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建筑专业学生的忠告(全文)

给建筑专业学生的忠告(全文)

首页模拟经营小小建筑工艺师更新时间:2024-08-03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学习、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那样的困惑。以下这些资深建筑学者的话可能会帮助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庄惟敏:时间变量影响最终结果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控制

我想问同学们,到现在,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发自内心地问自己,你喜欢建筑吗?我不是说今天当我说你喜欢建筑时我表扬你,当我说你不喜欢建筑时我批评你。我想知道是否每个人都能真正活着?当然,我不想让你现在回答,也许五年或更长。但是我们选专业,你要过真实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觉得无聊没关系。当你有一些想法的时候,我想告诉你怎么解决它。

我们应该多学多看,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上课而不是选课,他们可以选择压力较小的时间。另一方面,业余时间看书。这是处理书的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

建筑学不仅仅是一门工程学,对吗?但问题是时间,也许因为时间,会影响你的最终结果。所以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控制时间。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些老师喜欢熬夜,有些老师喜欢早起。例如,我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5点起床上班。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在主楼教书。我总是要关灯。但现在我们可以整晚教书了。没有经验可谈。它只意味着你可以合理地安排和控制你的事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就业形势

老实说,目前就业方向不是很好,但毕业后会是什么样子?很难说。这也可能是另一个建设高潮。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当时和现在盖的房子平均寿命不到30年,这是事实。那是什么意思?新一轮的房屋建设将重新开始。也许我们会赶上一些大事,有可能大事带动大发展。所以我还是乐观的。但情况会改变的。当我们从增量变为存量时,我们的重点可能不在新房上。但在旧房改造中。所以工作的性质可能会改变,但肯定会有工作。

创意建筑

建筑师用别人的钱来成就自己,其实很虚伪。另一件我们无法避免的事情是,我们实际上都在包装自己。当你做一个设计,你有一个闪光的灵感,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当你评估一幅画,告诉老师一个计划,或者去投标时,你会谈论很多历史和文化,并包装灵感。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计划解释得很好,但房子不好用,我们一定要为别人着想。

如何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学习建筑设计的方法论是必要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理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它实际上包括方法论、决策、运筹学等。

Peter Eisenman设计了辛辛那提大学艺术学院。没有一条线是水平或垂直的。这绝对不是建筑师晚上睡觉时灵感的闪现,这是有理论依据的。他有句名言“空间就是事件”。空间就是事件。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空间。当然,你最好自己创造理论。如果你不能,你必须学习。这会让你在谈论方案时明白为什么空间是这样的,而不是长时间谈论美,但你说不通。

实地考察建筑

我不是特别提倡随意观看,会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当然,这对于许多建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地标建筑。但事实上,我们还是需要深入,从室内和空间的角度出发。你会在阅读之前阅读一些文章,但你必须注意,有些文章是在后期包装的,这会被别人误导。我不主张读太多,但要读一点。你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建筑。如果你总是夸奖别人,你很容易失望。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你会突然发现在这一领域找问题并不容易。这对我来说特别有趣。当然,出门总是看楼,很累。关注一两件事,看看大自然是好事。简而言之,学习建筑学需要放松。

李振宇:设计始于对生活的热爱

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形式

“形式追随功能”是100年前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言。对于建筑师的工作来说,形式和功能哪个最重要?10个学生有6个回答功能重要,我不赞同;有3个会回答都重要,我很不赞同。不论是音乐、戏剧、文学、绘画、书法,最终成就都要落到形式上来。功能问题,尚有业主、工艺师,其他专业工程师帮你,倒逼你。形式问题,只有靠你自己了。

杂家

建筑师大多是杂家,是通才。起点就是对生活的热爱。能多走三个街区寻找一碗好吃的面条,能去小剧场看一部话剧,能听一个听不太懂的哲学讲座,能下载一个新软件试用,是做好设计的基础。建筑师在回答吃什么时,“随便”是不及格的回答。杂家在多样中积累价值观,在选择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我的老师陈从周先生说,园林就是诗情画意。建筑师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

价值

建筑师的价值是多元的:创新的快乐,为使用者服务的快乐,对他人的影响,作品在物理空间的存在……薪酬只是多元因素中的一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不会属于太高的。在欧美,建筑师虽然就业和收入状况都不算很好的,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报录比始终很高。有一份调查表明了建筑师工作的三大价值:第一,能为人类生活环境作出直接的贡献;第二,工作内容很有趣;第三,可以相对独立开展工作,甚至于自雇。

勤奋

学建筑必须勤奋。创作操作协作,事无巨细。起得早,睡得晚是常态。也正因为如此,建筑师们充满活力。

竞争

竞争是建筑师的常态;几乎每个事务所设计院都要通过设计竞赛和综合竞标来获得设计委托。你设计100个方案,90个在竞赛中被淘汰,9个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建成。但你如果害怕竞争,就没有实现的最后那一个。何镜堂先生说,不怕输,才能赢。

祁斌:建筑师的动力在于生活促进职业,职业成就生活

祁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

对材料的运用和把控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之一。实体模型和电脑三维模型对于同学们来讲,训练的要点很不一样。实体模型需要同学们动手一片片做出来,不只训练了操作技能,更是对材料尺度、建造过程的真切体会,是建构逻辑的再现也是真切感知建筑空间的过程。电脑里的模型再完整,眼睛直接看到的还是二维图像,对空间的感知还是要弱一些。此外,虽然3d打印虽然也是很好的做模型的方法,但跟手切模型还是不一样,它还是基于电脑三维建模,在学生阶段,还是需要真正动手制作模型训练队三维空间的感受。

