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温岭70年丨交通末梢变枢纽 铺就大道通未来

回望温岭70年丨交通末梢变枢纽 铺就大道通未来

首页模拟经营世界卡车驾驶模拟器1,187更新时间:2024-06-08

当一座座高架桥宛如巨龙般崛起在山海之间,温岭这座城市的“任督二脉”仿佛正在逐渐被打通,沉寂的土地渐次被唤醒。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说,“交通是使城市形成的力。”交通,决定了一座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决定了一座城市将会走向何方。

沿海高速。

交通兴,百业兴;交通强,温岭强。交通是连接城与乡、城与城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发展的命脉。70年来,日益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见证了温岭从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的华丽蜕变,见证了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的建设步伐。放眼未来,海陆空齐头并进的交通体系将使温岭成为区域交通举足轻重的“枢纽”。

交通发展迎巨变

时光飞逝。70年,翻过巍峨险峻的山峰,蹚过波涛汹涌的河流,温岭人民的出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温岭全县仅有百来条木质帆船。温岭的水上客运始于民国初期,当时依靠拉纤、手摇或竿撑,客货兼运,为行商赶集提供了便利。

1956年2月,“公私合营温岭轮船公司”成立,独家经营全县内河客运。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受限,水上客运发展迅速,内河客运企业从1家发展到8家,航线从7条发展到29条,船只由7艘机头、9艘客驳发展到40艘机头、62艘客驳,全县48个乡(镇)通汽船,占总乡镇数的70%,船质也从木质发展到水泥、钢质船,客运量连年大幅増长。1982年达到高峰,年客运量约322万人次。

盛极而衰。1983年,县内第一辆私营客车运营。其后,公路客运蓬勃发展,相比之下,水上设备差、速度慢的缺点便显现了出来。人们逐渐富裕起来,舒适、快捷成了新的追求,随之而来的,便是水上客运逐年下降,1987年客运量仅94.08万人次,比1982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亘古不变,104国道成为当时温岭的经济“命脉”。104国道县境内21.3公里,原建于1933年,抗战时毁,1952年修复。省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乡道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90年年底,温岭建成公路270.85公里,51个乡镇通了车,占总乡镇数的75%。运输工具从上世纪60年代的几台拖拉机,到1990年全县已拥有大客车187辆8640座位,小型客车387辆3483座位,大型货车867辆4192.5吨位,小型货车135辆1790吨位,简易三卡826辆,手扶拖拉机3800台。长、短途均实现“人便于行,物畅其流”,这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温岭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高,能工巧匠多,劳务输出是致富之道。1984年,全县6万多农民活跃在全国各地。西藏拉萨开照相馆,黑龙江哈尔滨开豆腐店,内蒙古草原开眼镜店,1987年,全县劳务输出达11万人。

客多车少,乘车自然十分艰难。那时,排长队购买不到3天内的长途车票,由于发车、售票点都集中在城关,从乡下进城排队买票必须提前3天,候车必须提前1天进城过夜,群众怨声载道。

1994年2月,温岭撤县设市,但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仅2.5公里,处于全省倒数第二位。同年10月,温岭召开通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并于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1986年,藤岭隧道通车,开国内股份制建设交通的先河;1995年,当时全国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之一——甬台温高速温岭大溪岭至湖雾岭隧道开工;1996年,温岭迎来了城市公交车;2009年,甬台温铁路温岭站开通;2012年,台州首座城市高架——温岭城东高架桥开通;地处铁路新区的温岭火车站,日最高峰进出站客流量达4万余人次;2019年1月16日,沿海高速温岭段通车;如今,农村公路早已四通八达……

干线路网渐交织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公路建设工作经历了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干线公路建设提速,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公路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2016年12月16日,作为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104国道大溪段改建工程通车。此后,大溪到温州乐清的距离足足缩短了6公里,不仅给大溪区块带来更好的交通条件,还使得台州和温州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新路的通行能力更强,分流了甬台温高速出入口和穿过大溪城区的“老”104国道的车辆,有效减轻区域交通压力。这条新的交通大动脉,进一步优化了泽国、大溪两大经济重镇的交通条件和区域投资环境,对加快温岭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81省道。

2018年2月8日,经历过政策处理困难、建设初期进度缓慢等多重难点,建设历时5年的81省道温岭段改建工程主线正式通车。从温岭城区出发,沿着81省道一路向东,北边是初步崛起,欣欣向荣的东部产业集聚区,公路的上方,沿海高速高架桥跨越而过,到达终点松门镇石板殿村,与坦龙线相接,再向前是海风拂过,塔吊林立的龙门港。这条主线全长26.30公里,作为台州市“六纵七横三疏港”干线公路网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要道,在通车后承担起了连接城区与东部区块的交通责任,也成为加快我市沿海大开发的“黄金通道”,有效突破了东部开发交通瓶颈制约,对温岭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石塘旅游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9年1月16日,浙江沿海高速公路象山至乐清段全线通车,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有了一条交通大动脉。沿海高速是我省加快“四大”建设、打造“三个1小时交通圈”的标志性工程,是浙江沿海融入长三角,构筑杭、甬、温都市圈,发展温台沿海产业带,保护和合理开发浙东沿海蓝色屏障的快速通道。沿海高速温岭段也是我市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新增了温岭北(滨海)、温岭东(箬横)、温岭南(城南)3个互通出入口,这使得温岭的高速互通出入口达到4个。沿海高速的通车,结束了我市东部地区交通末梢的尴尬境地,东部新区、箬横、城南、滨海等地的开发建设也将依托于沿海高速和81省道复线等主干道路的有机衔接,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9月27日,就在明天,作为贯穿我市西部的“大动脉”——泽国至玉环大麦屿疏港公路即将通车。届时,坞根到市区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一举改变坞根及沿线镇村的区位条件,对于推动发展沿线的全域旅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体系趋完善

