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欢渔船的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用国内搜索引擎搜索‘世界最大渔船’,搜索的结果非常一致:荷兰的贝尔塔斯曼拖网渔船,造价4个亿,一网下去能够捕捞的鱼,有说25-30吨的,有说300吨的...
我们不再讨论哪一艘才是世界最大渔船了,因为这个问题我写过多次,已经非常清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主页翻一下。
贝尔塔斯曼渔船
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的拖网渔船,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究竟怎么进行拖网捕捞作业的呢?一网最多能捕捞多少鱼呢?
我们以欧洲中层拖网渔船(midwater trawler)为例说明,先一起来看拖网作业流程:
法罗群岛籍90米拖网渔船Gitte Henning
拖网渔船下网渔船在声呐、探鱼仪找到鱼群后,船长一声令下,在后甲板待命的水手,使用绞盘提起网囊尾部(cod end),拖入水中,拉开挂钩,网囊随水流进入海中,水手操作卷网机(net drum)开始放网。
船尾准备好的网囊
这个过程和我们沿海大部分拖网渔船差不多,只是小型渔船的网囊相对也较轻,可能用手就可以扔下去。
放到浮纲位置,水手在上浮线装上网位仪以及浮球,并锁好。
安装网位仪
网位仪(trawl sonar)是现代化渔船必备的电子助渔装备之一,主要用来测定拖网网口的高度(height)、宽度(spread),探测拖网浮纲(head rope)上方、下方的鱼群信息,和在曳行中浮纲的稳定状态,还能在测程范围内测定拖网所在的水深(depth)和温度信息(temperature)等。
船员根据网位仪显示的信息,操纵渔网使得网具瞄准鱼群捕捞,可以大大提高捕捞的经济效益,减少许多人力、物力的盲目消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网位仪就是拖网的“眼睛”。
Simrad网位仪及产量传感器
说简单一些,这设备就是一个小型声呐(trawl sonar),固定在上浮线上不断扫描,可以探测并在驾驶室显示,渔网口的形状、高度、宽度、渔网口处进鱼的效果、渔网的深度、渔网所在水深的水的温度,并可以估算渔网内渔获的大体产量。
网位仪分为无线的和有线的。无线网位仪通过在船底安装水听器接收信号,有线的直接通过电缆传送信号,一般来说有线网位仪价格远远高于无线网位仪,因为有线网位仪需要配套绞车,及电缆等,而这些设备本身价值就已经远远高于仪器。
某网位仪驾驶室显示画面
继续放网,挂上压铁(weights),挂上网板(trawl doors),有些配置先进的渔船,网板上也会安装有传感器,其作用是监测两块网板之间的距离、网板偏转的角度等。
驾驶室操作网机(trawl winch)手动放出五六十米左右的钢丝,此时可以设定需要放出的钢丝长度,即可自动放出至设定的数值,之后进入自动拖网。
自动拖网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在拖网过程中,维持网口形状不变,特别是在拖网转向的过程中。
其主要原理是,保持两根钢丝所受到的拉力相同。
以拖网转向简单说明:若渔船向左转向,右舷钢丝受到的拉力必然大于左舷的钢丝,转向时右舷钢丝绞车就会不断缓速放出钢丝,而左舷绞车会绞入钢丝,直到两边钢丝拉力保持相同,维持平衡,而网形不变,网形不变则在转向过程中不会影响鱼进入渔网中的效果。
自动拖网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操作:下网时,放钢丝可以设定好需要的长度,自动放出,系统放出到设定的长度,即开始自动拖网,而上网时,又可以自动绞入钢丝,绞入到剩余50米左右(可以设定数值)又自动进入手动操作模式。
其缺点是,若放出的钢丝很长,转向较慢。
某品牌自动拖网系统显示端
进入自动拖网之后,就是正常的拖网过程啦。
声呐,垂直探鱼仪,网位仪一起上场,哪里有鱼,便往哪里拖网。
某欧洲拖网渔船驾驶室仪器
网位仪的左右就显现出来了,实时看到网口进鱼的效果,鱼从渔网上面还是下面跑了一眼便知,可以不断的调整渔网深度,达到最佳进鱼效果。
不只是监控进鱼效果,网位仪还可以利用其产量传感器(catch sensors)估算渔网中的渔获量。
渔获传感器的大体原理是通过四条橡皮筋将其固定在渔网网囊的特定位置,感知渔网形成的拉力,估算其固定的位置网囊状态(装满膨胀)。
渔获传感器一般有4个,可以自由选择固定的位置,比如若离网囊尾端10米处装满代表有50吨渔获,那么固定一个传感器,待驾驶室的网位仪显示传感器维持报警状态稳定,则代表渔网中已有50吨鱼。
以渔船作业的海域,每网次的日常产量,自由选择设定。
Simrad FS70网位仪,4个产量传感器报警状态稳定
拖网渔船上网上网的过程前半部分就是下网的逆向操作,这里就不做赘述。
网囊示意图
不同的是,在网囊的前部、中部、尾部都事先固定了三根绳索,在渔网绞到网囊前部的时候,船舶慢速转向,连接网囊前部的通天稳车(topline winch)收至舷边,挂上网囊的中部和尾端缆绳,尾缆稳车随着船舶转向,慢慢绞入,直至收上甲板。
水手解开网囊尾端,套上吸鱼泵后,再固定好。
吸鱼泵吸入口有防护网,可以防止大型鱼类进入后堵塞吸鱼管,网囊尾端也固定在此防护网上面。
吸鱼泵
