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4大船王兴衰史

香港4大船王兴衰史

首页模拟经营闲置航运大亨更新时间:2024-05-09

董浩云、包玉刚、赵从衍、曹文锦,这四人在早年间被称为香港4大船王。

今天,就谈谈他们的兴衰史。

4人都不是香港本地人,而是“外来户”,董浩云和包玉刚是宁波籍的,赵从衍是江苏无锡人,曹文锦是上海本地人。

他们均在1949年前后进入香港。

其中,最先到香港的是赵从衍,他在1948年冬天乘坐自家的“国兴”号货轮,从上海前往香港。

赵从衍

赵从衍自幼家境优越,父亲是国民政府的官员,他曾就读于东吴大学法学院,还当过几年律师,抗战时期,日军占领上海后,他放弃律师职业,下海经商,当时,上海物资紧缺,赵从衍就做起了船运生意,从事煤炭运输,“国兴”号就是他的第一艘轮船,不过,他只占有一半的股权。

因为,赵从衍是官宦子弟出身,且有律师背景,他生怕上海解放后,受到广大无产阶级清算,于是乎,在1948年冬天,前往香港“避一避风头”。

第二个抵达香港的是董浩云。

和赵从衍不同,董浩云出身低微,不过,他很聪明,勤奋,运气也非常好,19岁就成为“天津行业公司”的秘书,并受到船运大亨顾宗瑞赏识,后者还将女儿许配给他,继承岳父遗产的他,在不到30岁,就成了当时中国航运业旗帜界人物。

可以说,刚进入香港时,董浩云的实力在4人中是最强的,他旗下有数十艘货轮,包括二战后,从美国购买的3艘吨位达到7600吨的胜利轮。

董浩云

曹文锦和包玉刚是在1949年初进入香港的。

曹文锦是船三代,他出身时,他祖父曹华章的船运业务已经遍及了长江沿岸,他的父亲曹隐云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还开了个银行。

曹文锦

用财大气粗来形容曹文锦一家再合适不过,不过,他们前往香港时,因为走得仓促,只带了10万美元和一些珠宝,这些,只占他们全家资产的1%。

至于包玉刚,他是丝绸商人的儿子,虽然,学的是船舶专业,但本身具备很高的金融家天赋,抗战胜利后,他还曾参与组建上海市银行,并担任副总经理。

邓公接见包玉刚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中国大陆进行了封锁,因此,当时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非常疲弱,为了换取汽油,橡胶等产品,专门在山东石岛开放了一个贸易港。

曹文锦得知消息后,第一个行动起来,他与几个朋友租借了一艘货轮,将中国大陆的大豆、桐油等产品运往香港销售,又或者将这些产品运到日本,换取钢材和化工产品,来赚差价。这样,短短几个月,曹文锦等人就赚取了几十万港元,他们也创建了大南轮船公司,并购买了一艘1200吨的货船。

50年代的香港航运

1951年,美国联合西方对中国大陆进行禁运,虽然,英国也公开声明了,但港英政府却不以为然,一直默许民间走私,这导致船运的价格飞涨,曹文锦抓住这一时期,将采购到的药品,钢材运往大陆,赚得盆满钵满。

看到机遇的不止曹文锦一人,赵从衍亦是如此,利用“国兴”号,穿梭在中国大陆、北朝鲜、日本和香港之间,可谓日进斗金,而赚到钱后,他们又扩编了自己的船队。到朝鲜战争结束,赵,曹两家成为香港航运界代表人物。

相比赵、曹两家一帆风顺,朝鲜战争前后的董浩云的处境有些艰难,因为,他到香港不久后,就把公司前往台北注册,结果,有段时间,美台关系不佳,他的两艘胜利轮被美国方面以“欠债(贷款)未还”为理由扣押,而其他一些船只,也被国民党军征用。仓皇之下,董浩云只得把最后一艘胜利轮转移到香港。

香港航运

不过,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台关系缓和,董浩云终于拿回了那两艘被扣押的船,他的船队也接到了美军的订单,借此,他的船队日益壮大,还从英国订购了万吨的“瑞云”号与“太平洋光荣”号客轮。

