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炎炎夏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以下简称为曲师大)内,随处可见的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就是正在学习的学生。他们人手一把露营椅,塞着耳机,有的正在背书,有的拿着电子产品查阅资料。
“学校已经放暑假了,现在留校学习的,都是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刘莉莉告诉记者,“我们班一共48人,暑假留校准备考研的有47人。剩下那位回家复习去了,也考研。”
中公教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考总人数为474万人,其中山东省为441152人,名列全国第一。而作为山东省内考研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曲师大,则被坊间称为“考研神校”。
据齐鲁晚报报道,曲师大考研率在2005年达到了76%,2020年则突破了80%。
这所坐落于山东省县级市曲阜的本科院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但在考研界有极高的名气。有人说,“踏进曲阜师范,就等于一只脚迈进研究生院的大门”。还有人说,曲师大就是“大学版毛坦厂中学”。
曲师大曾发布《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该校2019年毕业生考研率“上岸”比例超过27%,位于全国前列;成功考研2118人,居全国前五名。一位曲阜当地的教育界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近几年,曲师大个别专业的考研‘上岸’率甚至能超过50%。”
学校周边也催生出了一个“考研经济圈”。学校东侧,一段不到两公里的路上扎堆着几十家24小时自习室和数不清的低价旅馆,每家书店都可以买到二手考研资料,房产中介也会固定在每年6月迎接一批“考研冲刺”的大学生租客。
相关专家认为,所谓“考研神校”出现的原因,既有学校和学生重视学历的主观因素,也有当下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影响的客观因素。
2021年夏天,曲师大校园里正在学习的考研学生。受访者供图
备考的学生
在曲师大曲园中间位置,有一处被学生称为“西联教室”的老建筑。这栋灰色的建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被曲师大师生们称为“精神图腾”。这里还有一个外号——通宵自习室。
“其实‘通宵’的说法有点夸张,但西联附近从早上到凌晨,都有为了考研而苦读的身影。”曲师大毕业生黄女士回忆:“当时教室有一面灰墙被刷成了黄色,上面写着‘有光的地方,就有人读书’。”
暑假中的西联教室内外依然有不少学习的学生。他们的书上填满了笔记,还有人在水杯上写着“星光不负赶路人”。
生物专业的学生孙晓晓是位“00后”,准备升大四,暑假前“跟家里知会了一声”就留校学习了。
说起考研的决定,她直言“从大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了”。
在暑期的曲师大,每把露营椅背后都是一位考研学子。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孙晓晓说,刚入学时,她在曲园见到了终身难忘的一幕。那年9月,天气还炎热,她在教学楼的走廊以及西联教室、图书馆前面看到了“密密麻麻”的考研学子。“几人宽的走廊里全都是坐在那里背书的师哥师姐,书和人堆满了过道,中间只留一人宽的空间供同学行走。虽然每个人背诵的声音都很小,但人一多,那种‘嗡嗡’的声音就会让人有压迫感。”孙晓晓说,她仿佛又回到了高三,考研的种子也在那时彻底种下。
曾有山东当地媒体采访曲师大老师:“学生在走廊背书会不会影响到上课?”一位刚下课的老师说:“从不会有任何一位老师,会因为走廊里背书声音大、影响到自己上课去指责学生们。”
孙晓晓说,这种画面时刻冲刷着大一、大二学生的内心。“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泡两年,到大三就会决定考研。就算自己犹豫,到了大三看到同宿舍、同班同学都投入到考研中去,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考研。”
如今,孙晓晓每天早晨7点起床,7点半左右开始学习计划,一直到晚上10点结束。
随着考试临近,孙晓晓已经开始感到焦虑。“其实刚开始进入考研状态的时候,身边每个人都在忘我地学习,自己只需要像他们一样,置身每日充实的学习计划里就不会焦虑。但随着考试临近,各种情况的出现会扰乱你的心态。”
前不久,孙晓晓得知自己的目标院校忽然更换了专业课参考书目,这让她不得不放弃已经执行的复习计划。后来,她决定更换目标院校,冲刺南京某“211”大学。
每年水涨船高的考研分数线也让她感到压力巨大。“我报的专业分数线超过了370分,而几年前分数线还是350分。考到370分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难,但更难的是我不知道今年的分数线是否还会继续增长。”
目前孙晓晓排解焦虑的办法是“疯狂学习”,她认为:“不管分数线是否涨,只要我比其他人学得刻苦、认真,上岸的就会是我。”
考研学子集中的西联教室。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当然,也有备考心态轻松的学生。顾岩也是暑期留校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但与孙晓晓不同的是,他是一名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相对小。“本科毕业后,我可以直接到山东某县级市的学校里当一名老师。”不过,顾岩依然选择了考研,因为“受身边同学影响,也为了更了解自己”。
