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乡”抚州,守护书院根脉

“才子之乡”抚州,守护书院根脉

首页模拟经营我在古代有块地更新时间:2024-04-20

书院,是古代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的书院以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最为出名,被称为“江西古代四大书院”。

抚州是全国有名的“才子之乡”,宋元明清四代出了2400多名进士,几乎所有领域都出过名公巨儒。但“江西古代四大书院”却没有一所设在抚州,这曾是这座城市很长一段时间的“讳莫如深”。

“才子之乡”这些为国家兴盛、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才子,是从抚州书院中孕育的。据史料记载,抚州书院文脉由唐至清,持续上千年兴盛不衰,两宋时期书院之盛更是全国罕见。

俯瞰金溪县青田书院全貌。戴庆福 摄

抚州留下了许多可触碰、可感知的古代书院遗存。每一座古代书院都见证了一段历史,也蕴含着那个年代读书人勇猛精进的家国理想。为守护书院根脉、告别那份“讳莫如深”,抚州已用行动交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越来越多的书院遗存从历史中走来,以全新面貌“焕活”,与时代同频共振,叠加出新的价值。记者近日探访这些书院遗存时发现,这些昔日飘荡过纸香墨飞豪迈文章的地方,如今大多融入乡村振兴、城市旅游、教育研学,成为当代人安放心灵、追求理想的精神栖息之所。

“抢”下来的书院阵地

丰富的古代书院遗存,是抚州当下传承书院文化的底气之一。

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有书院千余所,占全国书院的四分之一。而抚州是江西较早建有书院且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自唐至清末共建有书院200余所,文气腾蔚、独秀一方。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香亦然。漫步于“千年古邑、心学圣地”金溪县城西的王家巷,路过巷口由王氏祠堂改建而成的金溪剧院,穿越六栋连体砖木建筑,赞叹完赣派建筑“四通八达、晴不晒日、雨不湿身”的神奇,方能抵达这趟古巷寻幽之旅的精华——仰山书院。

图为仰山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袁慧晶 摄

仰山书院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金溪县志》记载,现存的书院主体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是时任知县阎迋佶倡导乡邻捐款,在宋代崇正书院遗址上所建,初建时规模不大。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任知县万国荣再次撤旧更新,得民众鼎力相助,创屋四十余间。当时的江西学政王鼎亲题匾额“仰山书院”并撰文以记之。

拾级而上,抬头就能看见这块挂在书院正门上方的石匾,字迹潇洒遒劲、古朴风雅,与高阔的石拱门相呼应,给人肃穆庄重之感。一位近80岁的老人走上前来,给记者讲述了一段“抢”书院的过往。

他叫吴定安,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做了一辈子彬彬有礼的文化人,却对自己这次“争抢”津津乐道。“如果不是我,仰山书院可能就被拆了。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对历史负责的事情。”吴定安回忆。

时光回溯到1992年。

当时吴定安被调任金溪县文物管理所任所长,所里总共3个人,没有现成的办公场所。找场所的过程中,吴定安辗转打听到这个等待拆迁的书院,动了心思。“当时拆迁通告都上墙了,打算拆了盖宿舍。我一看太可惜了,建筑很大气,柱粗梁高,大天井采光特别足,两侧都是厢房,可以想象当年书生在这里读书的盛景。”吴定安就天天往县长办公室里跑,最终以“利用闲置场所办公”为由,把这座书院要了过来,改变了它被拆除的命运。

仰山书院挂牌文物管理所后,吴定安找了一间厢房作为自己和同事的办公室,又挑了合适的地方当文物库房和展示馆。为了看护文物,退休前的吴定安大半时间都住在这里。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朝夕相处的老伙伴。

“那时的厢房已经比县志上记载的四十余间少了一半,说明后世书院布局发生了较大改变。但书院的格局还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是目前江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吴定安说,仰山书院从光绪末年的官学堂到民国时期变成县立高等小学,再到义务教育实施后的私人民宅、县政府办公场所、教职工宿舍等场所,因大多时间都有人居住使用,才避免了“人走屋倒”的命运。

吴定安很喜欢书院的名字“仰山”。在他看来,“仰山”至少表达了三层意境。

一是应景。书院大门朝东,面向锦绣山。

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仰山书院过去不止出门见山,门前还有山塘,可惜如今已不存。“刚从房管所接手书院的时候,周边还有很多现代民房,与书院环境格格不入。”吴定安说,这些年,县里正在通过征迁、改造、环境整治等方式逐步恢复书院的古朴风貌,未来一定会更好。

