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骑士的生存指南:永远、一般、每次

摩托骑士的生存指南:永远、一般、每次

首页模拟经营摩托骑士Z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6

事故现场

最近,一则26岁女摩托车手的事故消息在各个车友群流传。一个生命就这样消逝,观者无不惋惜。看到车祸视频的瞬间,我就立刻回想起读过的一本摩托安驾手册的开篇,也回想起初读此书时的复杂心情——

那时我刚经历摩托生涯第一次重大摔车,腿上打了石膏躺在床上,找了本摩托车相关的书过眼瘾。才看完第一章的前两页,我就重重地把书扣在床上,心里半是兴奋半是懊恼:这书里说的不就是我吗?我、我那刚骑摩托摔断肩膀的哥哥、以及认识的许多摩友,之前哪怕就只读过这两页内容、学会书里传授的那第一个安全技巧,也许就能避免一次因缺乏经验或过于自信造成的摔车。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霍夫自7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并培训摩托车安全驾驶相关内容,当被国内大多数车友奉为圭臬的《弯道圣经》在1983年第一次出版时,大卫已经写作近10年了。美国著名摩托车杂志《MCN-摩托车消费者新闻》的资深编辑曾评论:“我找到一家专业的摩托车骑行学院报名,希望学到新的东西,却惊讶地发现教学内容与我从霍夫的作品中学到的几乎一样。许多年后我发现,在(美国)70年代摩托车热潮间兴办的几乎所有私人和公共骑行学校都是以某种方式取自大卫・霍夫的内容,无论他们是否标明了版权……直到今天,我常在互联网、通讯专栏和杂志以及世界各地的骑行教材中发现对大卫将近30年著作的逐字逐句的复制粘贴……”

作为汽摩运动的从业者,我一直希望能为国内的摩托安驾发展尽点微薄之力,降低大众对摩托爱好者的偏见。所以把这令我拍床叫绝的前两页书的内容翻译转述出来,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摩托车安全驾驶的理念,哪怕有那么一两个人读进去了,也许拯救的就是一个家庭。

也希望大家记住这位可能救过世界上无数摩托车友的可爱老头儿,大卫・霍夫

书的开篇是一个故事,叫做《峡谷的血盆大口》。故事的信息含量相当高,对摩托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解释;因为和今天想强调的安全骑行技巧没有直接关系,就不展开解读了。着急的朋友可以直接下滑一节看《双黄线》。

峡谷的血盆大口

1998年8月23日:美国科罗拉多山脉中又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早晨。天气完美。道路通畅。路面清洁干燥。诺曼(Norman)和克里斯汀(Christine)夫妻俩共乘一辆摩托车自西向东,穿过风景秀丽的原石峡谷(Boulder Canyon),一边享受骑行本身和一边享受美景。两人都穿戴了护具和高品质全盔。诺曼(Norman)作为驾驶员在弯道中没有分神,合理规划了过弯线路,牢牢控制着身下的铃木摩托车(Suzuki)按照既定线路行驶。

不远处的对向车道上,马克(Mark)正和他的三位哥们骑着公路赛车相互追逐。在赛车血统的高性能引擎、通畅的道路状况以及朋友间的趣味竞争的交替刺激下,他们很快就无视了限速标志和双黄线。至目前为止,马克(Mark)都显得比同行人更乐于承担风险,他驾驶的本田摩托车也领先于另外三辆。

镜头切回诺曼(Norman)夫妇,在刚过飓风岭(Hurricane Hill)东边一点的地方,诺曼放慢了铃木摩托车的速度,以便安全通过被山体阻碍视线的急弯。他倾斜车身,使摩托车沿一条恰当的弧线进弯——不出意外的话,摩托车应该正好在转弯弧形轨迹的顶点——也就是弯心处——紧贴着道路中线出弯,高效过弯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

与此同时,马克(Mark)正骑着他的本田摩托车从相反方向压弯进入了同一个转角。当他绕过岩石,发现山体后的弯道角度比他预计的更小时,已经太晚。此时无论马克怎样操作,都无法阻止他的本田摩托车斜斜划过双黄线,径直闯入迎面驶来的铃木的线路。

红色本田因 Z 点的阻挡,只能看到道路最远处 J 点,误判道路会在 J 点沿切线方向延伸。发现时已经太迟。

慌乱中,驾驶铃木的诺曼(Norman)向右猛打龙头,以期避开250公里/小时的正面碰撞。而对向的马克(Mark)也同样斜推龙头,过度的操作使得他的本田摩托车lowside侧滑,并一路迸发出火星和塑料件碎片。倒地滑行的本田摩托车的轮胎结结实实地撞在了铃木车上,力道正足以将其掀飞。铃木车人一起,前空翻着撞向岩石山体,骑手诺曼当场死亡,在撞击中他的脑袋被整个撕扯下来,上面还牢牢戴着他的头盔。马克一路磕碰地停下,全身大量出血,但是活了下来。一秒钟后,马克的同伴陆续压车进弯,穿过一地的摩托车与人的残骸。一小时后,诺曼后座上的妻子克里斯汀(Christine)在医院因抢救无效去世。

