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对民俗的发展和变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崛起也给民俗的传承和演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的民俗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的社交和文化体验正在悄然催生。田野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方法。在数字化时代,田野研究也在不断进化迭代,“赛博田野研究”应运而生。
近期,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第二期活动上,邢海燕教授以“数字时代的民俗变迁与赛博田野研究”为题作了分享,从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互联网民俗和数字民俗学的发展、赛博田野和数字民俗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数字时代给民俗、民俗学的研究所带来的改变和发展。来自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中文系专家以及博士、硕士生们齐聚一堂,通过问答、互动,提升了学术交流的广度。上海民协副主席黄景春主持活动。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变迁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文化变迁的浪潮。在数字时代,人们对信息和娱乐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互动方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田野研究作为社会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与数字化紧密结合,“数字田野”便应运而生,成为城市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邢海燕指出,如共享单车、大众点评、滴滴打车、全球民宿这样的社会新型实践,就是新技术传播网络连接了原来毫不相*地理空间元素,是以“赛博人”这样的主体为前提的,由此实现了虚拟信息网络与实体空间网络的融合。当然,这种大规模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区隔的消失,而是预示着社会各种分殊边界的模糊以及重新界定。
互联网民俗和数字民俗学的发展
数字民俗是从赛博民俗、电子民俗演变而来的。互联网世界的“民”指的是各种网民、网群或朋友圈群体的构成,“俗”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交际活动本身。两个字相结合就意味着:网民在互联网交际中对彼此身份的认同,对网络语言的艺术性的创新与使用,以及由此而构建出的新型社会关系。
“比较突出的新形式包括互联网春晚、互联网语言(网络语)、互联网文学(网络文学)、互联网笑话(网络笑话)、互联网视频(网络动画与动漫等)、互联网仪式(网上祭祀、网上灵堂、网上崇拜、网络婚姻等)等。”邢海燕认为,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文化,互联网民俗已经成为互动交流的日常平台。
数字民俗,或者说互联网民俗的兴起,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就是数字民俗学。这是一门民俗学和数字信息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数字文本、数字民族志(民族志,digital ethnography)等概念和领域。数字民俗学有两大研究路径,分别是以互联网民俗作为内容和目标的研究以及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手段的研究。无论是内容导向还是技术导向,数字民俗学都离不开这些核心议题:民俗的数字文本与知识生产、口头传统的数字再生、在线社区的再部落化以及新民俗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
赛博田野和数字民俗的研究
赛博空间民俗实践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的数字化生存与实践。可以说数字时代已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俗生活。传统社会以人为媒介进行联结,而在当下,数字技术是最普遍的媒介,这是数字社会的本质变化。
从“数字”到“数智”再到“数治”,人类正在经历着从现实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民俗活动出现了线上线下混融的趋势,也创造了新的网络习俗,逐渐形成了新的“虚拟文化场”。
首先便是民俗交往的数字化。数字设备成为人们器官的延伸,在重要的民俗节日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新的数字化现象,例如“网络红包”“网络祭祀”等;民俗活动的交往范围扩大,文化的交流碰撞又出现了新的数字化方式,例如“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
数字化生存成为了常态。人们维持自身在数字媒体平台形象,打造数字人设,通过平台确认自我“数字化存在”。人们在赛博空间里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发布民俗相关的视频,产消合一。
数字民俗变迁和数字民俗藏品
数字博物馆也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平台,其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和服务。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是数字民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两项重点任务。和传统民俗博物馆相比,数字民俗博物馆拥有参观便捷、信息量大、性价比高等特点,对民俗文化普及有推动促进作用。
邢海燕还提到NFT数字藏品这一热点话题。数字民俗藏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俗文化社会资产,拥有唯一性、稀缺性、独特性等特点。
NFT艺术品创作大师Shruti Verma所创作的生肖系列NFT作品,就记录并且致敬了中国民俗文化
赛博民俗文化已经大量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实践。今年清明节,就有很多网友选择“网络祭奠”的方式来为亲人祈福。所有虚拟祭祀用品明码标价,祭拜先人需要先充值购买纪念币。
(图均源自祭奠堂App)
数宇民俗产品还是亚文化群体感兴趣的新兴事物。传统藏品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而数字民俗藏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也是传统民俗相关的藏品在数字世界的延伸。
赛博田野研究概述
邢海燕将赛博田野研究概括为田野研究“三个转向”:从“书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从“这里”到“虚拟”。她指出:“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田野调查依旧保持着其独有的魅力。”
田野调查最关键的是“在场”。对于“数字民族志”(digital ethnography)而言,这个“在场”包含了双重含义:一是情境数字化,即作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化,强调在数字场域中的“在场”;二是技术数字化,即作为研究工具的数字化,也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更好的“在场”。
此外,邢海燕还分享了数字田野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字情境下的观察、访谈,数字日记等相关内容。她表示,关于数字田野的应用,其“数智化”的收集、追踪、分析和管理,都能帮助社会学家在传统田野调查基础上更方便获取被研究者的观点、经验和行为,以深入理解研究领域的内涵。
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创始于2015年,主要参加者为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中青年学者。作为沪上民俗学人的交流园地,本沙龙邀请业界知名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互动交流,探讨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问题,扩大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推动学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