今生;作为建筑师,他分析了建筑的变革和延续的历程。

同样爱好建筑的斯蒂芬·比斯蒂,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建筑的故事。作为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他为一座座建筑画就了一幅幅等比例肖像画。比斯蒂不喜欢用尺子,每一幅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纯手绘的。

他们二人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写就了《建筑的故事》,从埃及金字塔起到英国草砖房止,展现了横跨3000年的人类与建筑的历史,并选取了16座传世建筑,细细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带我们近距离触摸建筑的细节,感受建筑的温度。

接下来,我就带你从故事中窥探建筑的历史变革和延续。

建筑的基础——坚持住,别塌了!

浮萍随波逐流是因为根基不稳,大树却因根系发达而安如泰山。远古时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稳定是房子的重要前提。不说别的,单是屋顶就耗费了人们不少精力。

一开始,人们用木梁做顶,鉴于木头的抗压力不够,房屋只能建得狭窄黑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木匠们发明了木桁架,它的可以将房屋的跨度变大,倾斜的屋顶也有利于排出雨水。如果房屋过于宽阔,木桁架的支撑力就会下降,于是人们选用各种各样的柱子支撑着屋顶,将压力通过柱子转移到地上。翻开《建筑的故事》,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持稳定的,远远看去,神庙更像是柱子的森林。

木桁架与帕特农神庙

后来,罗马人发明了砖石建造的拱券,这种稳定性更好架构能撑起跨度更大的房屋空间,门窗的开口也能相应变大,宽敞明亮的房屋提升了居住幸福感。混凝土的出现更增加了拱券的支撑力,工程师们大胆地将拱券转一圈,形成一个半球形的穹顶,房子变得更大了。但是穹顶的压力会将垂直于地面的墙壁向外推,导致房屋倒塌。所以,工程师们会围绕穹顶建造一层层的半穹顶和拱券,将压力转移到地面上。位于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穹顶、半穹顶和拱券共同打造的建筑。

拱券与穹顶

直到钢筋出现前,建筑的稳定性靠的都是屋顶间的压力传导,或者由柱子支撑。钢筋出现后,它与混凝土制成的梁兼具抗压性和延展性,让建筑的设计有了更多可能性,人们既可以建造世界第一高楼,也可以修建鸟巢。

钢筋混凝土横梁

建筑的材料——探索和回归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人们盖房子只能就地取材,有什么用什么。左赛尔金字塔是用笨重的石头搭建的,冰被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建成了冰屋,中国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

渐渐的,人们发现石头加热后可以变成石灰,它与沙子混合成砂浆黏合性很强,再加入一些碎石块得到的混凝土结实得不得了,如果把混凝土装进模具里,能使它变成任何形状。后来,人们掌握了制作砖块和玻璃的技术。这些新材料的出现,让人们建起了罗马的斗兽场、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陵。后来问世的钢筋让混凝土如虎添翼,绝大多数现代房屋都会用到它。

人们对建筑材料的不断探索,带来建筑革新的同时,破坏了地球的环境。位于英国的草砖房为人们指引了建筑材料的未来之路——就地取材建设环保型房屋,减少对地球的伤害。

草砖房

建筑师萨拉·威格尔斯沃思和杰里米·蒂尔设计的草砖房南北通透,便于采光。保温层是用旧报纸、秸秆捆、被子做的。堆起来的沙袋成为了隔音墙,把碎石头装进钢丝笼做成地基,旧铁轨枕木切割开就是窗框。除此以外,他们的屋顶上长满了花花草草。虽然地处城市,但却身处森林。

建筑的风格——由简到繁和删繁就简

帕特里克·狄龙和斯蒂芬·比斯蒂在《建筑的故事》里选取这16座建筑是有原因的,它们分别是不同风格的开山之作,或集大成之作。

左赛尔金字塔可以说是石造建筑的鼻祖了,它大约建于公元前2650年。为了保持稳定,金字塔分为内外两层,建在被称为“马斯塔巴”的三层梯形石台上。

左赛尔金字塔

希腊风格采用梁柱结构,帕特农神庙正面有8根柱子,两侧各有17根柱子,其内部也靠柱子支撑。

希腊人修建的神庙让整个地中海的人为之赞叹,人们纷纷建起了希腊风格的建筑。当罗马帝国日渐强大,他们的所到之处便建起了罗马风格建筑,他们用拱券建造的框架结构,让建筑外观和内景有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穹顶和马赛克装饰,使它的内景远胜外观。