这是20多年前发生的真实故事,作者并非想以血腥的场面耸人听闻,实则类似的事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在全国各地蜿蜒的道路上,遇难的周末骑游的摩友难以详尽。仅北京一地,根据知名摩托媒体“摩旅指南”的报道,自2020年开春计,每周至少一个骑士永远倒在了山路上,留下心碎的父母、妻儿、恋人——或许会永远憎恨摩托车给他们带来的诅咒。而2020年1-9月,北京交管部门接到的摩托车事故超过110起,死亡80多人,同比事故率和死亡人数翻番。

图片来自摩旅指南

这些翻倍的事故或许和大环境中摩托车骑士激增和安驾教育的错位不无关系。但倘若骑士们还留有孩提时听故事的本能,或许已经从许多类似上面的故事中学会一个道理:

要想活着享受那些充满驾驶乐趣的弯道,仅依赖自己的“技术”(对很多人来说等同于反应能力)、车辆性能、安全装备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准备好应对其他车辆(当然也包括摩托车)驾驶员的愚蠢和自大。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应对自己的愚蠢和自大——或者说好听一点——“缺乏经验”和“过度自信”。

应对来自其它车辆的愚蠢和自大

因此,摩托车骑手需要一些实用的策略或者说技巧,以避免在周末骑游时被“撕咬”下血腥且致命的一口。而书中的介绍的第一个重要骑行技巧就和最近发生在浙江的年轻女孩的悲剧大有关系,叫做“双黄线”。

双黄线

很多年前,路政人员对双黄线涂设更为吝啬,那时候,人们完全可以依靠双黄线自带的“严禁越线超车“的警示性含义来预判道路上的潜在危险,例如前方可能有隐蔽转角或路口会冲出车辆。如今,道路工程师将双黄线延伸得越来越远,某些公路甚至从头到尾都被双黄色分开。当我们骑着一辆高性能摩托车、前方道路看起来畅通无阻、并且只要毫不费力地越过两道黄线就有足够空间可以绕行超车的时候,被一辆慢吞吞的汽车挡在后面就显得尤其难以忍受。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会屈服于诱惑,越线超车。

从“交通的法规”上讲,越黄线行驶并不比某些超速行为更加“罪恶”,我们不会因此成为罪犯,执法上甚至还有一些空间。但“物理的法规”却无情面可言。以冲破音障般的速度行驶在道路错误的一侧,无疑是在向迎面车辆发出物理碰撞的邀请,请来的可能是原本藏在视线盲区、又突然转出来的对向汽车,或者是一辆电瓶车、农用车从隐藏的小路突然驶出。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想清楚何时何地自己能够承担越过双黄线的风险。我个人的建议是,永远不要在过桥、接近坡顶、或通过盲弯时借道超车。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可以看到前方8或10秒行驶距离的长上坡上呢?如果是在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想要绕行超过前方的车辆,相邻的左转车道恰好没车呢?又或者在一个繁忙的双车道上,你骑车跟在一辆准备停车左转的汽车后面,明智的做法是跟着汽车刹停,还是朝路肩转向,从右侧划一个弧线绕过它后继续前进?

又或者在一条空旷的单向单车道上?

不管法律如何规定,在决定绕行任何缓行或停止的车辆之前,都应仔细观察,尽可能对周遭的情况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有所判断。路的走向和骑手自己的控车能力并不是道路安全的全部。是否有小路或者车道与正在通行的主路相连?这意味着原本在主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减速转向。前方的路口是否有树荫遮蔽?可能会使我们无法及时发现另一辆车探头。总体而言,无论路面是否标注双黄线,在有支道、小径相连的高速车道上借道超车是不明智的。另外,在试图快速绕过前方的车辆之前,也请仔细观察自己的身后,确保没有其他人正同样试图快速超过你

“双黄线”并非肢体上的技巧,不需要我们进行油门、离合、刹车,转向舵的复杂配合。相反,它是最简单却又最难掌握的心灵技巧。它需要我们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准确地识别危险的场景,每每在危险的边缘提醒自己:提前减速刹停、克制越线超车的*。对于许多已经逝去的生命而言,生死曾经就在这一念之间。

永远一般和每次

摩托车安全骑行的双黄线技巧可以总结成一套简单口诀——“永远、一般、每次”:

  1. 永远:不要在过桥、接近坡顶、通过盲弯时借道超车。
  2. 一般:不要在有支道、小径相连的高速车道上借道超车。
  3. 每次:在绕过前方的车辆前,确保侧后方没有车正在试图快速超过你。

请把上面三句话逐字逐句地默念几遍。很容易记住。

希望看到的朋友能把上面这个安全驾驶的基础理念传递给更多的摩友。也希望所有在路上的人总是能安全地回到家人身边,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或者只是平凡的日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