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春波——双流八景之一

第一春波——双流八景之一

首页模拟经营食物语情系千丝更新时间:2024-06-08

第一春波——双流八景之一

文/垄夫

旧时杨柳河

山光草色翠岚托,

第一桥头春波多,

小艇远横杨柳岸,

散人应自号烟波。

这首诗,是古人描写双流彭家场杨柳河畔,第一桥头美景的。广都八景之首,“第一春波”由此得名。

“第一桥”,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时任双流知县徐樾,看到杨柳河两岸乡人,往来坐船不方便,在乾隆二十八年建了这座十一孔大石桥,上刻十二种动物雕像。蜀中才子彭端淑专门写了篇《第一桥记》记载了这件盛事。并且题写“第一春波”四个大字。第一春波自此名扬川西。

旧时杨柳河直接从金马河开口引水,河面开阔,水运方便,两岸遍种柳树,直到民国都有着有繁荣的水运,彭家场因此成为川西腹地商贾云集的水运码头。彭端淑在他的《第一桥记》中,对当时的杨柳河,第一桥头的盛况有精彩的描写,“舟楫往来不绝,四方商贾蜂拥蚁聚”。产于成都平原腹地的,杨柳河两岸,四乡八邻的大米,菜油,烟叶,麻布,生猪等,由此上船,顺杨柳河而下,过黄水河,陶家渡,下新津乐山,沿江出川。

当年每天往来商船聚集彭家场,最多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船有上百只。最多的是南河船,船身较大,头宽较平,航行速度较慢,稳定好,载货物多。另一种是千千船,船身较小,速度较快,稳定和载量不如南河船。还有一种小船叫扒湾船,快速轻便,但载量很小,只能载人了。那时的杨柳河码头,白天清风徐徐,杨柳飘飘,买卖熙熙攘攘。晚上斗明星移,舟火摇曳,波光粼粼。曦微的晨光中有时还会听到川西船夫的悠扬的号子声:

“二四八月天气长,

情妹下河洗衣裳;

清水洗来米汤浆,

情哥穿起好赶场。”

当时就有“日来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谚语,成为彭家场航运买卖兴旺的生动写照。直到民国末年,商贾仍多取道于此,满载商货的船只络绎不绝。

便利的交通,喧闹的市井,穿梭的人流,引来了四方八贤。

明末清初,川南丹棱望族彭氏的一支,逆水而上,迁到这里。这时的彭家场还叫永丰场。这彭氏一家很是了得,出了三个进士: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大哥彭端淑最是有名,所作《为学》至今仍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声名显赫的彭家成了当地的望族,慢慢的,永丰场就变成了彭家场。不知道是彭家弘扬了水镇,还是水镇成就了彭家!

彭镇观音阁茶馆

美丽的杨柳河,还孕育了另一个蜀中文化巨人——刘沅。刘家祖籍湖北麻城刘家沟,先祖于明末入蜀,后迁居双流。定居彭家场上水的杨柳河畔。刘沅生在双流,长于双流。刘沅青年时代就考中举人,就是老考不中进士。但他后来却成了博学的大家,开创了一个流传百余年影响广大的槐轩学派。刘沅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四川民间社会,后世称之槐轩先生,其学为槐轩之学。

“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

这是刘沅《豫诚堂家训》开篇之语,“天理良心”四个大字还被刻在同时代的华阳二江寺大桥的中心桥拱上。足见其当年在四川影响之大。其S孙刘豫波撰有《书双流第一桥联》,把第一桥头杨柳河,写得充满诗情画意。

桥边人影碧云寒,诗情系垂柳千丝,春水绿波流不去;

江上浪花残照远,画意指轻鸥几点,斜风细雨送将来。

热闹的杨柳河码头,彭家场的茶馆应运而生,茶馆都沿河而开。在彭家场吃茶,有吃早茶,闲茶,加班茶和吃讲茶的分别。

早茶,顾名思义就是要早,冬季天没亮,夏季天刚亮,五六点钟。茶铺里就坐满了喝早茶的人,喝个三五道水,到了早饭时间,才回家吃饭忙着做活路,风雨不改,闲忙不误。

闲茶好理解,没事到茶铺里,来碗盖碗茶,摆会儿龙门阵,冲壳子,睉瞌睡,吆河五,掏耳朵,刮胡子,一碗茶喝半天。

加班茶,不出钱而又口渴的人,可以到茶馆喝别人剩下,还没有收走的茶,老板不收钱的喔。约定俗成,老板总是会有意留几碗茶在那儿,方便行脚匆匆的路人,还有嘻闹的半截子幺爸儿,来喝加班茶。

吃讲茶,茶铺不光是谈买卖、做生意的集市,也是调解纠纷、品评事理的民间法院。“纵有不平事,皆从毛孔散”,吃讲茶,是民间调解邻里纠纷的一种习俗,由有威望的长辈把争执双方约到茶馆,边吃茶边调解矛盾。一个茶馆,承担起了众多的社会功能,勾勒出了一副充满浓郁乡土味的市井生活画卷。

今天的彭家场,还有一家百年老茶馆。斑斑的墙面,陈旧的老画,传统的老虎灶,变红的竹圈椅,青花的盖碗,凹凸的千足泥。演绎着川西茶馆的原汁原味。来这儿的人,都陶醉于老茶馆的历史和沧桑。又有谁会想到茶馆前,杨柳河边逝去的繁华,早已拆掉的第一桥,还有只剩一点点影子的老码头。

桥已不在,春波难觅,有的只有老茶馆,向你讲述杨柳河昔日的繁华。

今日桥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