顾岩介绍,他们班都是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就能直接去学校当老师,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考研。
谈及如今师弟师妹的学习状态,毕业多年的黄女士表示理解:“其实这些在曲师大都很正常。他们目前还不是学习状态最紧张的时候。”入冬后,尤其是临近考试前一个月,许多学生会在凌晨5点起床学习。每天天还没亮,曲师大的图书馆前就挤满了在寒风中等待开门的学生。“有学长说,上世纪90年代,图书馆的门曾因此被挤坏过。”
高“考研率”是如何炼成的
2014年,央视曾做了一期题为《高“考研率”如何练就?》的专题报道,其中将曲师大形容为“考研基地”。
央视报道如此总结曲师大高考研率的原因:“因山东高考分数线高,许多高分考生被调剂到本省的双非院校,他们有意愿通过考研再次考取理想中的学校。”
新京报记者了解,曲师大在山东省内大学的位次并不低,是仅次于山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类院校,部分专业也属于“本科一批招生”。2022年,曲师大在山东省的最低录取分超过500分,高过同年山东高考一段线。
孙晓晓表示,她的大学同学当中少有人将曲师大当做第一志愿,更多是当做稳妥与保底院校的。
“虽然是双非,但要考上曲阜师范大学也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曲阜师范大学里会学习、做题的朴实孩子相对较多。这类学生无论在哪都是考研的主力军之一。”曲师大附近某考研机构负责人刘辉分析。“就我所接触的曲师大学生来说,家里的生活条件相对其他大学的学生整体上更清苦一些。这可能跟曲师大是师范类院校有关系。因为毕业后更容易从事稳定的教师行业以及‘公费师范生’的存在,许多低收入家庭会优先选择师范类院校。”
2020年,曲师大教务处处长胡凡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生源结构来看,八成以上的曲师大学生来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他们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曲师大门前的孔子雕像。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曲师大研究生处处长李兆祥曾对媒体表示:“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对农村出来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而考研不需要靠任何人,靠自己努力就能获得一个优势地位,这无可厚非。”
在曲师大毕业生苗女士看来,校方的支持与鼓励,是孵化考研热潮的原因之一。“即便放暑假,食堂依然有饭,图书馆和一些教学楼的空调仍不会停。学校尽力为考研学生创造好的备考环境,从侧面鼓励了学生考研。”
李兆祥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像我们这栋办公楼,每晚都有学生在此背书。夏天老师们会主动把自己办公室的门打开,让空调凉空气出去。冬天同样会把空调暖气散出来,学生在过道上就能暖和一些了。”
也有网友猜测,曲师大坐落于孔子故里,深受儒学影响可能也是形成考研热的原因之一。
2020年,时任曲师大党委*的戚万学接受大众日报采访时说:“曲阜师范大学是一所因孔子而生的大学,国家在这个地方设学建校,其实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和任务就是要传承文化和教育的这样一个根脉。”
曲师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正运曾坦言:“扎根于孔孟故里的曲师大,学生们骨子里都有种‘犁牛之子’的精神。但非中心城市的地缘劣势很明显。”而在在校学生李乐眼中,这种“地缘劣势”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学校周围适合大学生的娱乐项目匮乏。
“曲阜是个十分安静的城市,这里少有灯红酒绿,学生们能接触到的娱乐项目少,心思也就更容易放到学习上。”
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曲师大周围更多的是城中村。当地商业气息并不浓厚,学校附近没有大型商业娱乐综合体,鲜有商家营业至24点之后,就连便利店也多集中在23点左右闭门谢客。美团平台能搜到的当地电影院仅有6家,22点后,几乎没有电影再开场。
“学生们来曲师大求学,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李乐说。
当然,曲师大考研热的形成也有社会原因。李兆祥接受山东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造成我们学校考研率高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现在上大学已经普及化了,要想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好职位或好发展,学生可能还要在本科基础上继续深造,读研考博。”
被催生的考研经济
因为曲师大浓厚的考研氛围,当地许多考公、考证人员也慕名前来学习。他们与考研的学生一起,托起了学校周围的 “考研生意”。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小餐馆叫金榜馄饨,教辅机构叫导氮教育,就连理发店都会文绉绉地在招牌上写下“发型传播中心”。
34岁的魏先生在曲师大附近投资了一家自习室。他说,开自习室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低、回本快”。
