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两只手分别握住卷轴两端轴头,平托至胸前,再解去扎带,滑出扣条,左右手配合缓缓展开,像古人一样从右往左开始阅读。"12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课正在进行,主讲人是元典工坊创始人、陕西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余江苇。
余江苇,42岁,经过不懈努力,"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2015年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被评为非遗传承人。
推开高大的仿古木门,步入位于浐灞生态区丝路国际创意梦工场的元典工坊,迎面可见便是仿建的古居明堂,四根巨大的柱子擎起整个空间。环顾四周,侧厅的朱红色案桌很是引人注目,"这张案桌称作裱案,是我进行书画修复的工作台,也是传统装裱修复的重要物件,颜色与故宫朱红大门的制作方法一样。"余江苇说,"这上面的两把刷子,一个是排刷,一个是棕刷,都是装裱修复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衡量技艺高低的标尺。"
装裱修复技艺自书画艺术诞生就已存在,有"三分画七分裱""书画衣冠"之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有明确史料记载,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装裱修复技艺还有13个流派,如今全国只有南北两派,而我的父母分属于这两种流派。"余江苇告诉记者,家谱记载他们祖辈自清代便开始从事这一行业,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作为第五代传人,余江苇自幼跟随父母学习,融合了南北技法,深得传统技艺精髓,并在传承祖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爷爷余延俊在民国时是宝鸡有名的装裱师,后移居河南,父亲余西山从事装裱揭裱50多年,虽然自幼跟着父母学习,但余江苇这辈都未以此为业,进入社会后,当过老师,跑过业务,开过公司,成功过、失败过,经历了十几年的沉淀,发现自己最放不下的还是传统手艺。"我们全家虽然都不靠此为生了,但时代变迁,这个行业不能没有传人,这门手艺也不能让它在我手上消失了,我得拿起来。"余江苇回忆说。
手艺拿起来简单,但要再传承下去有些困难,余江苇也在找人传承,但一听至少要学3年,装裱一件书画,工艺110道,包括调制中草药糨糊和药水,前后还需要3个月,时间太长,没有人愿意。也正是这样,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装裱修复,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将原本只口述且不外传的技艺,经过两年多时间整理、校对,出版发行了《中国传统装裱修复技艺》,书中探源装裱修复技艺的起源、发展和工艺流程,此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传统装裱修复技艺的空白。
传承需要发展,需要平台,更需要环境。"修复文物、墨宝,不能在高楼,也不能吹空调,还要控制好温度,恒温恒湿的自然环境是最理想的选择。"余江苇说," 为了找到适合的场所,我寻遍了西安,几番实地考察,最终决定选择浐灞。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浐灞生态区的环境非常适合这门技艺的发展,在这里能让我迸发出无穷的创作灵感。"
谈到接下来的规划,余江苇说:"我内心里有一个愿望——开设陕西省第一家修复中心。在这之前,希望能借着全运会召开的契机,扩大研学体验的规模,丰富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真正耍好技艺传承的两把刷子。"
来源: 浐灞生态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