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月28日,戊戌年腊月二十三,小年。
如果说进入腊月就是奏响了新年的前奏曲,那么,迎来小年就是新春开幕前最后一段音符,短暂而优美,满溢着喜气和年味儿。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
二十七*小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了小年,我们就可以掰着手指,静候新春的到来。在这个吐旧纳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紧张地做着过年的最后准备。
小年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
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祭灶历史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中国道教兴盛之后,为老妇。
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祭灶风俗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
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小年饮食
因为小年这一天祭灶节,所以吃什么是很讲究的。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
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时,还有吃麻糖的习俗,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
而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就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口味微酸。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除了这些,还有吃粘糕、米饼、火烧以及爆米花糖等食俗习惯。
团圆在路上
到了小年,就意味着距离除夕不过一个礼拜的时间了。在外地工作的人们纷纷买好车票,收拾好行李,备好年货,浩浩荡荡地踏上回家的路。
本来热闹的城市街道,越来越冷清;而常年冷清的乡下小路,越来越热闹。
小年的钟声已经敲响,风中的回声似乎飘散着团圆的喜气,正催促着我们早日走向家的方向。
好好期待着与故人的重逢吧,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往事要分享,还有很多未来要展望。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新春已在路上,团圆也已经在路上。愿你穿过人山人海,跨过山川河流,终能找到唯一的这一条回家路。
(内容整理自中国网,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涨知识,点好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