在“十三五”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县域城市向区域都市迈进的目标,需要交通的快速发展加以支撑。为此,我市立足于“一城一带、一主一副,五镇中心、六镇特色,东西互通、北融台州”,一心一意抓好快速交通、现代交通和城市交通,着力构建“外畅内序”的大交通格局。

甬台温铁路。

8月26日,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岭联络线建设征迁动员会召开,打响了该工程建设的“发令枪”。作为台州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岭联络线是整个台州市公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南部通道”。该项目西起甬台温高速,东至沿海高速,共设枢纽互通2处、一般互通3处,是我市历史上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工程。建成后,联络线将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在温岭东西部连接成网,将最大限度发挥高速公路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缓解大石一级公路等道路的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届时,我市全域10分钟上高速将不再是梦想。联络线的建设,将与明年即可完工的路泽太高架快速路(中央通道)相交,两条全高架快速路形成“金十字”,宛如两条巨龙腾飞。

除联络线、中央通道外,经过我市的杭绍台高速、甬台温高速和沿海高速将组成一个完整的高速路网。联络线正是我市打造“七纵五横”交通格局的核心骨架。所谓“七纵”,从西向东分别为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大麦屿疏港公路、中央通道、台东大道、沿海高速以及75省道南延—81省道支线7条纵向路网,“五横”即由北向南排列的原104国道复线(大溪—泽国—新河)、联络线、大石松一级公路、81省道复线以及林石线5条横向路网。这些纵横交错的路网是我市向“外畅内序”交通格局迈进的重要基石。

同时,我市还将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区单轨为发展重点,构筑铁路网络。在现有甬台温铁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绍台高铁温岭段,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轨道交通方面,台州市域铁路S1线是台州市域范围中心城区与温岭、玉环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泽国、横峰、城西、太平、城南等组团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轨道走廊。市轨道办介绍,该项目计划2021年完工。

龙门港。

拥有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的龙门港和选址东浦农场的通用机场,则将进一步完善我市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潘华荣表示,今后,温岭将形成以“七纵五横”为骨*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138”交通圈,即市内全域基本上能做到1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市区到各镇以及台州中心城区,80分钟到杭州。再过三四年,一个涵盖海陆空的综合交通大格局将在温岭全新呈现,致力于为广大市民提供“外畅内序、互联互通”的优质交通服务。

记者手记 〉〉

交通兴,城市兴

交通重塑空间,空间重塑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发生巨变。便捷交通的发展,不仅改变社会经济,也推动社会的变化。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开头即指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

这种改良是全面的改良。近一二十年来,温岭的大交通发展给温岭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往前5年,我们不曾想过,温岭未来会有通用机场;往前10年,我们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实现10分钟上高速;往前20年,我们不曾想过,高铁出行成了多数温岭人首选的交通方式……

交通发展带来的“福利”,惠及每个普通人,大幅拓展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改变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也进一步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兴,则城市兴。交通的发展,为温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更优的大项目。项目落地,将促进产业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交通末梢变身全新的区域枢纽,温岭必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山道变通途,群众盼已久

“十里坞根岭,冷饭吊头颈”,老一辈坞根人的童年,总是与山路形影相随。出行,是当地人最大的难题之一。

很多住在山里的村民上山下山,只能依靠一条山路,路往往宽不过半米,只能容纳一人通行。若是下雨,山路泥泞,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有些人家,子女上学都成问题,往返山下的学校一趟,步行1小时是家常便饭。

坞根一带的群众进城,则要从坞根岭经过。每逢温岭街集市日,从玉环楚门等地前来赶集的村民,往往挑着担子连夜赶路。

小心翼翼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大家最盼望的,便是有一条康庄大道,可以尽情奔跑。

后来,随着竹坞公路的建成和坞根岭隧道的打通,坞根交通闭塞的状况彻底得到改变。

宽阔笔直的红军路、花坞大道、振兴路、文体路、曙光路……如今,坞根处处都通了水泥路,轿车越来越多,坐班车1小时不到就能到达市区。

明天,沿线群众盼望已久的泽国至玉环大麦屿疏港公路就通车了,坞根到市区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从此,坞根再不是“旮旯角落”。疏港公路的通车,也将给坞根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