套上网囊的吸鱼泵,使用前甲板克令吊(deck crane)吊起,随着尾缆释放,缓缓放入水中。克令吊放下吸鱼泵的速度,一定要比尾缆稳车释放网囊的速度要快,否则可能被网囊中的鱼的沉重拉力损坏克令吊。
连接吸鱼泵的液压管和吸鱼管,随着克令吊释放吸鱼泵,一起放入水中。
需要注意的是克令吊连接吸鱼泵的绳索,以及连接网囊尾部的尾缆,需要放到足够送,甚至漂浮在水中,否则网囊可能被尾缆束紧打不开,也就吸不出鱼。
拖网渔船正在进行吸鱼
鱼和海水经过吸鱼泵吸到船上,进入鱼水分离槽,鱼被过滤后进入鱼舱,海水直接排入海中。
鱼舱中事先准备大约三分之一舱的低温海水,以便鱼进入鱼舱后,使鱼体迅速降温,及加快后续的制冷循环,以保持渔获新鲜度。
鱼和海水经过过滤槽后,鱼流入鱼舱
整个吸鱼的过程,都是可控的。
可以随时控制吸鱼速度,通过调节吸鱼泵液压系统压力即可实现。
可以随时停止吸鱼,但是需要注意若鱼太多,最好把尾缆收紧后再停,防止堵塞吸鱼管。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装备吸鱼泵的拖网渔船,一次最多能捕捞多少鱼呢?我们先来看,限制传统大型拖网渔船单网产量的主要因素:
1、卷网机,甲板机械的拉力
传统大型拖网渔船以拖拉的方式,把网囊拖上船后,再解开网囊把渔获放入鱼槽后进入加工间,进行冷冻加工。一般卷网机能直接把10-20吨渔获通过艉滑道拖上甲板,而渔获再多时,可以挂上索具,借助额外的绞盘,把渔获拖拉到甲板上,一般拖拉能力都在500吨以内。
2、渔网大小
准确的说是网囊的大小决定了网产的上限。鱼进入渔网后,最终要汇入网囊,若渔获产量超出网囊的装载能力,多出的鱼也就跑了。就像一个盆子的装满后,再装就会溢出,是一个道理。
3、渔场的资源状况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渔船的产量,没有鱼的渔场,讨论产量也没意义。
4、渔船的冷冻加工能力
渔获在上船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冷冻加工,以保证渔获的新鲜度,若不及时将渔获冷冻加工后冷藏,渔获很快会腐烂变质,影响销售,还浪费资源。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限制了渔船的单网产量,举个例子:若一条渔船每天最多能冷冻加工100吨,渔获在船上只能保存2天新鲜,那么这条船每天最多只能捕捞200吨,超过200吨,则加工不完,腐烂变质,只能扔掉。也就是说,单网产量不能超过200吨。
荷兰142米大型艉滑道拖网冷冻加工渔船
而配备了吸鱼泵的现代化拖网渔船,就摆脱了以上诸多限制因素,我们具体分析其优劣势:
渔网无需拖拉到甲板上,因此不受卷网机、甲板机械拉力限制。
而渔网的大小,可以根据渔船的其他参数配置,只要满载能装下单网渔获量,不受其大小限制。
欧洲资源丰富,只要有配额,不用担心捕捞不到鱼。
多数中层拖网渔船没有加工间,无需冷冻加工渔获。其作业模式是已近海为主,渔船将捕捞的渔获以循环冷海水保鲜2-3天,满载后即返回码头,将渔获输送到加工厂,因此不受加工能力的限制,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可以说,配备了吸鱼泵的欧洲现代化拖网渔船,其单网产量主要受渔船参数限制,和卷网机、甲板机械、加工能力没有太大关系。
一网捕捞上千吨鱼,变得稀松平常。本人曾在北欧的此类渔船从事捕捞作业,见过最高单网产量1200吨渔获。
其单网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大型艉滑道拖网冷冻加工渔船。
欧洲86米现代化拖网渔船
1、此类渔船采用循环冷海水保鲜,渔获保存的时间比较短,保鲜只能维持2-3天左右。没有加工间,不能在船上直接加工捕捞的渔获,大大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和出海时间,降低了机动性。往往只能在五六百海里范围以内生产捕捞,超过这个范围,捕捞的渔获不能及时回港卸载,导致腐烂变质,只能做鱼粉,大大降低了经济价值。
2、捕捞作业受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大。由于上网需要把网囊拖到船舷侧,为了避免网囊下坠到船底,吸鱼时往往需要横风顶浪,让吸鱼的一侧顶风,使船和网囊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若风浪较大,船舶重心向一侧偏移,上浪的情况会比较严重,给船舶安全带来很大影响。
吸鱼时上浪,影响船舶安全
以上对比可见,配备了吸鱼泵的欧洲现代化拖网渔船比传统的艉滑道拖网冷冻加工渔船,单网捕捞能力大大提高,一次捕捞千吨鱼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此类渔船对于资源丰富程度要求较高,只有资源非常丰富的渔场能够支撑其恐怖的捕捞能力。
结语随着渔业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捕捞,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量和捕捞能力随之也不断提高,像上面一网捕捞千吨渔获的情况,变得常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海洋资源在日益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平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