二是代表着金溪人民对学问的向往,如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种向往也表现在民众对重建书院的热情上。据《金溪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为书院大修发起的倡捐共获民众捐资六千两。百余年过去,1994年金溪县建县千年之际,仰山书院为重修再次发起倡捐,政府拨付一万元修缮资金后,又有慷慨之士捐款六千元鼎力支持。要知道,那时当地人月收入不过数十元至百元。如今,这份崇文重教的热情已被篆刻成为一个个名字和数字,化作一块入口处嵌入墙体的石碑,与书院一同迎来送往,接受海内外游客的瞻仰。

三是对“陆王心学”创立者陆九渊(象山先生)的景仰之情。

仰山,仰的不仅仅是山,更是对先贤的追崇。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新建象山先生祠、春秋致祭,到江西学政王鼎赐匾“尊德由义”,再到仰山书院的西面被改建成县里的初心教育馆,都是对陆九渊“尊德性”教育理念的一以贯之。

所谓“尊德性”,是要“发明本心”,收拾精神,自立主宰,守住自己的良知之心,做一个堂正的人。如今的仰山书院将心学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融合于一体,从“百世大儒的心学之要”到“共产党人的心学之用”,仰山书院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教育使命,也将陆九渊故里的心学之光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据金溪县2022年底出版的《金溪古代书院》统计数据,当地至今仍保存了80所古代书院。

“我们走遍了13个乡镇、近千个村子,与时间赛跑,对全县书院遗存进行摸底调查。看到有的书院已经破败、濒临倒塌,会很心痛,总想为它们做些什么。”《金溪古代书院》主编、金溪县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协会会长王华明说,书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整理工作非常重要,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保护。而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书院遗存,则更考验今人的智慧。

学生在重建后的兴鲁书院中学习。(受访者供图)

临川才子的书院情缘

人数之多、涉及领域之众、地位之崇的临川才子,是当地传承书院文化的底气之二。

4A级景区抚州名人雕塑园是如今市民和游客在闹市中寻找静谧的地方。坊间有个趣闻,据说这里陈列的66位名人雕塑是好不容易选出来的,因为名人太多了,难免有“大咖”落选。比如,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启明(王阳明)”地位的明代理学开山之人吴与弼,以《本草求真》奠定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分类的基础、开创中药学编写体例的清代御医黄宫绣,都未能在雕塑园中拥有一席之地。

再来看看入园者的“咖位”。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曾巩,写下“临川四梦”的“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发出“吾心即宇宙”灵魂感悟的陆九渊……他们不仅是抚州人,还曾为抚州古代书院建设乃至全国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宜黄的鹿冈书院已无处可寻,但王安石在此拜师另一名临川才子杜子野的佳话广为流传。相传仙岩山正是他读书之处。少年的王安石与先生徜徉山巅岩涧,行走临汝二川,探讨安邦之道。

王安石提出,人才问题关乎国家兴亡,希望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达到“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的思想统一。他批评当时的地方学校仅有校舍形式,没有教育教养实际,担负不起培养人才的任务。这些造极于宋的强大变革基因甚至穿越千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重建后的兴鲁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袁慧晶 摄

都知道曾巩的文章好,可知他也曾办过书院?他创办的兴鲁书院位于临川区老城区,如今是临川六中校址,也是宋代抚州少有的在郡城之内创办的书院。

当时曾巩在临川生活,在居所之侧兴建办学。因其祖籍山东鲁国旧地,且祖上曾参为孔子弟子,故将书院取名为“兴鲁”。书院建成后,曾巩亲自讲学并制定学规,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前来会讲。明清两代,这里都是抚郡六县的讲学之地,为邑人和地方官吏所敬仰。幼年汤显祖也曾就读于此,直至清廷诏令将其改建学堂,书院才退出历史舞台。

临川六中党总支*梅峰说,“致诚”是曾巩的主要思想之一,学校现在正打造“致诚文化”。“我们将‘致诚’融入了校训,在校园内设立了曾巩雕像和致诚文化墙,希望学生能成长为‘诚以笃学、诚以笃思、诚以笃行’的致诚栋梁。”

千年过去,修缮一新的书院已不复当年模样,只遗昔日数座旧石础,可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但这里依然是教书育人之地。“书院遗址现已重新利用起来,成为学校的国学讲堂。书法课、美术课、剪纸课、道德讲堂等每周两节,是最受欢迎的校园课堂。”梅峰指着墙上贴着的剪纸作品告诉记者,孩子们的用心之作是书院最好的装饰品。

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吴牧山说,古代书院不仅传授知识,其核心更在于教人如何为人处事。读圣贤书从来就不只为光宗耀祖,或封妻荫子这样的世俗成功,而且是为了人格塑造和性格养成。这才孕育了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风骨以及曾巩“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的朴拙,这种养成人格的方式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依然有着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一生重教劝学的还有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他在宦旅中和归隐后先后创办三所书院:任徐闻典史时,他了解到当地士民存在轻生、自贱的思想,创办贵生书院,亲授“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学思想,极大改善了民风,百姓深感恩德。在遂昌,他捐出俸禄兴建相圃书院,配置学田保证其经费来源。弃官返乡后,他又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崇儒书院,祀奉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等乡贤。

