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奖励来激励他人的行为,如以业绩奖金鼓励员工,用礼物奖励孩子的学习成绩,或以阅读量决定文章收入等。但我们是否思考过,这种激励方式是否能让我们对所做的事情保持持续的热情和专注?如果没有奖励,我们还能否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效率?
在《人性实验》一书中,心理学专家指出,人类动机的主要问题在于动机的缺乏。他们认为,只要人们有足够的动机,各种社会和个人问题就会迅速解决。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成绩,并保持这种状态,关键在于找到培养动机的方法。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当我们做某事时,如果是因为它本身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这就是内在动机;如果是因为它能带来我们预期的结果,那就是外在动机。例如,一位编辑写文章,如果他纯粹是出于对知识和文学的热爱而写作,那么他的动机就是内在的;如果他写文章是为了吸引粉丝,从而获得更多收入,那么他的动机就是外在的。
在激励他人做事时,我们应该如何增加他们的内在或外在动机?哪种策略更合适?
例如,作为一名教师,你的任务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如果你选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那么你应该让课程尽可能吸引人。你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或游戏来实现教育目标,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内在的动力。
然而,如果你选择从外部激励学生,你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比如,你可以设定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同时找出能促进学习的奖励措施,或者制定相应的惩罚政策。这时,你的假设是,人们做出任何行为的动机都取决于外在的可能性,即取决于行为的结果。如果某种行为能带来愉快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会更愿意去做;反之,就会减少这种行为的次数。
当学生们每次取得优异成绩时都能得到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如果每次迟到都会受到批评,他们就会更加准时。通过严格控制和调整行为后果,学生们可以被逼去做,也可以主动去做大部分事情。他们的动机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来维持。
但问题是,一旦奖励消失,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比没有奖励时更大吗?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条件地奖励某种活动的人,反而会削弱他们的兴趣。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他们设计了一个“魔法记号笔实验”。
实验者选择了一所幼儿园的51名3-5岁、家庭条件相似的儿童,其中女孩占三分之二。他们在教室里放了一些魔法记号笔和画纸,记录孩子们玩记号笔的时间。通过连续三天观察孩子们在教室第一个小时里玩记号笔的频率和时间,评估他们对记号笔的兴趣。然后,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三组:预期奖励组、意外奖励组和无奖励组,进行绘画实验。
在实验中,预期奖励组的孩子被告知将为优秀的绘画作品颁发“优秀选手奖”,并展示奖品给他们看;意外奖励组和无奖励组的孩子则没有被提前告知会得到奖励,只是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画一幅画。
实验结果显示,预期奖励组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下降,而其他两组孩子的兴趣没有明显变化。同时,预期奖励组的孩子画作质量比其他两组差。这表明,外部奖励不仅削弱了孩子们的兴趣,还降低了他们的绘画能力。
外部奖励为什么会削弱内在动机呢?首先,过度合理化的自我认知使我们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是为了奖励而非事情本身。因此,一旦没有奖励,我们就会觉得没有理由继续做这件事。其次,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往往不受欢迎。第三,外部奖励被认为是令人不快的控制。
当我们觉得某种情况破坏了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就倾向于退出或反抗。在工作中,我们会觉得自己更像棋子,而不是人。因为这使得我们对自主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外部奖励与威胁、最后期限、检查和评估属于同一类别,都对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
总之,将能力表现作为获得奖励的条件,最终会削弱人们对某项活动的兴趣。虽然奖励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变行为,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并不利于内在动机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