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后的今天,家电巨头的“造车梦”又卷土重来!
今年3月,海尔、海信相继宣布通过合作或认购方式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TCL李东升也称将在新能源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至此,国内的家电头部企业海尔、美的、格力、长虹、海信、TCL已悉数入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
然而,10多年间,倒在“造车路上”的重量级品牌不在少数,这一轮新的造车运动会否依旧是“梦一场”?
重温“造车梦”
家电巨头悉数入场
这些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吸引着家电大佬们来此寻宝淘金。
上个月,家电头部品牌密集发布了“造车”计划。3月1日晚间,海信家电发布公告称,拟认购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定向增发的普通股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海信家电将以三电控股为核心公司,拓展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空调产业,实现本公司产业拓展。
3月初,TCL创始人李东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会在新能源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目前已经组建了新型车载产品部门,这些业务已经开展起来,我们会搭上新能源汽车的列车,成为新能源汽车关键器件的提供商。
3月25日,上汽集团和海尔集团签署了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协议,其将在智能驾驶和轻量化材料开发等领域合作,并成立一个基金投资智能制造领域。
据悉,此前已有格力、美的、长虹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至此,家电龙头企业已全部入局“造车”。
海尔牵手上汽集团涉足新能源车领域
开辟新战场
家电业押宝新能源汽车
家电企业之所以热衷“造车”,一方面在于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虽然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几年发展迅猛,但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1.75%,但增速极快,比上一年增长近三成。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家电市场的饱和,家电销售低迷,行业利润大幅缩水,家电企业增长和转型压力加大,企业选择开辟“第二战场”,以格力、美的、海尔等为代表的家电企业纷纷加大2B业务的拓展力度。而日韩家电企业的转型经验也为中国企业带来启发,譬如韩国LG成为雪佛兰Bolt核心组件供应商;日本松下在转向住宅和汽车业务后,盈利可观……中国家电企业的向往不言而喻。
此外,相较于一台空调、冰箱,几十、几百元的利润空间,汽车属于“一本万利”的产品;部分企业希望复制家电在渠道和销售方面的经验,即短期内将产品做到一定规模,以量换生存空间,从而对冲经营风险。
当然,迫切希望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也助长了企业跨界造车的热情。因为汽车整车制造涉及投资巨大,带动产业链条长,能为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税收和就业回报。
失败离场
家电“造车” 前路坎坷
家电跨界造车并非新鲜事,早在10多年前,家电企业就跻身国内客运汽车行业大展拳脚,但大部分跨界者在短短三两年便纷纷以失败告终。
十年之后,以家电为首的国内企业看中了新能源车巨大的市场,再度卷土重来。这一轮造车运动胜算几何?市场观察家们在分析那些先行“入局”的家电企业经营现状后,发出如是感慨:家电业的“造车史”就是一场血泪史,家电“造车”,命运多舛!
事实也是如此。历数国内曾跨界整车制造的家电企业,着实不少:春兰、长虹、奥克斯、新飞、美的、、创维、乐视、格力等等。不过,时至今日,众多跨界者中尚无一家称得上成功;更有甚者,因为汽车业务拖垮了原来的主营业务,出师未捷身先死。
格力董明珠入股银龙新能源,开启慢慢“造车”路
企业纷纷折戟,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行业人士道出了个中缘由;
其一,跨界造车的企业中,有不少是低估了造车需要投入的资金,而他们主营业务每年的利润多数无法支持公司在造车市场的持续投资。
其二,造车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和工程的费用,比如戴森,它的造车在研发和制造上的花费使得每辆车的基础价格达到15万英镑,也就是130万人民币左右才可能收支平衡。如果再加上利润和进口税等费用,价格无疑将十分高昂。
其三,这些跨界的新选手们,还将面临如宝马、奔驰等行业巨无霸的挤压,在同样投资进行新能源造车方面,传统车企无疑比新玩家更具经验和口碑,这些又是刚入局的企业最难获得的优势。
不过,也有人对此轮造车热持乐观态度,认为此番入局“造车”的企业都比较理性、谨慎,他们不再专注整车制造,而是发力电动车的配套产业,诸如车载空调、汽车零部件以及智能造作系统等。从整车制造商转换到汽车配套产业的提供商,使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风险更小,机会更大。
家电行业的“造车热”,能热好久?我们拭目以待。
封面新闻 赵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