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八变”展勃勃新姿!

丽江“八变”展勃勃新姿!

首页模拟经营铁路峡谷游戏更新时间:2024-04-24

9月7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丽江专场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丽江

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辖5个县区

常住人口123.8万人

资料图 王寿林 摄

丽江

区位独特、历史厚重、资源丰富

文化多样、风光绮丽、开放包容

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

文化、自然、记忆3项世界遗产的城市

是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资料图 玉龙雪山

党的二十大以来

丽江全力稳经济、增动能

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

推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取得新进展

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

丽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接下来和小布一起

从8个方面

了解丽江的发展变化

↓↓↓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实现了争先进位的发展目标

丽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一天也不能耽误”的紧迫感抓经济工作,认真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高位统筹、攻坚克难,稳中求进、干中求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平稳增长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排名全省第4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排名全省第5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0.7个百分点。

发展势头良好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排名全省前5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2021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资料图 丽江古城 许坚 摄

产业培育卓有成效

形成了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丽江围绕资源优势大抓产业发展,按照高原特色农产品创品牌、绿色工业扩增量、文化旅游提质效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县一业”特色凸显

加快金沙江绿色经济带建设,持续发展壮大古城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优质种薯“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推进“丽系”农产品品牌打造,全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加快丽江鲜花港、金沙江百里芒果长廊、东方希望生猪养殖、稼沃蓝莓二期等农产业聚集项目建设。实施林下可燃物综合利用,推动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

上半年,粮食种植面积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蔬菜及食用菌、水果、中药材、鲜切花等特色经济作物产量产销两旺,一产增加值增长4.7%、排名全省第2位。

绿色工业发展壮大

积极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单晶硅棒年产能达35GW,总装机65.9万千瓦的9座光伏电站并网投产,梨园—阿海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丽江成为全省“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 绿氢”产业发展,建成全省第一座加氢站,全省第一个绿氢零碳智慧工厂试生产,氢能自行车、氢燃料电池客车、氢能智慧小镇、天然气掺氢等氢能应用示范取得新进展,打造了“绿氢丽江”城市新名片。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产业聚集。1至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排名全省第2位,华坪产业园区、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个省级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7.9亿元、增长30.7%,单晶硅行业增加值增长72.3%。

文化旅游强劲复苏

出台《丽江市旅游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高标准编制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规划,持续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秩序整治,全面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A级景区增加到37个,市旅游集散中心即将建成投运,泸沽湖摩梭小镇、地中海国际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不断拓展。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生态旅居、森林康养、户外健身运动、会议会展等产品供给,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举办“世界旅游联盟·丽江会员日”、“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等一系列文旅活动。丽江市被国务院列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10个地市之一,古城景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旅游业强劲复苏带动消费加速回暖,1至7月,接待游客44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0亿元,分别增长45.8%、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排名全省第4位。

资料图 傍晚时分,游客在丽江古城旅游观光 和珍浩 摄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条件

丽江坚持“基础先行”,打通“发展动脉”,持续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今年1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排名全省第5位。集中开工重点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134.5亿元,产业投资增长29%,占投资比重达38.2%。工业投资增长38.3%,能源投资增长25.2%,交通投资增长21%,文旅投资增长72.6%。

重点项目有力推进

宁永高速、大具金沙江大桥建成通车,古宁高速、玉维高速、稻丽高速拉伯至大东段、都香高速宁蒗至香格里拉段建设加快推进,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52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2公里。丽香铁路主体工程完工,大丽攀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丽江观光火车一期工程建成。

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有力推进,复航丽江—曼谷航线、新开丽江—河内航线,单日航班保障架次、旅客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成为西南第五大、云南第二大航空港,通航城市达95个,综合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区域枢纽”的新跨越。滇中引水丽江段、龙蟠提水等水利项目有力推进,城乡电网结构明显改善,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湖村(8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展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面貌

丽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和东西部协作考核取得“双好”等次。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排名全省第2位,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9.7%。

示范创建稳步推进

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实施,推进试点乡镇、村社农文旅融合发展,玉湖村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乡村振兴示范区“2 6”试点建设初见成效。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73%、高于全省6.64个百分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80.7%、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镇区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91.23%、高于全省3.33个百分点,自然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86.56%、高于全省平均14.02个百分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品质加快提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加强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管控,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经验成效不断巩固拓展。统筹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健康县城创建,推动绿美城市、花园城市建设,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宜居家园。

