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缂丝一寸金”,后宫娘娘最爱的宝贝,藏在这个江南小镇!

“一寸缂丝一寸金”,后宫娘娘最爱的宝贝,藏在这个江南小镇!

首页模拟经营兔克斯家园更新时间:2024-09-26

近日,以霸屏模式领衔暑期档的《延禧攻略》终于演完了。

该剧以反套路的剧情、高级灰的色调、高还原度的考究、完美的构图比列吸睛无数,而其中出现的非遗元素,更是令众网友们赞叹不已。

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剧中多次出现的团扇,它们都是仿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

比如富察皇后使用的那把上绣桃树、仙鹤,以明黄做基调的团扇便是仿自清代“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

高贵妃那把红色六瓣海棠形宫扇是“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的仿制品;

皇太后常执的一把绣有桃树、仙鹤的团扇则是参考的故宫博物院“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很多人想要他们的同款,然而在某宝上搜,发现价格实在是太贵了,可比空调都来得贵。

那么,为何如此之贵?原因在于团扇用了缂丝。

《缂丝莲塘乳鸭图》的小细节

在之前的国家宝藏中,一副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曾以其精美细腻的图案和复杂的织造技术,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缂丝”这门古老的中国手工技术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kè)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又称“刻丝”、“克丝”等。

它以“通经断纬”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

缂丝织造时,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不同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缂丝作品一般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缂丝作品大多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作品,后人判断这类作品价值的高低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一件缂丝作品的完成往往倾注著作者大量的心血,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

再次,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许多缂丝作品既有平涂色块的平缂,也有构图造型的构缂、齐缂。

缂丝作品一般立体感很强,加上缂丝作品的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

与一些名绣相比,缂丝有着一种因稀有珍贵、技艺难以掌握而带来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由于缂丝工艺繁复,得之不易,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历史上是用来制做皇帝的龙袍、制作名人字画或宫廷装饰艺术品,以制作精美、高雅简朴、艳中带秀的特点闻名海外,被赞成为为织中圣品

缂丝工艺

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7世纪,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

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

从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缂丝紫天鹿 北宋

在北宋,缂丝的名声最响亮,不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非常高得水平。

历经元、明两代,皆有精品传世。清初缂丝发展缓慢,直至清代乾隆朝,随着天下的富庶繁盛,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又一高峰。

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 清乾隆

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

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 清

在明清时代,缂丝被皇家所垄断,不允许民间使用,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每一件缂丝作品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非遗小镇

千百年来,吴江丝绸久负盛名,而缂丝、宋锦、刺绣等工艺又为吴江的丝绸锦上添花。

吴江的缂丝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南宋时期这里缂丝就已繁荣发展,涌现出一批缂丝名家,传世佳作尤多。

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缂丝生产中心,清代的缂丝中心仍在苏州,规模进一步扩大。

缂丝瑶池吉庆图轴 明

吴江的缂丝工艺之精湛在花纹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上好的缂丝制品图案立体,丝线平滑细腻,在颜色的细节表现上也过渡自然,糅合到浑然天成的地步。

如今的吴江缂丝手艺人们,继续传承着那份匠心,用专注和巧思赋予缂丝一如既往的好品质。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禧攻略》成功完成了国产古装剧的逆袭,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希望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服务平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