“因为知道曲师大周围学习氛围好,疫情结束后,我开始考察自习室项目。后来看到了现在这间之前房东用来开青旅的房子,决定在此经营自习室。这里每间屋里都有简单的装修和空调,能省下部分成本。”魏先生说,从交租金到正式营业,他与合作伙伴共投入了8万元人民币。这里共有40个座位,有四人间、六人间不等,公共空间还配有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目前正值暑期,魏先生的自习室仍租出了20个座位。记者初步统计,来学习的人当中,曲师大学生和考公、考证人员各占一半。
曲师大附近的一间自习室内场景。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魏先生的自习室在当地属于“中档水平”,平均每日客单价6到7元。开业半年后,这间自习室已开始盈利。他对未来经营情况感到乐观,“估计2年左右可以赚回本金”。
当地的自习室大多采用“无人模式”,办卡、订座、收费等功能皆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魏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曲师大附近的自习室多达40家,规模有大有小,月营业额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开自习室虽然竞争大,但还是能稳定挣钱,每天就像有‘睡后收入’。”
许多在校外租自习室的曲师大学生,也会租住在学校周围。每年6月,房屋中介吴女士都会固定接待“一批又一批租房的备考生”。这些学生往往一租就是半年,而该时间段正是备战考研的学生从暑假到考研初试前夕的时间。
在升级了学习环境和住宿环境后,部分曲师大的学生还会选择一家考研机构来帮助自己更有效的择校以及复习。
曲师大附近某考研机构负责人刘辉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19年以来,前来咨询、参加考研辅导的人数大概增长了30%。”
“我们平均每天接待十几位学员,曲师大的学生大概占三分之一。”刘辉说,受“考研神校”标签的影响,许多非曲师大的考生也会来此寻找考研机构。近几年,考研机构业务越来越细分。择校咨询、专业筛选、跨考咨询、考研科目培训都由不同团队负责。
因为商家多、竞争激烈,围绕考研的“衣食住行学”,在曲师大周围都能以极具性价比的方式解决。8元一份的土豆丝盖饭,7元一天的自习室、10元一份的考研资料……用刘辉的话说,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服务,曲师大周围已为考研学生形成了“一站式服务圈”。
“考研神校”争议
不管自身愿不愿意,曲师大在坊间还是被打上了“考研神校”的标签。
“考研神校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类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杨光富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标签的出现,代表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利有弊。”
“考研对于某些特定学生来说也是重新选专业的机会,能让学生在未来就业时有更大概率进入适合自己的行业。其次,更多高学历人才出现,也有利于中国各行各业发展,以及为用工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选择。”杨光富说:“综上所述,以曲师大为代表的考研学校的出现,背后即代表用工市场的新变化,也代表当下年轻人对学历的新认知。”
至于弊端,杨光富认为,如果这类高考研学校过度重视考研,甚至有本科生出现逃课考研现象,这无疑影响了本科教育质量。这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应试水平,但学术能力总体来说,相对偏弱。
曲师大教务处处长胡凡刚并不认同考研生学术和动手能力差的推断。他曾提供这样一组数据:山东举办了八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曲师大获得了连续六届双料冠军。
在网上,支持与批评的声音都有大量存在。
“只会培养考试机器”“‘考研神校’的存在压缩了其他考研学生的机会”……批评者如是说。
更多的网友则表达了支持:“这类学校不这样拼命学又能怎样?与名校拼学术资源吗?”“上进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况且他们的方法并不违反哪条规定。”“‘考研神校’的学生考研时与其他学生参加同一场考试,用同一场试卷,这是一场公平竞赛。”
曲阜师范大学校方对于“考研神校”称谓的态度也经历了变化。
2015年,时任曲师大校长的戚万学在新生开学典礼致辞中曾提及:对于有人曾称曲园为“考研基地”,我给予的是七分自豪三分坚定。
今年7月7日,当新京报记者拨通曲师大宣传部电话时,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目前校方并不愿意过多宣传‘考研’这个标签。”
一些曲师大学生也对所谓“考研神校”的说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有学生在网络平台留言称:“学风浓厚是真的,学习氛围很好。‘考研神校’我不想回应。考研主要在个人努力,这只能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努力,谁不想去更高的地方看一眼风景。”
孙晓晓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网上对于我们学校的非议太多了,本校生真的很讨厌‘考研神校’这个称谓。这里的老师并不像网上传的那样‘从大一就引导学生考研’,绝大多数学生是自主决定考研的。在曲师大接受教育后,我们从心底想要变得更好。”
“我们不是天天就抱着书死命地学,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有属于我们的精彩。”
(文中刘莉莉、孙晓晓、顾岩、李乐、刘辉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隋坤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