汤显祖还撰写文赋碑联称赞书院事业,每有书院经阁落成,凡托其作文者,无所不应。这些楹联篇章既阐述了他心中的大道之学,又延续了其一贯的书院情怀。而他对书院最初的喜爱之情,源自在南城从姑山受业于罗汝芳的求学记忆。罗汝芳的授课不局限于哲学课题,也包含琴瑟音律,透着人性解放思想主张的体仁学说最终成就了汤显祖的浪漫哲学,造就了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巨擘。

还有的抚州才子墙内开花墙外香。南宋百世大儒陆九渊是心学“鼻祖”。他的思想自研读《孟子》而来,34岁中进士后在家乡金溪创办槐堂书屋,向周边郡县弟子授学,“一时名流踵门问道,常不下千百辈”。但他最有名的却是在应天山创办的“象山精舍”,讲学5年吸引四方学徒,将心学思想和临川才子的影响力扩大至全国。

“抚州书院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那些古代的建筑,生长、宦游于这片土地上的书院人物也是一笔亟待挖掘的宝藏,等待今人的重新发现。”抚州市文广新旅局局长谭玉英说,首届抚州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抚州古代书院文化及当代教育”研究分会已于2023年召开,通过整合学术力量,吸收借鉴书院文化的精髓要义。

院与祠的乡土情结

家塾、村塾、义塾、书屋、书斋、山房、精舍……丰富多样的古代书院形式,是抚州传承书院文化的底气之三。

抚州留存至今的书院多建于清代,尤以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名村大村为多。这些村落虽然是相对封闭的宗族社会,但文化传承并不封闭,见证了江右商人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历史脉络,以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乡土情结。

“山环水抱画图中,拓地开基论祖功。百亩桑麻千亩稻,万家烟火一家风。”这两句诗描绘的是竹桥古村的景象。这个诗书传家的村落至今保留着百余座徽派明清古建,建筑艺术处处体现着农、商、儒并重的丰富人文历史信息。走进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

在竹桥古村,村妇联主席正在展示刻印着村庄老地图的清代雕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袁慧晶摄

“这里原本是刻印古籍的雕版印刷作坊,有村民在这里发现了两块刻着村庄老地图的清代雕版,后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作为书院使用。”黄小梅正在介绍她最喜欢的一栋清代建筑物——养正山房。山房名字取自“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美好意蕴,书法颜筋柳骨,堪称精品。作为村妇联主席的她,也是村里的兼职导游,负责接待重要来客。

黄小梅说,村里取名山房的书院最开始都是雕版印刷的场所,发展到后来,才不仅限于制书,还卖书和教书。据史料记载,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推广后,书籍质量改善,数量大增,唐中叶以后,民间藏书机构也成批涌现。这些藏书之地逐渐过渡为读书之处,再发展为授徒讲学之所。至唐末,作为“士子肄业之所”的书院教育在全社会已具雏形。

金溪县文联主席艾璀知认为,这些山房也是这样过渡为读书之所的,同时还证明经营文化曾是当地财富的主要来源。竹桥先民以书商发家之后,视读书为正途,也多建书院教育后代,希望子孙能由学至仕。

有游客问,为什么书院建在祠堂边?“可能是因为在竹桥先民心中,读书与祭祀同样重要吧。”黄小梅说,村里有很多类似的书院与祠堂的建筑组合。她带着游客去看了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同时建成的步云公祠和怀仁书院。书院在公祠的左边,仅隔一道耳门,建设资金来自当地富甲一方的书商余步云的后人。公祠两侧悬挂的“居仁”“由义”匾以及书院之名“怀仁”,代表着儒家文化对民间社会的浸润和教化。

还有村中较大的镇川公祠,干脆辟出左右两侧厢房作为书院,分别为“培兰”“植桂”,寓意希望在此培养出兰桂流芳般的人物。《四库全书》馆总裁曹秀先为其题词“对云”,用“对我生青云”之典表达对当时书院学子的美好祝愿。

同样的院祠组合在抚州也很常见。吴牧山说,古代书院不只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它具有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祭祀活动是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对象可以是先圣、先师、先贤等,这是德育教化的重要方法。“相比于理论精神本身,这些祖宗先师是更具象化的存在。”

金溪县至今留存有80处古代书院。这些书院大多设祭,为的是标举自己的学术追求,借所奉人物确立其学统,起到强化学派认同的作用。祠堂之上排列的开山祖师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书院的精神血脉,也代表着书院的学术渊源、风尚与特色。

这种供祀传统流传至今。近几年抚州复建的传统书院,大多恢复了供祀先贤的传统,仿佛没有做到这一步,就少了几分传承韵味。

复建后的青田书院。(受访者供图)

