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用科举的汉代,你也可以买个官来当

在不用科举的汉代,你也可以买个官来当

首页模拟经营入仕之途更新时间:2024-05-09

上一篇文章讲了汉代的入仕做官的察举制,包含常科察举特科察举,这是汉代比较系统和常规的选官制度,除此以外,作为察举制补充性的入仕形式,还有征召、辟除、博士弟子课试、任子、赀选以及自荐、计吏拜官、以材力入官,以方伎入仕等特殊形式。

征召,是指皇帝以特殊征聘的方式来选用当时社会上有名望或才学品德兼优的人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官,也有的授予官职以直接处理政务,这种方式也就是汉代人所谓的征聘卓异人才。被征召者往往受到极高的礼遇,如《汉书·枚乘传》记载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可见,征聘的规格是很高的。一般而言,征聘并不经常举行,所征召的人数也很有限,征召所取的士人从学业上看也是很广泛的。

这里有两条文献材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汉书·平帝纪》记载说:“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绍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另一则是《后汉书·张衡传》所记载:“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学术,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由此不难发现,汉代征召的范围是很宽的,这一做法是和一般意义上的古代取士选官有很大不同的。通过征召上来的士人,有些人就不是冲着官位来的,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学有专长,特别是有科学成就的,张衡就是一个突出代表。

张衡

地动仪

辟除,是指汉代中央和地方选任属吏的制度,辟除即选任升迁官员。秦汉官制在中央以三公九卿为重,尤其是三公,具有操纵选举的大权,所以三公辟除僚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东汉人崔塞在《政论》中说:“三府掾属,位卑职重及其取官,又多超卓,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说明所辟除的官员来自于各个层面,有些人甚至职位很低微,但一旦被官方辟除,便会青云直上,一路升迁,其速度之快,权位之高,实在是令凭察举仕进的人们咋舌兴叹的。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也沿用秦法

博士弟子课试,是指经由中央和地方官学培养,经过考试选拔而进人仕途的。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为博士官设弟子员,这一制度便开始出现,人数从最初的五十人,发展到二百人、千人以至三千人。东汉末年,博士弟子甚至达到三万多人。博士弟子一般在太学学习,因此也称他们为太学生。在学习期满后,博士弟子须参加考试,其结果“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优秀者可做郎中,而“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汉书·儒林传序》)。可见,对博士弟子的考试和录用是相当严格的,这大约同汉代政府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是有直接关系的。

任子,是汉代政府所实行的一种对现任高官子女采取恩荫世袭的授官方式,即秩二千石、任职满三年的高官,可以有子弟一人出任郎官或类似职官,但并不常设。任子制属于按血统和世袭关系而授官职的一种世袭官制,尽管所授官职不高,但却明显地表现为皇帝对现任官僚子弟的一种恩荫政策。然而,由于任子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汉代便一再遭到人们的反对。《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上疏请废任子制时说:“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王吉所说的情况是并不过分的,他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终两汉之世,任子制并没有被罢除,到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任子制也成为宦官左右朝政的手段之一,故随着宦官的覆灭而最终被废止。

卖官鬻爵

赀选,赀者,钱财也,也就是用钱财来买官,即纳赀。这种方式在此后的科举时代也仍然存在,捐资授官的对象和方式有不同,钱额有多有少,像商人在西汉初年本是地位很低的,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商人通过捐纳钱财,也可以做郎官;至于钱数,也有四万钱至十万钱不等的价码,这种量资授职的选官方式一向遭到世人的唾弃,由此而仕进者被视为铜臭之官。特别是到了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卖官已成为一种丑恶的官场风气,花样也越来越多,公开标价售官,如东汉灵帝时标明“公”一级的售价是一千万,“卿”一级的售价是五百万,《资治通鉴》评述说:“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

汉灵帝

自荐,即以上书自陈的方式,自我吹嘘和标榜,以求得官方和皇帝的认同。除个别人外,很多人是沽名钓誉,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

计吏拜官,即中央政府年终考核地方官吏,根据政绩情况而予以升降。

材力入官,即武勇之士,类似于秦所实行的军功授爵,汉武帝时以军功人仕者大多都通过这条途径。

以方伎而选授,即具有特殊的技艺和才能。如善医患、善音律、善博戏等等,类似于察举选官的特科。

剧照中的灵帝

汉代用这些形式选出来的官员,又是如何任命使用的呢?李双璧先生对两汉任用官员的方式提出了七种方式的说法:

其一是“假”,即代理之意,代理之官。

其二是“守”,即职官的试用阶段,如《汉书·平帝纪》如淳注说:“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奉”即此意。

其三是兼,即兼任他职,也称为兼官。

其四是领,也是兼的意思,区别在于“领”不是挂职衔。

其五为平,汉代只用于尚书一职。

其六是行,即以低级官吏行使高级官吏职权,一般多在某些职务空缺时使用。

其七是待诏,即等待皇帝授官的时期。(参见李双璧《入仕之途》)

总的看,汉代的入仕为官的途径是较为丰富多彩的,形式也不单一,有些做法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其选官用人的制度留给后代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可珍视的。但专制皇权的政治机制决定了选官制的走向和归宿。所以,不管怎么样,中国所有的选官用人制度都是以皇权政治及其运行为出发点的。

说了这么多汉代当官的途径和形式,您若能穿越到汉代,是不是会觉得,要在大汉时代当个官其实也没那么难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