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乃是多情客

书痴乃是多情客

首页模拟经营小说家模拟2游戏1.0.4更新时间:2024-06-09

□ 塞纳河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本人既爱啃萝卜,也爱吃白菜,偏偏还是读书派。

大半辈子上了二十多年学,如今临退休了,仍坚持每周读一两本书。不仅自诩为读书中人,更是地道的书之情人——看书时好激动常掉泪,有时甚至哭得稀里哗啦。

记得小时候,每当寒冬腊月天不亮就跟着父母到山里搂草打柴,冻得手脚僵硬鼻头红肿时,每当推着盛满猪粪的小推车因上不了坡道急得想哭时,每当放学回家推磨做豆腐累得腰酸腿痛不想动时,母亲总会来一句:不好好念书走出去,一辈子只能在乡下搂草打柴、推车推磨。所幸,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告诫,竟咬牙一口气读到了博士,甚至可以说读完了祖祖辈辈未曾读过的书,进而过上了都市生活。正所谓:情深深来雨蒙蒙,读书筑我梦成真。

我一直坚信: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只要他愿意读书学习,就有翻转命运的机会。进而言之,开花不是老树的事,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终身学习,为人为己;持之以恒,不行也行。

书籍,当之无愧是人类文明世界的故乡和摇篮。自有文字以来,人类保存智慧的主要手段是书籍,继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读书。君不见,古今中外视读书为第一等好事的大有人在,论述之多更是举不胜举。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 杜兰特说,文明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知识和艺术积累的增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遗产在增多,接受遗产的人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升。

的确,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传承,要出新思想,需回旧世界,而过去的世界主要藏在书里。在很大程度上说,未来的世界也在书里。想一想,不同时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当下的我们真是多么富有,只要能识字阅读,不必缴纳遗产税,就能抱得财产归,此等好事何乐不为!

曾有智者说,书其实是一种召唤,是引领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全世界的阅读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上升的阶级是永远在读书的,下降的阶级是不读书的。会读书的阶级,基本上是对自己生活不满意,显示出要变革的*,所以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中自有黄金屋”,即知识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阅读的地位更加突现,于是便有了建设“学习型政党”、打造“书香社会”之说。教育是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门槛,于是便有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热切呼唤。这些都充分说明,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阅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从个人成长进步角度看,一个人要立身处世有所作为,归根结蒂要有实力,而实力的绝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所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毫无疑问,一个人能力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习力上。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深刻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当下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学历教育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倘若充分认识到,正是读书塑造了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就不难深刻理解,工作之后基于丰富阅历基础上的阅读,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塑造你全然不同的二次人生,使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充满活力、有声有色,甚至与众不同。

上述种种,说的都是“要读书,请给我一个理由”,但是你想过没有,人热衷于做一件事情,难道必须带有功利性目的吗?追求乐趣本身,难道就不能作为终极目的吗?我的迷你小书屋里,一直挂着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条幅: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愚以为,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有最多的掌声,也不见得要赚最多的钱,或有最了不起的成就。在身体健康之外,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灵世界必须充沛丰盈、宁静平和。这是因为:书是心灵成长必须的维他命。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生活。在成人世界里,读书固然不是人生的主战场,却是人生最重要的补给线乃至生命线。君不见,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失范和精神焦虑,使得当代社会各种心理精神障碍类患者数量急增;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物质享受和休闲时间,相应地也带来了更多空虚浮躁和非分之想。在此背景下,我们用什么去填补心灵真空改善生存处境?方法可能有很多,但高质量的阅读肯定是重要选项之一。

有人说,读书虽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需,不能直接解决温饱冷暖。但书是光,可以照亮心灵,可以提灯引路,亲近阅读时,内心将产生创造时光的力量,生命也因此而双倍地延长。此言不虚。从时间上看,人生是条单行线,我们无法重过另一种人生,而书籍是浓缩版、精华版的人生。通过读书,让你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和熟悉的人之外,还有那么多全然不同的人生,而每领略一次不同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多活了一次。

从空间上看,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怎么办?身体抵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则能够抵达。有道是: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视力,心灵看得到的地方叫眼力。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三十公里,却成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意识流作家福克纳,一生宅居在小镇里,却写出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篇短篇小说,并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几乎足不出门,又没有现在方便快捷的网络通讯,靠的无疑是勤奋不辍的海量阅读。

