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大爷杨福喜原本继承了祖传手艺,后来却放弃了传统,选择了打工和创业。
然而社会的残酷让他颓丧不已,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文章,顿时让他重拾了自家祖传技艺的精髓。
短短八年之间,他将家传手艺发扬光大,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殊荣,他的作品更是远近驰名,价值连城。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城市报(“聚元号”弓箭传承人杨福喜:制之方寸,射达千里)】,2019年11月30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件别出心裁的中国展品让在场的外国观众们大开眼界——那是一副精致的弓箭,典雅大方的造型中透出一股古典气息。
当它荣获银质奖牌时,人们纷纷注意到展品角落里的两个小字:聚元号。
在中国,聚元号可不是个小小的作坊,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18世纪。
1723年,于雍正年间创立的聚元号是一家以制作皇家御用弓箭起家的老字号,几代传承下来,它曾经辉煌一时,为清朝贵族制作出无数精美的弓箭装备。
然而好景不长,在清亡之后,这家老字号也渐渐衰落了下来,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所展出的弓箭,正是聚元号历经沉沦后一次重生的产物。
一切的转机源自40年前,也就是1875年,聚元号的老掌柜因一些事情而被迫将店面转让。
一个叫杨瑞林的年轻人以四十银元的代价接手了这家百年老店。
对杨瑞林来说,这家祖传的弓箭作坊是他一生的梦想,从小他就痴迷制箭技艺,如今梦想成真,他誓要让它复兴,于是,杨瑞林开始踏上了开拓市场的道路。
他不仅为民间制作各类弓箭产品,还抓住外国人的喜好制作弩箭、暗器等新奇物品。
凭借杨瑞林的创新和对技艺的热爱,聚元号渐渐恢复了生机,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就是一次锻造品牌的大好机会。
果然,凭借展出的作品,聚元号在国际舞台上再次认证了它百年老字号的品质与实力,一个小小的银奖,象征着这家老店重新焕发的生机。
时过境迁,一百年后,聚元号的传人杨福喜也在命运的洪流中沉浮。
杨福喜出生于1958年,本该承袭祖业,继承家族的弓箭制作技艺。
但那个时代的浪潮让他产生了变化,他不再局限于家传经营,而是出去闯荡社会,当过工人、当过商人。
直到1992年创业失败后,他才开着出租车勉强维持生计,可即便如此,杨福喜对弓箭的热爱从未改变。
一天,杨福喜偶然看到《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字叫“血腥的游戏”,是一篇关于射箭的报道。
为此他开始思索,是否有朝一日能重振老字号,让聚元号再现辉煌。
在射箭场这个偶然的机遇面前,杨福喜似乎看到了希望,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贵人出现了。
原来场地旁的窗口里,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目睹了全程,他立刻走出来,与杨福喜一行人聊得津津有味。
“这是中国的传统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他的话语让杨福喜热血沸腾。
于是,在父亲、堂兄等人的鼓励下,1998年6月6日,40岁的杨福喜重新开张了关闭多年的聚元号,正式成为第十代传承人。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他设想的那样顺利,当年的弓箭行业冷清萧条,聚元号的生意一蹶不振,杨福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好在,一位博士生为了写论文来访,并最终靠这份论文获得了奖项,“聚元号”也因此声名大噪,订单如雪片飞来。
就在杨福喜准备高兴的时候,他却突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
父亲在医院病床上嘱咐他,一定要发扬光大祖传的手艺,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没过多久,父亲便永远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遗言成为杨福喜继续坚持的动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弓箭,他开始向影视剧组提供道具弓箭。
有一次,著名导演吴宇森来访,想为新片定制500把“古代弓箭”,杨福喜审视后指出图样错误,并耐心向吴宇森解释何为正宗中国弓箭。
2006年,杨福喜的努力终获肯定,“聚元号”弓箭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份喜悦中却夹杂着遗憾——父亲已经无法见证这一时刻。
当时这个消息让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他家的弓箭获得如此成就,其他的弓箭不行呢?
聚元号弓箭,是中国古代弓箭制作的典范,它由竹木牛角牛筋等多种材料精心制成,经过二百余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不容有误,一张优质的弓,凝聚的是匠人的智慧与毅力。
然而,当杨福喜这一代传人开始重振聚元号,却遇到了难题——原材料的稀缺。
制作弓胚需要粗壮的新竹,而良好的新竹已不多见,牛角更是稀有,100支牛角仅2-3支合格,牛筋也要来自少有的水牛,这些选择极其苛刻。
再加上牛角须经年风干,五六年水牛才可用,不仅如此他还需要打磨牛筋,以及做好弓的结构。
杨福喜怀着几代人的心血,希望弘扬这门技艺,但他也明白,没有优质原料做支撑,一张好弓难以铸就。
如今,杨福喜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从未放弃对弓箭事业的热情。
他收了许多徒弟,日以继夜地向他们传授祖传的手艺,杨福喜深知,这项非遗技艺不是家族的私产,而属于整个民族。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华弓箭文化绵延下去,开枝散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