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在肉眼可见地萎缩,导致新消费市场一蹶不振。消费者为什么还愿意买单?如果从一个状态来出发,今年消费市场的机会点在于「躺平」。如果从消费行为出发,我们可以拆解成:豌豆公主、人体海绵、逃跑甜心和过程崇拜者四个角色。
2024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新消费市场却并没有从2023的溃败泥泞中挣脱,反而一直传来负面消息:
钟薛高降价促销,从天价雪糕降到2.5一根;Seesaw被爆欠贷款;网红蛋糕熊猫不走因资金链问题而停工……
原因不用多说:高价光环割韭菜不可持续性、市场内卷和流量红利消逝、尝鲜类消费力集体降低、资本裹挟之下的非理性扩张后又急速退潮。
而本质原因,仍在需求侧。
需求正在肉眼可见地紧缩。专家对此的预测是「在没有强大外力介入的情况下,2024年消费市场在总量上不能报以过高预期」。
那么,就在当下,消费者还愿意为什么买单,在哪里还能找到和把握需求侧的机会——这是所有品牌都在挖空心思想要搞明白的事。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状态出发,来解读今年消费市场的机会点:
这个状态就是:「躺平」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年轻人和中产们,确实躺平了吗?
我的老板在接受《晚点》采访的时候,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躺平,很多时候是为了降低周围人对他的期待,因为他不想承担家庭和社会的期待,但对自己的追求还蛮高,一边喊躺平,一边在努力」
即明面上表现出『你不要对我有期待』的状态,但暗地里,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降低标准。
摸鱼、精神离职在职场大行其道,而夜校、知识付费如火如荼……这些看似矛盾的种种,也是这种心态的折射。
简单概括就是:可以高标准,不能严要求。
理解这一层内心状态,我们再去看消费层面所谓的「性价比」和「消费降级」,就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呼应「躺平」的选择,而同样有着隐秘的矛盾心理:
在消费上,不愿再被精致主义和消费主义捆绑,作为大众眼中的「成功者」,也不在意所谓的人设光环,人们选择更随意的外在姿态,以降低外部期待值;但内在却没有自我放弃,对生活品质和情绪需求仍维持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更容易说明,在这一心理状态趋势的影响下,我们按照「外向消费-内向消费」(前者侧重外在展示,后者侧重内在感受)、「享受放纵-提升自我」的动机,把消费行为拆解为四个角色:豌豆公主、人体海绵、逃跑甜心和过程崇拜者。
下面是针四种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对应的营销建议。
一、豌豆公主在全民降价和性价比至上的趋势中,也并不能忽视这一事实:许多很贵而「无用」(「无用」相对刚需而言)的产品,卖得依旧很好。
这些产品的共性是:极强个性化,创造美好享受和专属个人的体验,而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的人们,很像「豌豆公主」,哪怕外表不显,但内在要求极高,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任性「娇宠」自己:
究其动机,并不仅是自我奖励,而是在自我支撑:制造用于对抗外在混乱的内在秩序感和生活意义。
而想满足豌豆公主的需求,对应的正是昂贵、美好,甚至带有一些「不易被他人理解」的微妙叛逆感的产品或服务。
对应营销关键点:
这里说的海绵,不是厨房清洁用的那种。而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平时长得像灌木丛一样,几乎静止不动,但能够像厨房海绵一样能吸收外界的东西,通过外壁来吸收水分和营养,从而在非常恶劣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不声不响地成为「人体海绵」,即保持寻找主动吸收能量和知识的状态,暗暗提升自己,不断挑战更高的「自我标准」,从而以自身的确定性抵抗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更多元、信息获取更便捷的今天,海绵们也有更大的自由和灵活度,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和资源。
人们也更愿意尝试更多路径:从夜校到学习小众技能,从专业知识深耕到多元化体验探索,从连接更多优质人脉到积攒各类社会资源。在小红书有个账号叫做「参考答案阅览室」,以会员的方式提供精选阅读内容,流量和销售都很不错。
再一个例子,我们猫客厅maoketing是一个「举办各种有意义的充电活动」的咖啡社交空间,在1-4月,我们陆陆续续举办了十几场各种活动,包括以「职场」为主题的大厂人打怪升级、如何开展副业、一人公司分享,以「充电」为主题的AI分享、IP打造、内容营销、读书会等,几乎场场爆满,也说明了:许多人都在主动找寻和吸收「对自己有意义」的养分。
某同学参与后发来的感受
注意,这些动作,很多是悄然发生的——自己在不动声色地蓄能和变好,没有大张旗鼓,不想让所有人知道,甚至以一个非正式的参与者身份,以刻意降低社会和周围人的期待值。
对应营销关键点:
「参与一次带有一些冲动性、义无反顾的、有逃跑意义的从众行动」,成为当下很多人的选择。
各地的旅游城市都在疯狂举办演唱会,欢迎大城市里的「出逃者们」;而有些地方自带「避世气质」,比如靠手工市集出圈且持续火爆的景德镇(不少人干脆gap几个月去学做瓷器)。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逃跑」,各种分布在都市角落的酒吧酒馆,等待着迫不及待去除「班味」的人们。现在最时髦的一种,是上海流行起来的「homebar」,60平米的家庭客厅里,陆陆续续坐着40多人,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一处最为舒心的角落,或躺或坐,全身心放松,可以随意聊天,幕布也放着经典电影和美剧,氛围极度松弛,堪称最理想的避风港。
人们逃离的,正是来自社会角色定下的「严要求」:从这些角色中挣脱,迫不及待跑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空间,以一种更接近自我本性的方式释放自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愿意外化和特意展示这类消费行为的,类似向周围喊一嗓子:“我不想干了!”至少现在、此刻,不想干了。
而之所以选择一群人的地方,是因为特殊的环境和彼此之间同频的气氛,让大家在公共生活和社会角色中被抹除的情绪,可以安全释放,且彼此彼此。
对应营销关键点:
在过往,「提升自我 外在消费」以强者的形象存在,比如代表身份和彰显实力的奢侈品,而当下,不少人刻意降低外在的期待值,因此,更多开始以「强者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身份存在,以更多体现态度、立场而非自我能力彰显(会给自己带来太多压力)。
无论是董宇辉的全民支持,华为手机的持续火爆,以及小米SU7令人震惊的订单量,都能看到明显的强者(一路披荆斩棘历经风雨的强者)崇拜和认同,并将这份认同嫁接到品牌立场和产品选择上。
我们把这类的崇拜称为「过程崇拜」,不仅是对一个人,而是对一种经历、一段过程的尊重、认可和追随。
这类趋势或许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品牌符号崇拜」:仅一个符号、一个logo,无法获得品牌粉丝一直的追随和忠诚,而一段能见、可感知、有共鸣、正发生的经历,才能获得牢固的、长时间的认可和崇拜。
在品牌领域,也在经历从「巨星崇拜」到「偶像养成」的转变。
对应营销关键点:
以上,就是我们在「躺平」这个表面现象中,挖掘当代人内心的隐秘想法,再到投射消费需求和行为的角色分析,以及对应的营销建议。
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正好能对应上四种不同的角色行为,不妨也可以想想其中的消费心理和对应策略。
专栏作家
聂军和岚岚,*芋艿和猫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两个在大厂一路打怪升级的营销人,从小白到独立市场负责人的记录,所见所得所想所践。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