抚河河畔,屹立着迄今为止江西省内最大的宋式书院建筑群——临汝书院。2021年,临汝书院由临川区委、区政府与中建五局等单位成功复建。书院广场正中,有座重约14吨的汉白玉孔子雕像,用数字象征孔子14年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历程。

讲解员温甲将来自广西,被抚州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而来,他每天要引导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回望七百多年前的抚州书院胜景。复建后的临汝书院已化身为抚州古代书院的博物馆,用模型展示和数字化手段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大量抚州古代书院的主体建筑,将整个抚州书院的发展脉络串联起来。

“游客来这里就是为了对话历史。”温甲将认为,相比于抽象的学术理论,这些历代先贤的故事和雕像反而更容易被感知、被触摸。

古代书院功能的现代重构

与现代生活、当代教育相融,是抚州传承书院文化的底气之四。

在距陆九渊老家不远的金溪县陆坊乡旸湾村,“85后”乡贤洪志文与几个年轻人一起在这里重建了青田书院。厅堂里置有陆九渊的铜像,以示对象山心学文脉的传承。

抚州市金溪县青年洪志文重建的青田书院。戴庆福 摄

为了让古代书院融入现代生活,洪志文用村中8栋老宅和古朴的村庄自然风光,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耕读空间。自2021年开学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古村落中的新文化地标,仅2023年就开展相关研学活动120场。“我们还和一些传统书院开展交流合作,仰山书院的研学活动今后也由我们承办。”洪志文说,希望更多的传统书院融入现代生活,有更多人来复兴传统书院。

村民们也跟着受益。43岁的村民徐媛梅负责给学员留宿的房间打扫卫生,偶尔也要当个“村导”,向学员们介绍村庄的风土人情。“一年能赚6000元补贴家里。我们还会卖一些农副产品。隔壁80岁的奶奶养了10只鸭子1天就卖空了。”更让徐媛梅开心的是,书院的藏书阁书籍丰富,村里六七个孩子经常来看书,周末都不爱看爷爷奶奶打麻将了,“以后我也要想法子让小孩来看书”。

吴牧山认为,传统书院教育蕴含的精神在当下仍有借鉴意义,迫切需要融入现代生活和当代教育。

精髓其一是知识传授不是“填鸭式”灌输。书院的教学形式自由,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可以是课堂,可以是自悟,也可以是实践。陆九渊在贵溪应天山讲学期间,就与弟子一起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辩疑、自由探究。

在崇仁县河上镇小陂村,明代理学开山之人吴与弼所创办的小陂书院已随历史消失,但其提出的“在劳动中悟道”的办学理念仍在哺育今人。吴与弼提出,劳动教育是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不仅包括耕种,还有修墙、移门房、端茶、待客等。他创办的小陂书院也与传统的聚徒式书院不同,实际上是一个耕读之地。

崇仁县第二小学如今不定期在小陂村进行农耕研学活动,希望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勇毅刚强的品德。“原来大米变成粮食这么难。”满头大汗的学生刘春煦刚刚体验完晒稻谷、磨豆浆等农事活动,他告诉老师,自己以后吃饭会珍惜每一粒稻米。

其二是因材施教。盱江书院的创办者、北宋教育家李觏认为,人的智力、性格、天赋有所不同,教师应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天赋与潜能,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在洪志文打造的田园式的耕读空间中,人们身处沉浸式的国学课堂,有很多获得良知的选择:可以从藏书5000余册的藏书阁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从雕版印刷课堂上感受“金溪书”的昔日辉煌,也可以从竹林、菜田、靶场的身体力行中获得感悟。

其三是学贵在“学为人”。陆九渊以“授明伦之学,育有德之人”为讲学之纲,他的德育课程既包括围绕“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伦理课程,还包含“四书”“六经”、《周礼》等诵读课程,以及要求学生以论、策、表等形式体例作时政评论文章的写作课程,综合培养学生品行修养。

抚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何君晤也加入了复兴书院的大军。清华毕业的他做过投资、玩过自媒体,如今选择回到家乡弘扬传统文化。他的春曹书院开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是闹市中的一处静谧之地。“主要针对一些遇到成长问题的青少年授课,有的不爱学习,有的沉迷网络,有的存在心理问题,会用一些国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为他们扶志、纾心。”何君晤认为,今天的书院教育能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这种“小”课堂有助于老师深入学生内心,解决应试教育的一些痛点。

“抚州书院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才子之乡、文化之邦’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蕴含着崇文重教、包容并蓄、修身律己等思想理念,塑造了临川文化的独特精神气质。”抚州市委*魏晓奎说,抚州将精心呵护书院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书院资源,充分发挥书院在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教育进步、培育文明理念、赋能文旅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弘扬和传承抚州“乐读书而好文辞”的社会风气,让书院重焕新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建设。(记者 袁慧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