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小区垃圾分类用上智能垃圾桶
推广垃圾分类方式多样化,部分小区仍存在垃圾混投现象;不足两成人认可垃圾分四类
6月5日,国美第一城,物业工作人员在收拾居民分类投放的有害垃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颜色各异的垃圾桶几乎在每个小区都有,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众多街道和小区推广垃圾分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有小区存在垃圾混投混运的情况。同时记者也探访到垃圾处理的末端,发现运输垃圾的车辆是分类运输,直接送到对应的地点进行处理。专家建议,推行垃圾分类可“奖惩结合”,针对垃圾不分类投放的行为制定处罚措施。
●朝阳区国美第一城
危险废弃物单独回收
2016年,朝阳区国美第一城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单位——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回收。
昨日记者来到国美第一城2号院,在小广场旁看到三个白色塑料桶,上面分别写着“电池收纳箱”、“节能灯收纳箱”、“过期药品收纳箱”,桶上方还有一个方型储存格写着“灯管回收槽”。物业工作人员小程介绍,这样的回收桶小区内共有6组,都放置于较显眼的位置。从居民处收集来的危险废弃物,物业公司会定期清理,“药品送到食药监部门,电池和灯泡都分别有专门的处理公司收走”。
在2号院西侧,有一片空地,长约200米,宽约4米,是2017年建成的生态堆肥场。小程告诉记者,堆肥场设立之前,树叶都和其他垃圾一起被运走了,建成后小区的落叶全部收集到这里分解。“树叶可直接填埋,树枝需要机器粉碎。每年大约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分解,每次工作持续十几天,产出的有机肥我们做绿化时就可以用。”
记者了解到,除了上述两类垃圾外,国美第一城的其他生活垃圾并没明确细分收集,厨余垃圾、泡沫纸箱等都堆在一起。小程介绍,物业雇第三方公司清运,“每天早晨来一辆车,挨个把垃圾桶清空,垃圾倒在清运车里也是混在一起的。说实话就算是居民们能分类,分类运输成本也太高了,不如将这个资金投入到垃圾处理厂进行细化处理。”
●石景山区远洋沁山水
垃圾分类赚积分换礼品
在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远洋沁山水小区南区,有一个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站,站内有3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黑色的“其他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物”桶和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各一个。垃圾桶旁搭建了一个简易小屋,窗户上贴了一张厨余垃圾积分兑换物品表,小屋还摆着一个台秤。居民孟女士来到这里,将分好类的厨余垃圾放在台秤上,由垃圾分类指导员称重。“两公斤厨余垃圾,记3分。”指导员把孟女士的积分卡在机器上一刷,积分就自动录入了孟女士的账户。
指导员介绍,居民投放1公斤以上分类好的厨余垃圾记3分,1公斤以下的记2分,每天上限3分,每月满分80分。每个月社区会根据居民累积的分值数,赠送不同的物品,包括牙刷、卫生纸、洗衣液、香皂等日用品。指导员说,现在小区里平均每天有60-70人带着分好类的垃圾过来投放。
孟女士回忆,几个月前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积分的入户宣传,从那时起她开始把垃圾分好类再投放,现在已经成了习惯,周围很多邻居也会自觉把垃圾分类。“虽然分类比较麻烦,但我觉得有必要,对环境有好处。”
石景山区城管委固废办主任佟传平介绍,在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积分兑换等一系列推广措施前,石景山区居民认可垃圾分类的人数比例大约只有50%,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约为10%,现在两个比例分别提高到了90%和30%左右。
●东城区新怡家园
智能垃圾桶自动称重
6月4日,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居民马大爷带着厨余垃圾来到智能垃圾桶前,他打开手机中的“分一分”APP,扫描垃圾桶二维码后,垃圾桶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了垃圾桶类型、是否已装满、桶内温度等信息。马大爷按下厨余垃圾桶开关,将塑料袋中的垃圾倒入,随后把塑料袋单独扔到“其他垃圾”桶中。在他操作的同时,智能垃圾桶已经完成了垃圾称重,并为马大爷积分。
作为智能垃圾桶的第一个试点,新怡家园的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自主对分好类别的垃圾进行倾倒、称重和积分。“智能垃圾桶很方便,一天24小时随时可以来倒垃圾积分,以前只能等指导员在班的时候才能积分,现在我自己就可以独立操作。”马大爷说,他已经通过垃圾分类积攒下1000多分,兑换过垃圾袋和抽纸。
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介绍,智能垃圾桶是崇外街道“互联网 垃圾分类”措施之一。去年6月,崇外街道还建立了崇外街道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系统,对街道小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等全程监管。
记者注意到,在新怡家园的垃圾桶上都装有一个小黑块,“这是垃圾桶的身份识别芯片”,李涛说,餐厨垃圾运输车可以通过扫描芯片,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中,实现对各类垃圾产生主体每天厨余(餐厨)垃圾产生量的实时监控。此外,厨余运输车辆上也加装了GPS定位系统,垃圾运输车辆运输轨迹也能够进行实时监控。
6月4日,东城区新怡家园引入二代智能垃圾桶站,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对分好类别的垃圾倾倒、称重和积分。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东城区东花市
垃圾混投现象仍存在
