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工厂,高考机器,现在的学校还有几个没有背离学校教育的初衷,还有几个人在坚持教育家给我们的建议?
再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我把心给了孩子们》这本书,感觉一些观念历久弥新,现代教育人越来越欠缺。
苏霍姆林斯基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在这个学校中当了十年老师,在第六年的时候当了班主任,在第十年的时候当了校长,一直到去世,30多年一直在这个学校。
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见过很多校长有思想的学校。山东乐陵有个乐陵小学,那次去学习,没有见到校长李升勇,但是从副校长孟凡香和学校的面貌上能够看出校长的思想。学校门口的墙壁上雕刻了农业生产的场面,并在显著的位置镶嵌了叶圣陶先生“教育即农业、教育即成长”的名言。
无独有偶,河南洛阳有个西下池小学,走进学校,你第一意识一定会恍惚,难道这是公园吧?这里有和平鸽苑、吉祥兔屋、生态园、气象站和沙疗池。校长李艳丽的办学理念就是“爱和自由”,她认为,学校的一草一木不应该是纯粹用于观赏的园林景观,要让其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联系,做成一门课程。因此在西下池学校开发了几十种课程。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境平和,个性鲜明,性格平稳。怎么还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校长首先是一个老师,是一个班主任,然后才是一个校长。他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仰慕者和忠实的实践者。他自退休前,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的教育思想通过他对他们班级孩子的影响得到验证,从而更好的影响到学校的其他班级。
我国著名的魏书生校长更是一个通过教育自己的学生来影响全校甚至全国的优秀校长代表。他把自己教育学生的方法推广全校甚至全县,他的思想的受惠者替他做好了一切的宣传。这样一呼百应,这样的学校不成功,谁还能成功呢?
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孩子们活动的策划者,是孩子们心里话的倾诉者。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小林先生听小豆豆说话就听了四个小时;当孩子们想知道火车车厢是怎么进入校园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夜宿操场,到半夜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火车车厢进入学校的场面。这样的校长,完全为满足学生的成长而着想,学生家长怎么能不支持,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不出类拔萃呢?
苏霍姆林斯基更是, 他跟孩子们一起到森林或者河边,带他们到田间去劳动,远足旅游,架锅做饭,下河摸鱼,露天夜宿,凝视繁星。
相信,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跟老师有多么接近,校长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还能不组织本校的老师也来开展这样的工作吗?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如果一个没有有最优秀教育者的校长的学校,那是不可想象的。
校长不管教学,这本身就是在冒险。外行领导内行,最终会走向不归路。一个不懂餐饮业的人去开饭店,一个不会理发的人去开个理发馆,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李希贵校长深谙读书的重要性,他在高密的时候就开始提出要大量读书,要开发课程,要分层教学。在北京十一学校,这些想法逐一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要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做人。在台湾有一个忠信职业学校,校长高震东教育学生:“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在他的教育下,学校的门窗玻璃坏了,学生看见就会自己掏钱按上;地上有纸,无论哪个学生路过,都会主动捡起来,这是我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值日生。
校长的理念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全校的灵魂,也是老师学生为之追随的支柱。若干年后,当有一个孩子把所有学校教给自己的知识都忘掉了之后,仍然留存在精神气质上的就是校长创造的校园文化和班主任创造的班级文化给他的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