资料图 周志鸿 摄

绿美建设不断加强

筑牢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

丽江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抓好各级各类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保持100%,泸沽湖、程海、金沙江丽江段水质稳中向好,拉市海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成立高原湖泊研究中心,积极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创建。完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态福祉不断提升,丽江市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推进绿美丽江建设

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14%。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八大绿美工程,上半年完成绿化面积187.7万平方米、植树46.6万株,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乡村84个,创建省级绿美乡镇5个、绿美村庄10个。

泸沽湖被评为省级绿美河湖标杆典型,古城区被评为省级绿美城市,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丽江的普遍形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提升了推动发展的活力效能

丽江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更加注重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以改革破难题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华坪增量配电网投入运营,在全省率先推开“县管校聘”改革,财税金融、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清除隐性壁垒专项整治,实施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95%,全程网办及“零跑动”事项比例达97.3%。

以开放促发展

自觉服务和融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大局,坚持大抓招商引资、大抓市场主体,上半年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85亿元,增长41%、排名全省第4位。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经营主体增长14.19%,规上工业企业增长17.86%。

以创新添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丽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滇西北野生植物基因库、华为丽江数字化建设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新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建设省级星创天地4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石墨新材料研发、油橄榄新种质选育栽培加工等项目获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规模达98.3亿元,增长36.6%。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答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丽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多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59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68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19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4.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02%。丽江职教园区建成投用,丽江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丽江师专升本通过省级评议审核,张桂梅师德教育馆建成开馆,华坪女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建成投用,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旅游产业,推动医体旅融合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市妇幼保健院获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县区妇幼、中医等专科服务短板持续补齐。

平安建设深入推进

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亡人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信访总量持续下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圆满完成国家“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各项任务。强化措施防风险化债务,财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风险受控。

作风效能不断提升

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丽江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聚焦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力。

持续改进作风

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力践行“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制定实施《丽江市“争一流、促跨越”行动方案》,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季初分析研究经济工作、季中经济工作专题会调度推进、季末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现场观摩会比学赶超,推动各项工作持续争先进位。

倡导担当实干

制定实施《丽江市“发展有我·实干当先”3532举措》,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倡导树立“十种鲜明导向”,把群众想*事,变成我们要*事;把我们在*事,成为群众期盼、支持、参与的事;使我们干成的事,都成为惠及群众的事,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近年来丽江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打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方面的情况如何?

近年来,丽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2023年1-7月共接待游客4445万人次,与2022年同比增长45.82%,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38%;旅游总收入660亿元,与2022年同比增长75%,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08%。

抓政策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领,高位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科学编制了《丽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了《丽江市贯彻落实<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见>实施方案》及十大激励措施,提出打造旅游业态创新工程,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制定了《丽江市推进旅游营地建设实施方案》,努力培育一批精品旅游营地。

抓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了音乐集市、民谣现场、剧本游戏等体验参与类文旅演艺产品,推出了雪山艺术小镇、沄汐精品剧本主题客栈、红谷坡地艺术区等文化新地标;涌现出物与岚、墅家玉庐等文化体验式住宿酒店;打造了丽江古城28个文化院落,并对外免费开放;培育出“软籽石榴文化节”“荷花节”“中国芒香•绿色华坪”等民族民俗节庆文化旅游产品。

抓业态创新。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发挥避寒避暑双宜地的优势,打造了一批康养度假产品;发挥最适宜高原运动的海拔优势,探索“旅游 体育”融合发展新路子,举办格兰芬多自行车节等节庆赛事活动;依托独一无二的乡村风貌,推出了以白沙玉湖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了永胜三川田园综合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育了一批以星托邦为代表的精品旅游营地。

抓科技赋能。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全面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建成了智慧旅游项目大数据集成中心、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行了“大一卡通”监管结算服务模式,将结算范围扩大到民居客栈、旅游车公司等,实现全过程信息化、可溯源管理;推出了狮子山夜游灯光秀项目,建成了玉龙雪山智慧化景区指挥中心,完成了玉龙雪山冰川博物馆智慧化改造,加快推进丽江古城遗产数字化监测项目、白沙壁画数字化展示项目建设;“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党的二十大以来丽江市绿色工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2023年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2位。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丽江绿色工业发展。