建筑学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校培养了同学们建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但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一直认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无论是读完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仍然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职业实践训练,才能称得上是建筑师。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的过程才能称得上完整。同样,每个人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输出之后,可能出现对建筑的感觉钝化、设计方法程式化的问题,也就是感觉自己“被掏空”的瓶颈,这时就还需要再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增加新的感受,这种实践一段再去学习的过程很像干透的海绵放进水里,学习的渴望和效率优惠大大提升。

建筑师终身学习可分为两个层面:校园学习和社会实践,理想的方式要用两条腿走路:学校毕业后工作实践,输出一段时间后,再放下手上的设计,适当放空自己,投入学习之中,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到设计,这样的节奏会让这两种状态相互促进,让人在不断变换的状态中不断找到进步的动力。我毕业后就进入设计院,期间也曾有机会在国外做研究、做访问学者、在事务所工作,再回来国内进行设计实践,期间又在读博士,这些都是穿插进行,在状态的不断变换中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是建筑学这个专业很好的一面,就是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可以和自我生活高度融合,生活促进职业,职业成就生活,这种互相促进的成就感和充实感是很多别的行业给不了的,这也是支撑很多建筑师一生努力在建筑创作的精神动力所在。

文化价值要由表及里

对于文化的尊重不是停留在某些所谓的“文化元素”层面。我比较反感文化被片段化、简单化地理解为某种形式或象征的片段,用一些符号化的方式标榜所谓的文化性,这种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做法往往是对真正文化价值的损害。

我们之前谈到了恒大足球场设计,问题出在莲花吗?莲花主题没有错,错在建筑设计不是象形雕塑,建筑语言和表达需要提炼,要有建筑化的语言和建筑性的表达方式,简单具象地形式化处理,结果就很可怕。再举个例子,我们说四合院好,真正好在哪里?是坡屋顶?瓦顶灰墙?都不是,本质上是好在四合院中家庭生活的氛围,它符合中国的人情和社会生活价值,透露的是浓浓的人文情怀,如果失掉了这种人文意境,建筑形态其实再普通不过了。所以不要提什么文化符号,更多地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对传统文化要有一个从喜爱到学习,学透了再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左手样板、右手输出这样照抄。重要的是先去体验,然后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用当代化的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当能够做到先彻底吸收、再自然释放,这种融进气质里的表达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形式本身已经并不重要了。

朱亦民:不要把时间消耗在一些无谓的激动中

朱亦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八十年代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加拿大建筑师埃里克森(Arthur Ericson)的访谈。主要内容不记得了,有印象的是他把后现代主义猛批一通,建议学生们不要再看建筑杂志了,说那上面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那时候我对埃里克森的说法是很不屑一顾的,认为他是仅剩的几个不识时务的现代派老古板,该被淘汰掉。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清华大学的汪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呼吁年轻人不要把精力消耗在一些很时髦但没有长久价值的东西里,这个话我同样也是听不进去的。过了这么多年,我开始理解和赞同他们的态度和观点了。我也要劝告现在的年轻人,尽量不要把时间消耗在一些无谓的激动中,千万不要像钱钟书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当然,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也和我当初一样,是不大可能听进去这种劝告的。

现在的情况也和我上学的时候很不一样了。随着90年代末大学扩招,大学里培养学生已经变成了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越来越少。看着潮水一般涌过来的学生,让高校里的老师很难不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尤其建筑学专业,据说中国现在已经有两百六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过去一个老师带八九个学生,最多不超过十个。现在一个老师少则十二三个,多的二三十个的也有。

抱着之前的那种精英教育的态度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作为教了十多年设计课的老师,我的一个基本想法是,无论如何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建筑师,其他的再说。

我自当老师以来主要上三年级的设计课。设计课是最主要的专业课。按照一般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规划,前三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在一至三年级学生要完成设计课的基础训练,具备一个建筑师应有的基本设计技能,并对这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有完整的认识。一般的设计作业也都是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三年级之后,学生就应该具备建筑师的基本工作能力了。

绝大多数同学经过一二年级的训练可以根据任务书展开设计构思和问题分析,并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也不排除一些教学组织混乱或者教师不称职的学校或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实际上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你看他的作品集跟杂志里的东西没什么差别,流行趋势和设计手法哪个都不缺,可是画个平立剖面都对不到一起。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做设计。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尤其工科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是非常强的。在低年级已经对设计的独特性有了比较自觉的追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设计中要求有个性,要与众不同。有些学生会选择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处理设计问题。最常见的是模仿一些著名建筑师的所谓“手法”,或者采用某种极端的方式处理空间和形式。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做法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学生可能在设计中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些基本问题的挑战和训练。

我觉得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更新以分钟记的时代,好坏不分成了最大的问题。乱冲动,瞎浪漫是最普遍的错误姿态。因此我要给低年级学生一些忠告。

第一,在心态上先不要急于在设计中表达什么“个性”。如上所说,追求个性的结果往往是丢了基本训练。要记住,设计能力和天赋往往表现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和平常细节的把握上,而不是你能弄出什么吓人一跳的动静。有人说过,所有能想出来的东西都被前人思考过了。你以为的所谓形式上的创新,可能是别人嚼了无数遍的口香糖。

第二,没有不经过煎熬和痛苦就能学到手的知识和技能。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专业和行当。要是有人跟你说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变成一个建筑设计的高手,你千万别信。这就跟社会上有人说可以不打针不吃药治好病,不跑步不锻炼不节食就能减肥,不背单词四六级满分一样,这种人十有八九是搞*的骗子。当你做方案的时候觉得手足无措焦虑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做,往往是你将要长知识的时候。

第三,做方案的时候觉得手足无措焦虑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做,都要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再坚持一下

第四,少看手机,多看书。那些手机上抠出来的像素不到20K的照片不止增加你眼镜的度数,还降低你的智商。

第五,永远记得你画的每一笔都代表了一个物质实体。

第六,改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