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村宣传展牌。陈立勋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龚磊 徐亮 通讯员 和飞 陈立勋)从石黄高速献县河城街收费站下高速,驾车东行10多分钟,小屯村便映入眼帘。蜿蜒的护村河水波荡漾,千亩竹柳生态园一望无垠,顺着平坦宽阔的街道驶入村里,一排排新民居宽敞明亮,一辆辆轿车排列有序……改革开放40年来,村干部带头“吃螃蟹”、蹚路子,同全村3000多人走出了一条“农业村-养殖村-工商业村-文化观光旅游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头伏的天气格外火热,小屯村中村民不多。宣传展牌彰显着该村的荣耀: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等“国字号”殊荣。“40年前,村里有一段顺口溜:吃的是麸皮糠,穿的是补丁装,住的是土坯房,口袋是两面光。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写照。”从1973年起就在村里任职的村委会主任赵夫雪回忆道。
小屯村门楼。和飞 摄
穷则思变。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村党支部*贾培山带头在自家田里种上果树,收益远超大田作物。村民赵福泰开始尝试养鸡,一只鸡年收入20元。典型带动下,村“两委”号召村民种树、养鸡,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村已有果树4000亩,养鸡户800多家。小屯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养殖专业村。
吃饭穿衣没问题了,可贾培山觉得,要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有其他挣钱的道儿。1996年,贾培山自己带头,号召党员干部入股建起村办玛钢厂,并很快打开市场。依照他办厂的经验,村“两委”发动全村人积极入股办企业,并定下合股原则:风险共担,盈利共分,账目清楚,公开透明。村民投资创业的热情被唤醒,村里先后建起建材加工企业32家,不仅收益可观,还吸纳了本村甚至外村、外省的2000多人在此打工挣钱。同时,大批村民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开展建材租赁业务。十多年时间,这支队伍发展到近千人,小屯人的200多个租赁公司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人均年收入2.6万元,小屯3000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小屯村也先后写下了“百辆汽车逛县城”“百辆奥迪逛县城”的故事。
新民居之间的村活动中心广场。陈立勋 摄
笑容洋溢在小屯人的脸上。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村子必须保持安定团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党支部每天都利用早晚广播的时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歪风邪气。小屯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怕捐,不怕罚,就怕摘星、喊喇叭”。
村委会最初开展“五好户”评选,后来又发展成“守法星”“致富星”等“十星户”的评选,村里为达到六星户的村民发奖,获星户还能悬挂上彩旗,这使得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抢星”,争做“十星户”在小屯蔚然成风。村民积极为村庄发展出力,张文远独资奉献450万元建起小屯幸福院,张向党奉献260万元为村里修葺门牌楼、盖中学教学楼,连靠拉土方维持生活的村民齐世勋两年捐资也达2.5万元……到目前为止,小屯共有党员基金会、幸福基金会、安全基金会、文化教育基金会、街道维修管理基金会5个基金会,为村里的大事小情操心张罗。
小屯村幼儿园。陈立勋 摄
近年来,粗放型玛钢扣件成了“夕阳产业”,小屯人又开始了新的转型。今年,小屯村新老支部委员、企业家经多方探讨,形成一个共识:思想要转型,经营模式也要转型。党员李虎等人外出考察,发现“铝膜版”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虽然投资大、起点高,但有科技含量,是一个“朝阳产业”。认准了就干。现在,以李虎、孙洪芳等为首的年轻人开始了“铝膜版”行业的尝试,并初见成效。
小屯人深知一辈两辈过好日子算不上幸福,子孙后代的好日子,需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党支部副*张向党,率先把原本办厂子、开公司的钱抽回来,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竹柳种植基地,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村民也纷纷把盐碱滩、荒弃地种上果树、蔬菜;村里搞了园林规划,环村水系、文化旅游民宿、献县森林公园……如今的小屯像一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城,被郁郁葱葱的“氧吧”环绕着,一个文化观光旅游村正在向我们走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