以“园区”为抓手,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园区提质增效为抓手,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隆基单晶硅、泽维制药、三峡新能源等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不断加快市级产业聚集区申报,玉龙县、永胜县市级产业集聚区第一批通过省级审核,园区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园区经济取得新的进展。2022年,丽江市华坪、金山两个省级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2.3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华坪产业园区完成173.11亿元,全省排名第25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6%,园区经济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23年度园区经济发展指标考评中期分析评估丽江市排全省第5位。

以“项目”为抓手,抓住工业发展“牛鼻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三法三化”工作法,建立了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现场推进、市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工业项目跟踪服务等制度,聚焦省级、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项目建设,隆基三期年产10GW单晶硅棒项目2023年6月投产;五星石墨二期、集瑞年产9万吨木塑复合材料、泽维甾体激素改扩建二期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86.76亿元,增长63.4%,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2023年1-7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66.97亿元,同比增长38.3%,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

以“产业”为抓手,打好资源经济“优势牌”。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定位,依托丽江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以绿色制造业为主的绿色工业发展。一是水电硅材产业高速发展。聚焦硅光伏产业链,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和项目推进,引进了隆基3期单晶硅棒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水电硅材项目,2022年实现产值148.44亿元,增长52.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单晶硅产业产值超过水电行业,成为丽江工业第一大产业;今年隆基三期满产后,单晶硅产能将达到35GW,水电硅材产值将有望突破200亿元。二是氢能源电子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光伏新能源 氢能 氢能源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引进了上海重塑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江苏投特膜电极催化剂产业化基地项目、永安行氢能自行车项目。丽江已建成全省第一座加氢站;金山工业园区零碳智慧绿氢工厂已实现试生产。丽江氢能产业正稳步发展,呈欣欣向荣发展趋势。三是生物医药加工业取得新突破。2020年引进上海创诺医药集团,着力打造以生物发酵为基础,以植物甾醇等基础产品为原料,制备高端原料药产品的高端生物医药企业。云南泽维制药2022年8月投产,当年实现产值1.53亿元;2023年预计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

丽江市在稳增长、抓项目、育产业等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全力稳增长提信心。制定出台经济稳进提质23条措施,预算安排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等共计2.7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按季度制定稳增长方案,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始终坚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推动资源优势“产业化”,产业发展“项目化”。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季度现场观摩推进机制,在全市营造了互相借鉴、比学赶超、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1-7月产业投资增长29%,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达38.2%,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建立厅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机制,组建工作专班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35个列入省级重大项目入库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85.7%、42.8%;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入库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46%、39.7%;上半年集中开工的25个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达66.5%。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协调调度机制,系统闭环责任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跟踪督办、结果应用等要素保障工作。争取到位2023年预算内资金3.55亿元,争取专项债额度55.2亿元、增长72.5%;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率达74.6%,位列全省第3。坚持项目投资“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全力抓产业调结构围绕全省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的战略部署,立足丽江生态资源、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丽江市产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工业和现代建筑业”两个千亿级产业、“金沙江绿色农业、数字经济、大健康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四个百亿级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的工作思路,成立六大产业工作推进组,*、市长分别担任文化旅游和绿色工业产业推进组组长,高位推进产业强市建设。1-7月,全市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96.1亿元、增长49.6%;文化旅游投资增长72.6%;单晶硅行业增加值增长72.3%,新能源并网投产32.5万千瓦;2个省级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0.8%,均实现了较高增速。

全力优环境育主体。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专项整治,实施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新增减税降费4.27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2.88亿元,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5577.1万元。设立4000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9500万元信贷引导资金。在全省首创成立金融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搭建全省首个线上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引入34家金融机构,对接成功授信42亿元,金融助企纾困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截至7月末,全市经营主体数同比增长11.4%。

丽江市在推进“绿色金沙江党建长廊”上有哪些做法?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建强队伍做先锋。强化理论武装,聚焦文化旅游强市、绿色能源强市、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分领域、分层次、全覆盖组织干部队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45期1.2万人次,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树牢先进典型,把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列入市委党建工作重点项目和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打造张桂梅师德教育馆,研究制定“发展有我·实干当先”3532举措,组织开展“五比五看”活动,提振干事创业信心,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今年以来共有4000余名党员干部到华坪女高开展党性教育,把张桂梅精神转化为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强大动力,形成了“争一流、促跨越”的良好氛围。