2018年年初开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招标第三方服务公司,承担街道各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昨日,在富贵园东花市南里1区,记者看到多栋单元楼前的水泥路上,设立着垃圾桶站。桶站共3个垃圾桶,其中,2个垃圾桶为黑桶,用于投放不可回收的“其它垃圾”。另一个垃圾桶为绿桶,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垃圾分类服务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黑桶内垃圾由各小区所属物业公司管理、清运。绿桶内垃圾则由该公司管理、清运。
记者现场看到,一名女子提着一袋垃圾扔进黑桶中。这袋垃圾中既有白色纸巾,还有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以及黄瓜片等厨余垃圾。
小区物业公司一位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称,居民混扔垃圾的现象依然常见。“清理黑桶里的垃圾时,如果我发现了整袋的厨余垃圾,会放到旁边的绿桶里。”他说,但如果厨余垃圾细碎而且量小,他通常会自行清理。
东花市北里中区内,负责垃圾分类的高师傅说,由于绿桶内有居民投放非厨余垃圾,他们每天会拿着铁钩、木夹等工具,对厨余垃圾进行分拣。此后,再将分拣过后的厨余垃圾,运往转运收集点,再进行下一步处理。
对于可回收垃圾的收集、运输,垃圾分类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居民可通过他们运营的APP、微信公众号,一键呼叫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废品。
●丰台区芳星园
垃圾丢弃、运输一锅烩
昨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在芳星园三区内看到,一排垃圾桶,灰色的桶上写着“其他垃圾”、绿色的桶上写着“厨余垃圾”,另外一个红色的桶上写着“有害垃圾”。垃圾桶上明确写着垃圾的种类,但每个桶内的垃圾都十分杂乱。果皮剩菜、塑料垃圾、破旧衣物、废纸杂物都混装在各个桶内。
采访中,一名居民拿着一白色塑料袋混合垃圾,直接扔进了厨余垃圾桶内。该居民告诉记者,此前家中曾将垃圾分开扔,但看到其他居民都随意丢弃垃圾,并不分类,自己也开始“随波逐流”。
下午4点多,一辆写着“北京环卫方庄物业”的垃圾车来清理垃圾。工作人员将垃圾桶内的垃圾逐个倒入车内,未进行分类。对于垃圾运输是否分类的疑问,他只回答“都是一起运”便不再说话。记者跟随垃圾车至小区内的垃圾楼,看到垃圾楼内有两个垃圾压缩机,工人将车内的垃圾一股脑儿倒进垃圾压缩机内。破乱的垃圾袋撒出各种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
垃圾楼的工作人员称,目前垃圾楼主要是处理小区住户的生活垃圾,通过垃圾压缩机,压缩后的混合垃圾会在傍晚由环卫车统一拉送至垃圾处理厂。该员工坦言,虽然有明确规定,拒收“厨余垃圾”,但居民的厨余垃圾都混在生活垃圾中一起丢弃。他说,垃圾楼无法再做分类处理。“垃圾分类都是居民和社区做,我们不做分类”,该员工说,垃圾楼这一环节不具备空间和人力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条件。
背景
垃圾分四类认可人数不足两成
2019年4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在北京市16区内连续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公众进行生活垃圾管理情况调查分析。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方法为“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这是符合国家要求,也是目前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一定认知,对生活垃圾的分类行为习惯实际尚未形成,他们普遍支持更简单的垃圾分类标准。有四分之三的受访居民可以接受和认同“垃圾分为三类或更少类”。其中,有45.1%的受访者认为生活垃圾可分为三类,29.7%的受访者认为可分为两类,另有17.5%的受访者认为可分为四类。
记者随机街采了几位路人,只有一位市民表示能够自觉坚持做到家庭垃圾分类投放。市民马先生说,他在家设置了两个垃圾桶进行垃圾分类,“这还没有达到三个垃圾桶一个回收袋的‘三桶一袋’标准,我觉得大部分人肯定觉得麻烦。”
垃圾分类进校园学生带动家长参与
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2018年5月,北京市城管委联合市教委,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公开征集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共收到学生各类绘画作品648幅。最终,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学生创作的八爪章鱼宝宝卡通形象当选,并于去年10月22日上午正式发布。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计划将垃圾分类知识和要求纳入学前及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市城管委还将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社区共建活动,把学生和家庭成员垃圾分类情况向学校和社区双反馈。
记者探访了解到,各区已将“垃圾分类进校园”作为推广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东城区计划对37所中小学校进行宣讲,并编写垃圾分类行动指导手册,下发辖区内所有中小学。石景山区城管委与区教委选取了20所中小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校园”创建工作。包括在教学区设置分类容器,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开设垃圾分类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校进行源头分类,掌握家庭垃圾分类方法,带动家长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未来石景山区还将继续扩大垃圾分类示范校园的覆盖范围。
李震是垃圾分类专业机构的负责人,从2011年起服务于朝阳区劲松街道。今年1-4月,他已经做完了3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活动。李震介绍,校园垃圾成分比较单一,多为用完的纸笔、饮料瓶子等干垃圾,湿垃圾则主要产生在食堂。因此,校内垃圾桶的分布也要基于这个特点,在校内会依据不同功能区域设置不同的垃圾桶。李震所在的机构还与学校合作,针对学生开设垃圾分类相关课程,少则一学期一堂课,多则一个月一堂课。(张静雅 张静姝 黄哲程 姜慧梓 潘文博 刘洋 张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