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伴去哪了?别留下童年“无社交”缺憾
半月谈记者 赵叶苹 任丽颖
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是呼朋唤友,是日光下的奔跑嬉闹。而如今,对于不少儿童尤其是进入小学后的孩子来说,闲暇社交已成为“奢侈品”。
“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那里才挤满了孩子”……林立的高楼、逼仄的活动空间、满满当当的课外班安排,让不少孩子“无社交”或社交严重不足。教育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呼朋唤友的孩子去哪了?
寒假期间,海南省海口市多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吐槽,孩子在家很寂寞,想找人玩却找不到,有时看起来很可怜。半月谈记者在河北石家庄市多个大型小区走访发现,小区里大多是学龄前儿童在玩耍,主要由成人陪同;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几乎看不到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在社区内玩耍,基本上都是行色匆匆。
几个小朋友在小区中心广场玩耍 陶亮 摄
石家庄国际城三期小区业主刘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小区规模比较大,尽管也有儿童玩耍的硬件设施,但考虑到安全问题,比如孩子丢失、磕碰损伤、社交冲突等情况,虽然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但她很少允许孩子单独下楼玩。
多位石家庄市小学生表示,他们学校外的主要社交对象是父母朋友的同龄孩子,或者是在辅导班认识的同学,交流仅限于上课时。北京一位小学生家长说,为了给孩子找伙伴,她常常想周末联络好友,两三家一起玩,但这不仅要孩子有时间,还得家长有时间陪,有精力接送,半年能聚一次就不错了。
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指出,部分孩子甚至没有社交,多数时间都关在屋子里学习。一位四年级小学生说,他平时的玩伴是“妈妈和家中的小猫”,与同学交流主要是在家长“允许”的每天半小时玩手机时间里,在网上与同学“相聚”,大家共玩一款热门游戏。
“我的孩子没有虚度过一天”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倩雯调研发现,许多被访儿童的生活完全被学业占据,“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一位家长在访谈中说道:“低年级的小孩没有3个以上兴趣班,好像就要落后其他孩子好多,高年级的孩子补习班就更多了,周末少有空闲的时候,基本上都在补课。”学业的压力让孩子难以兼顾其他兴趣爱好,更遑论参与社区交往了。
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学习之余有限的休闲生活也被功利化、被强行赋予意义。每年的寒暑假前,各种平台上,家长们会收到许多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多个假期“不虚度计划”,复习、预习、旅游、兴趣……这些“计划”精确到小时,被许多家长追捧、执行。网络上有家长声称:“从一年级开始,我的孩子就没有虚度过一天。”
另外,孩子容易被各种电子产品吸引,社交也由线下搬至线上。一些儿童在访谈中用“宅”和“懒”形容自己:“(我)不怎么出去玩,要么就是和同学互相串门打游戏”“在家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视,看游戏解说”“出去活动太累了”“我太懒了,只想待在家里玩游戏,就是很宅”……
此外,社区硬件环境儿童友好性差,也加剧了儿童青少年社交缺乏的趋势。研究认为,目前不少社区缺少可供儿童活动的设施和空间;公共设施老化、存在尖锐危险物体、活动场所车流量大等安全隐患,也是家长不放心孩子到社区玩耍的重要原因。
合力创造更多社区社交机会
多位专家指出,玩耍社交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北家长中心主任陈辉认为,校园传授更多的是认知能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情感能力,也就是非认知能力,往往被忽视。培养孩子这项重要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与同伴玩耍。脱离“老师”“家长”等权威的社区社交,是锻炼孩子非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朋友们在公园游玩
“社区社交对学校教育是很好的补充。”陈辉说,社区社交可以帮助孩子习得多种能力:交往能力,如沟通、分享、倾听、公开讲话等;协作能力,如分工、协商、妥协、信任同伴等;共情能力,如关心、同情、欣赏、理解他人等。孩子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能习得自律、专注、勇敢等品质,学会自信、自尊、果断和处理棘手问题,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体验成功的快感,消化失败的不良情绪。
岳筱雯说,现在学校、家长容易把孩子的生活、时间功利化,这是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南省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副会长梁景清说,10岁左右是孩子社交需求最旺盛的年龄段,获得同伴认可,是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成长期的关键。家长应给孩子创造更多社区社交机会,将孩子从过多的培训班、从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世界。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增进孩子社区社交需要得到全社会支持。一方面,要优化面向儿童的社区服务,给社区内的孩子打造更多可以共同参与的平台和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儿童综合游戏环境,在社区建设与改造时,充分考虑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建设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游乐空间,满足孩子在家附近玩耍的愿望。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