聚焦“五个标准化”,强基固本筑堡垒。坚持增强组织力,深入推进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完成全市4807个党支部分类定级,推动211对示范党支部与后进党支部结对共建;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每年评选命名50个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坚持增强服务力,紧紧围绕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用“五个联动”实现党建一体谋划、文化一体传承、遗产一体保护、旅游一体管理、服务一体提升、成效一体共享,深入推进28个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办”项目,持续巩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品牌。坚持增强引领力,深化新时代党建带群建工作,评选10家市级示范单位,打造100个“丽江先锋”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华坪女高党支部”等一批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先进典型。

聚焦“党建 ”,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党建 ”文章,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做实“党建 产业”,积极推行“党支部 ”经营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全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共317家,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全部超过10万,推出一批芒果党支部、苹果党支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做强“党建 旅游”,深化拓展文旅新业态,推动景区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红色文化元素有机植入,打造12个“红色驿站”,探索推进党建 民宿等新模式,白沙镇玉湖村农旅融合奏响田园牧歌得到全国推广,走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子。做细“党建 治理”,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启动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完善“多网合一”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创新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选派106名政法干部充实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499件,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焕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活力。

丽江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成效如何?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丽江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态。丽江地处横断山区,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涵盖雪山、峡谷、湖泊、河流等多种地质形态,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生态本底好,持续保优提升的责任重、难度大,稍有松懈就会不进反退。丽江市切实加大污染治理的决心和力度,系统化治理成效显著。

天更蓝,“优气”更优:2021年以来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其中:2022年达优率为83.8%,较2020年的78%上升5.8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位列全国、全省前列。

水更清,“好水”更好: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为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今年7月,被树立为2022年年度省级绿美河湖标杆典型。2022年拉市海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保持Ⅱ类,实现一江清水出丽江。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森林丽江”建设,2021年以来共完成营造林102.5616万亩,义务植树489.62万株,实施草原生态修复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14%。巩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丽江市共记录有植物7084种、兽类112种、鸟类446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增强“示范引领”,华坪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由“黑”到“绿”再到“金”的华丽转身。2023年2月丽江市被命名为2022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丽江市地更绿、生态更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规模不断壮大,6个梯级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463万千瓦,建成了一批风电、光伏电站,绿色装机初具规模,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开发领跑全省。清洁载能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成功引进西安隆基单晶硅棒、江苏华尔坩埚、河南宝丰高纯石墨等项目;氢能产业实现 “从零到一”的突破,建成全省首座加氢站,引进全省首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全省首个绿氢零碳智慧工厂即将建成;建设氢能小镇和金山零碳智慧工厂示范项目,实施氢燃料电池系统等装备制造,丽江已逐步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实现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绿色发展“高品质”的价值转换。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丽江市是如何开展防返贫、守底线工作的?

坚持“5个全覆盖”落实常态化监测帮扶。做到走访排查全覆盖,精准纳入监测对象260户985人;做到信息筛查全覆盖,精准预警信息6.27万条;做到结对帮扶全覆盖,2.35万名干部与4.89万户脱贫户和三类监测对象结对帮扶;做到业务培训全覆盖,对乡村干部、信息员和新选派868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做到督查考核全覆盖,市级对所有县(区)、乡镇、行业部门、定点帮扶单位进行全覆盖督查考核,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实施“4个专项行动”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实施稳岗就业专项行动,推进就业“六个增收一批”措施,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2万人,省外转移就业1.85万人,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万人,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05.67%、116.35%、146.03%。实施产业帮扶专项行动,推进产业“八个增收一批”措施,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分别达到66.95%、56.08%、63.31%。实施资金项目资产“三提升”专项行动,推动382件价值4.69亿元的经营性资产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实施社会保障提标增效专项行动,开展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2023年第一、二季度人均纯收入为9182.08元、同比增长19.7%、年度目标完成率52.5%。

借助“3支力量”巩固成果促振兴。中央、省、市、县555家定点帮扶单位实施313个帮扶项目,财政部帮扶永胜县建设国家级三川田园综合体、保利集团帮扶宁蒗县推进现代教育经验做法得到广泛推广;上海市杨浦区与3个脱贫县共建4个产业园区,推动汇集农特产品体验销售、劳务服务、招商引资、旅游推介等功能的“丽江馆”在上海开馆运营。中国福利基金会等3个东部社会组织,2家国家级、3家省级工商联常委(执委、商会)单位结对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市103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兴村”项目160个,帮扶力量不断壮大。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郭婉亭 李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