总之,一个人无论精力多么充沛,寿命多么漫长,能够实际经历的风景总是很有限的。扩充生命容量、领略更多风景,唯一的方法恐怕就是阅读。换言之,人生苦短,要想超越身体的局限性和生活条件的局限性,力求解释看似不可能解释之理,做看似不可能做之事,成就看似不可能成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好书,丰富心灵。说到底,读书就是通过想象力,去模拟和感受一切可能的东西,让我们去享有因为奔波劳碌而没有过上的理想生活,而这种理想的生活,恰好在我们能够自主把握的最大范围内。

毛姆说,在每一个时代,往往都是聪明人才能够发现,唯独由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愉悦,才是最令人满意也最为持久的。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与不幸。

其实,往深里说,阅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而是要主动重塑我们的生活。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传说,如果说是女娲第一次造就了我们,那么我们不妨效仿女娲的办法再造自己。当擘画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后,便积极地把人生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自觉加以塑造,使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这个塑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持续读书。

正如白岩松所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的确,当我们与作者和书中人物的思想或命运产生共鸣时,正说明我们找到了自己。当我们接纳并践行这些思想时,我们也就是在塑造着自己。也因此,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你得“入角入戏”,对书付出时间和感情,真诚地交心谈心,善于和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冷暖共情共舞,才能期待它的回报。正所谓:书痴乃是多情客,嘻笑怒骂皆自得。

更重要的是,人生在世,能够真正相伴一生的,唯有自己的心灵。从世俗的观点看,读书无疑是件很孤独的事情,远不如社交应酬和旅游娱乐那样热闹畅快。但倘若深入想一想,伟人天才不孤独吗?明星富豪不孤独吗?人活着谁又不孤独呢?孤独是人类的宿命,其全部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不是万能的。这一局限性带来了我们对世界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对未知之物的恐惧,对求之不得的恐惧,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包括对孤独乃至生老病死的恐惧。既然孤独和恐惧不可避免,我们难以完全消除它,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它甚至利用它。

孤独只有两个字,消解它的权宜之计却只需一个字:爱。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去逃避孤独、掩盖孤独、对抗孤独、消解孤独。假如你每天从心灵广袤的空间里腾出一角留给读书,并坚持到习惯成自然,你将惊异地发现,这种状态下的你,不仅不觉得孤独,反倒觉得比他人更充实,进而深切体悟到: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人生幸好有书读。

如果要问幸福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幸福就是忘我(也可称为陶醉或超越)。忘我的具体表征,就是当一个人全情投入他愿意*事情时,极易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无限接近于幸福的状态。读书确实如此,当我们逃离日常生活的烦扰,一书在手,去到一个引人入胜的陌生国度,便很容易会忘却时间,达到忘我幸福的境界。

是的,读书一方面是为了找寻自己——找寻那个还不曾遇见的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有时也是为了忘记自己,把自己丢在书页里,丢在文字间,最终也可能通过激情创作和奋力拼搏,把自己丢在别人的心里。或许正如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在我们的生命中,书籍是唯一能与父母、爱人以及热血沸腾的人生经历相提并论的东西。由此看来,在一个物欲横流、喧哗躁动的世界里,忙里偷闲静下心来自作多情读点书,岂非美意美差!

茶能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阅读,给人的力量不是打击型的嵌入,和中药一样,它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滋养。

曾国藩在给侄子的信中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即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它。读书体味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灵便会得到修炼、陶冶,气质自然也会超凡脱俗。这大概正应了那句老话: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另有一种说法,一个人书读多了,感性会比较发达。感性发达的人,比较容易与人相处,人缘往往比较好。这大概就叫“书中自有颜如玉”,说明读书可以涵养人生,亦不失为一种优雅的养生之道。

事实如此,读书即使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相;即使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即使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既有助于深刻认识他人,也有助于深刻认识自己。不读书,就难以站在云端看人生,难以真正了悟人性通晓社会,进而从容走过喧嚣。读书虽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不读书肯定会挡住你很多出路。一句话,不读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甚至是残缺的人生。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自我赋能,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书籍,恰似一泓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只要你把桶放下去,总会满载而归。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你定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自己,而这个自己注定比先前更本真,更自得,更精彩。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艺术不是万能的,读书也不是万能的,世上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自只能解决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问题。生活丰富多彩,生命博大精深,要过上更丰盈充沛的生活,就不能指望从单一爱好和活法中找寻全部满足,而应探寻更全面自由的发展。

(作者:塞纳河,资深媒体人,央媒高级编辑。在主耕新闻写作的同时,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等领域也多有涉猎,发表《墙》《父亲山来母亲河》等作品数十篇。)

来源: 法治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