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钲风云】明清时,武安城为什么遭到两次洗劫

【神钲风云】明清时,武安城为什么遭到两次洗劫

首页角色扮演天蓬合击更新时间:2024-04-26

【神钲风云】明清时期,武安坚固的城墙,为什么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城内居民遭受两次烧*抢掠,损失巨大。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释义: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摘自《孟子·公孙丑下》

清康熙年间武安古城示意图

明清时,武安耗资巨大修筑的古城墙

武安古城墙有内城墙和外城墙,是全国县级古城中为数不多的双城防御体系。

内城墙 原为夯土筑造,传说为秦将白起所筑。周围三里二百七十步(1.5千米),高二丈八尺(9米),有西、北2门,南、西、北3关,东、北二面水沟为隍,即紫金河(围城河)。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熊瑶主持将土筑内城墙改为砖筑,高三丈(10米),阔二丈五尺(8.3米),城内马路宽二丈(6.7米),城外隙地宽一丈五尺(5米),用砖筑北、西城门2座,北门上方重修紫金楼,并在内城墙4角建4座角楼,四围砌以深濠,壕阔二丈(6.7米),深一丈(3.3米),作为护城河。

外城墙 系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熊瑶主持修筑内城砖墙同时,又在外城土筑的城墙上修建砖楼3座,敌楼2座,砖石铁券门、便门5座,周以小城垣,各高一丈二尺(4米)。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唐交主持增筑外城墙东门砖门1座。明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寇遵典主持修筑外城砖墙,周长6.5千米,设13门,筑墩台40余座,建水闸2座。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黄之孝主持复修外城墙,高二丈七尺(9米),宽八尺(2.7米),内外均用砖石砌造,原来设13座城门,后来堵塞6座城门,剩余7座城门通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陆续又开5座城门,外城共计12座外城门。

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内外城墙均坍塌过半。清咸丰五年(1855年),知县秦茂林主持修复内、外城墙,后历时3年竣工。

墩台明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寇遵典主持修筑外城砖墙,筑墩台40余座,城垣外壁平均每隔1600多米就建一座,每座墩台方圆十六丈(约53.3米),上面可以容纳100多人,轩昂广敞,中藏火器、鹅卵石,以增强防御能力,消灭进入城墙死角的敌人。据《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的“外城所有监修、捐修各姓名及各里分定丈尺处所”得知:部分墩台的名称有:寇公台、天蓬墩台、冀家墩台、瞭望台、东沟台、东墩台、杨武台、天字台……。有的墩台之上还修有其他建筑,如澄漕沟东墩台,高大宏伟,台上面还修有十字阁,阁上再建鼓楼。一面大鼓架放置其中,用于报时辰和报警。又如城东北白衣巷东头的一处墩台,上面修建有白衣神祠,白衣巷因此得名。

明清时,武安修筑的古城墙不可谓不高大和坚固,可为什么两次没有挡住敌人的入侵呢?

河北响马

“河北响马”攻陷武安城 ,烧*抢掠

明正德五年(1509年),华北大旱成灾,民众流离失所。五年十月,刘六、刘七等人在霸州发动农民暴动,时称“河北响马”。六年六月,山西李华也聚众暴动,与刘军联合,其部将杨虎率领一支军队由十八盘进入武安管陶川,杨部突然袭击县城,攻破城池,知县出逃。其部进入武安城烧*抢掠,无恶不作。一匪兵见县城在坊里十六岁民女高小梅有姿色,便抢上马去,小梅不从,遂被砍死。后武安知县周傅为高小梅建牌坊,表曰:“贞烈”。

李闯王军队

李自成军进攻武安城 ,遭遇武安民军顽强抵抗

明崇祯五年(1632年),李自成等率军数万人进入武安,驻扎在矿山村一带,后又返回山西。明崇祯六年正月,李自成等率军又入武安,明军失兵数百,失将数员。二月七日,李部于武安合击明军左良玉部,左玉良部战败,武安守备曹鸣鄂、主薄吴应科皆战死,闯王军进逼城西。武安知县张国柱请御史冀体之次子冀弼良守城,冀弼良率炮手300余,冲锋直人,李军失败,后退30余里,县城未克。之后,李自成等部曾多次在武安城西与明军激战。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攻克北京,明朝灭亡,武安知县窦惟辂自*未遂,后饮毒自尽。

太平军

太平军林凤翔部攻陷武安城 ,遇难绅民妇孺达567名

太平军将领林凤翔率师北伐,于咸丰三年(1853年)由山西翻越太行山进入武安,八月二十六日,兵临武安城下。城中知县钱应升闻风丧胆,携金潜逃,城防毫无抵御之力,稍攻即破。林部入城后,奸淫焚*,遇难绅民妇孺达567名。二十七日,林部沿洺河出境,与清军纳尔经额战于临洺关西,清军败绩。后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咸丰五年三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四月三日在北京被清政府所*。事后,知县钱应升反以林部没有入城敷衍罪责,绅民公愤,联名控诉,钱应升服毒自尽。

古代战争

事实说明:胜利并不取决于城池的坚固,而取决于官民是否团结一心

明清时期,武安同样的城池,两次被攻破,一次没有被攻破。由此可见,战役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城池是否坚固,而取决于官民是否团结一心,顽强抵抗。“河北响马”进攻武安城,知县却率先逃跑,民众遭受*戮;李自成军进攻武安,却遭到官民军队一致的抵抗,武安守备曹鸣鄂、主薄吴应科等人皆战死沙场,可见军民之团结。而太平军将领林凤翔部攻占武安,知县钱应升闻风丧胆,携金潜逃,遂经城内民众的抵抗,但寡不敌众,皆被*害。

历史上无数的事例证明一条真理,即《孟子·公孙丑下》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释义: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此战“疫”之际,纵观海内外疫情变化,重温孟子这些话,我们更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