圣索菲亚大教堂

生活在法国巴黎北部的絮热是一名修道院院长,他在重建圣德尼大教堂时,极具创意地将圆拱拉得长长的,变成更加稳定的尖拱,开启了哥特式建筑的浪潮。莫里斯主教在修建巴黎圣母院时就仿造了圣德尼大教堂的风格,它的尖拱轻盈,像要飞升天际,光影在彩绘的玻璃窗上流淌。

哥特式建筑的富丽繁杂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人们开始想念古典建筑(古希腊和古罗马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尝试再现古罗马建筑,但是能够作为参照的古罗马建筑大多化为了废墟,所以人们重新“发明”了古典建筑,也就是文艺复兴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注重建筑比例,多以对称为主,整体简洁朴素。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为神父保罗·阿尔梅里克设计的圆厅别墅就是其中代表。远在印度的泰姬陵也完美展现了对称美。

泰姬陵

文艺复兴建筑引领了一段时间潮流后,人们的口味又变了,他们重新爱上了华丽的建筑,壁画、雕刻充斥其间,极尽奢华的巴洛克式建筑应运而生。沃勒维孔特城堡和梅尔克修道院,都竭尽所能地重新定义华丽的概念。

洛可可式建筑由巴洛克式发展而来,它生动阐释了一句话——没有最华丽,只有更华丽。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就在沼泽上建了一座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

看腻了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觉得“还是古典好啊,简单耐看”,所以新古典主义建筑拔地而起,他们模仿古典建筑,但又没有统一的式样。同属于新古典主义的美国白宫、英国威斯敏斯特宫、德国新天鹅堡长得都不一样,英国的水晶宫除了式样独特之外,它还开启了建筑新时代。

现代建筑更重视建筑的功能性,外观也应随着功能而变化。比如包豪斯学校是一所设计学校,它的校舍结合需要分为工作坊、教室和宿舍三部分。

包豪斯学校

后来发展起来的美国建筑、国际主义风格,都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诞生的。克莱斯勒大厦、悉尼歌剧院、蓬皮杜中心和草砖房,早已跳出了建筑式样的局限,探索着建筑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再来说一下独立于所有西方风格之外的中国传统建筑,其巍峨、雄浑和大气的特点在紫禁城身上一一彰显。

纵观3000年来的建筑风格,简单和华丽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分切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建筑与人——贵族化到大众化

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建造建筑是一场人定胜天的博弈。

巴黎圣母院历时180多年才修建完成。圣彼得堡的建设更是倾尽了全国之力——石匠不够,彼得大帝严令全国不得在其他地方修建建筑,石匠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圣彼得堡参与建设。战俘们被安排去挖掘沟渠,罪犯们也被用来排干沼泽。彼得大帝甚至征收胡须税,用这些钱来建造圣彼得堡。

多年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流水线作业加快了生产速度,降低了产品价格,按下了时代的快进键。

水晶宫

英国对水晶宫最初的设想是在博览会后立即拆除,将其占用的海德公园恢复原状。然而,最终敲定设计方案的时,展览会开幕时间已经迫在眉睫。面积相当于紫禁城建筑面积一半的水晶宫,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建设完成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它的造价也非常便宜,当时花费的8万英镑相当于现在650万英镑。2018年英国财政支出总额为8420亿英镑,650万英镑可谓九牛一毛。

以前,建筑的修建者非富即贵。而现在,工业革命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建筑的设计之美,人们不必耗费毕生积蓄、花掉半生光阴就能建好房子。可以说,建筑的历史就是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过程。

《建筑的故事》中有句话写得好,“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值得细说的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起来,可以连结成一张人类与建筑纵横发展的脉络图,作为了解世界的一个全新视点,它生动的说明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