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1987年央视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翻唱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可以说火遍了大江南北。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在传唱。
其实,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火崇拜或者火神崇拜的传统,原因很简单:一是火给茹毛饮血的生活带来了可口的美味,二是火能驱逐猛兽,给原始人带来了更多安全。因此,原始部落的人们,在围猎丰收的时候燃起火堆来庆祝,或者酒足饭饱之余就围着火堆起舞。
这种传统逐渐保留了下来,至今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方还有类似的风俗。尤其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春节,与“火”有关的风俗习惯就相当的多。
烧“旺火”
山西,内蒙古一带,每逢除夕、元宵和婚嫁喜庆时,基本都有烧旺火的习俗。早先多用松枝柴木,不过山西和内蒙古从不缺煤,所有后来多用原煤。反正是预示着红红火火,运气旺旺,干嘛不有多旺就烧多旺呢?
燎天蓬
也叫“垒旺火”,是河西走廊一带的习俗。一般多在大年初一凌晨过了子时,或者清晨天亮以前外出打着火把“燎天蓬”。所谓“燎天蓬”其实就是寓意开门红的意思。把旧一年的晦气和霉头全给它送走,迎来新年的好运气。
跳茅火
青海一带的叫法。人们普遍的做法是,正月十五当天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者宽敞的地方,摆放柴堆,或者连缀成串,点燃并让火势旺一点,然后在上面跳来跳去,可以消灾避难。
燎疳节
俗称“翘火堆”,是甘肃东部和宁夏,还有陕西部分地方的习俗。翘火堆就是跳火堆,因为在兰银官话里“跳”和“翘”是一个音。也是点了火在上面跳,去晦气求好运的意思。唯有时间从正月十五到二月二不等,原因在于有的地方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有的地方认为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真正过了年。
跳火群
闽南语发音直译过来的说法,也叫跳火盆。有人说成是跳火裙,估计是在火堆上跳起来,像穿了一件火一样的裙子似的缘故吧。但显然是不了解习俗来源的不正确的说法。不过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都在除夕的晚上。寓意驱邪祛晦是与北方习俗相通的。
跳火堆
广东一带,岭南客家的传统,客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聚居的汉人,十分容易理解了,跟北方汉族的习俗就没什么区别了,形式、寓意也都相同,而且一些地方还有烧火龙的习俗。只是时间有些在正月十二,这一点就比较费解了。
下火海
在湘西及云贵的部分地方,叫下火海,叫法就有些瘆人。习俗缘起已不可考,不过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多有类似表演。苗族的祖先甚至比汉族还要早,大概与古羌族差不多。因为时代久远,且颇有神秘的地方,因为被人称为“绝技”或者“巫术”。其实寓意跟消灾避难跟汉族类似习俗是相通的
火把节
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包括彝族、白族等。传说是南诏星回节演变而来的。各民族时间稍有不同,但大致都在六月下旬,或者六月底七月初。《诗经》里说“七月流火”,表示天气转凉。这个时间大致是秋分前后。最合理的就是,农耕时代,亚热带农作物早熟,这个季节正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所以围着火起舞庆贺。另外,江苏南通每年冬至也有类似的火把节活动。显然,火神崇拜是一致的。
同是跳火堆,各地的在男女观念上的态度也表现得各不一样。有些地方是女的可跳可不跳,有些地方是男的跳女的不跳,还有些地方是女的可以跳,但是方向跟男的相反。这大概与封建社会和某些民族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有关。不过就目前而言,似乎有反是生女好的观念方面的彻底转变,这种男女之分不明显了,甚至几乎不存在了。
春节,中国民间还有一种分布范围非常广的庆祝活动,那就是社火。老话说“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尽管现在的社火活动很少有与明火相关的了,但这完全也是火神崇拜的一种活动演变而来的。
原始部落围火起舞,后来发展成为大家在祭祀土地的社这种地方举行有关庆祝活动,囿于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类似围火起舞,跳火堆这样的娱乐活动。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迷信观念也越来越淡化,这种活动现在既不必用明火,也不必再专门聚集到土地庙山神庙这样地方。
这种庆祝丰收或者聚会欢乐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演化,比如后来的各种灯会、庙会,其实与社火完全是同源的。
堪称中国民俗学开山祖师的顾颉刚在《古史辩 · 第一册首序》(存疑,待查)中就有这样的记述," 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
另外,与火有关的习俗也可以说处处可见,比如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进门“跳火盆”等。此外,这种习俗不光中国比较普遍,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甚至西亚北非等国家也有类似的习俗。
﹌﹌﹌﹌﹌﹌﹌﹌﹌﹌﹌﹌﹌﹌﹌﹌﹌﹌﹌﹌﹌﹌﹌﹌﹌﹌﹌﹌﹌﹌﹌﹌﹌﹌﹌﹌﹌﹌﹌﹌﹌
你的家乡,春节有什么与火有关的习俗,快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来源:公众号【武阳书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