而此时,包玉刚的船运事业还尚未起步。

二、

时间很快到了50年代中后期。

1955年,包玉刚斥资70万美元,从英国购买了一艘8700吨的“金安”号,开启了航运事业。

1955年接下来几年,董浩云又订购了好几艘巨轮,包括7万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

曹文锦和赵从衍则有条不紊发展。

这一时期,势头最盛的要属董浩云和包玉刚了。

董浩云仗着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不仅获得巨额贷款,购买了多艘万吨以上的货船,还创建了中美航运客轮,此外,他还把旧船从散装货轮改装为货柜轮船(集装箱)。

东方海外的货柜轮

包玉刚则是后来居上,1956年,在成立环球轮船第二年后,他就从汇丰银行得到了一笔贷款,订购了6艘货轮。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汇丰一直坚持不借贷给轮船公司,那么,为何会对包玉刚破了规矩呢?

原来,包玉刚与其他三人不同,他并不直接参与经验,而是采用出租的策略,将轮船租给有需要的航运公司,当时,到香港租用轮船的很多都是日本人,他们一租就是长租,所以,包玉刚不会亏,因此,汇丰银行就同意贷款,他们看中的就是轮船公司和租客一起承担风险。这样,从银行贷款的包玉刚,拿到钱后,又去日本订购船。

包玉刚开启了香港的轮船租赁

包玉刚崛起的另一个原因是事必躬亲,有一次“金安”号在长崎发生故障,他听闻后,亲赴日本监督整个维修过程,确保每一笔开支到位,这让租赁该船的日本公司大为敬佩。如此一来,包玉刚的信誉传遍海外,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连壳牌,美孚这样的石油巨头也愿意租他的邮轮。

三、

60年代。

当时,西方随着造船工业技术进步,很多旧船被淘汰,这为4人扩编船队迎来了契机。

董浩云以100万美元的低价,一次性从美国购买了12艘胜利轮,要知道1955年,包玉刚购买的“金安”号就达到了70万美元。

二战中美国建造的胜利轮

赵从衍一向谨慎精明,他并没有躲过涉及油轮,客轮,因为风险太大,而是主打散装货轮,他还用6万美元的单价(银行贷款4万美元)从亚丁湾采购了一批旧船。

曹文锦在做散装货轮业务的同时,也学习起了包玉刚做轮船租赁,没办法,他可没有董浩云和包玉刚那样的后台。

至于包玉刚,这次再次走到前列,他利用资本收购,控制了会德丰洋行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平台,打造了一个拥有57艘轮船,吨位达到960万吨的“航运帝国”。

包玉刚麾下的轮船

经过10年发展,4位船王迎来了巅峰期。

1972年,曹文锦旗下的万邦行业投资有限公司上市,同一年,赵从衍家族的新世纪行业上市,一年后,他又将旗下另一家公司华光航业上市,而董浩云的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也登陆香港股市。

到了1980年,曹文锦和赵从衍旗下的船只分别增加到了40艘和70艘。董浩云的轮船数量达到了125艘,吨位在1100万吨左右,他的业务遍布全球,被称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

而包玉刚则是当之无愧的船王中的船王,他的环球航运下共有200多个子公司,拥有200多艘船,吨位超过2000万吨,甚至与前苏联商船总吨位不相上下。

四、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80年代,4大船王迎来了衰退期。

董浩云是香港拥有巨轮最多的船主,但这是建立在巨额贷款之上的,因此,公司的负债率非常高,虽然,他1980年就宣布了退休,并在2年后去世,但他的儿子董建华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反而进一步斥资,扩大规模。结果,1984年,全球航运业务进入衰退期,导致董浩云一生心血东方海外资不抵债,濒临*,最后在霍英东帮助下,才得以债务*,经此,董氏家族元气大伤。

董建华

相同的一幕也在赵从衍的华光航业上发生,因为亏损20多亿港元,华光航业被迫*。

相比之下,曹文锦和包玉刚早就意识到了船业上的“暴风雨”,并及早脱身。

曹文锦从50年代开始,就到东南亚进行投资,除了航运业,他还涉足化工,医药,纺织,因为分散投资,他的航运业损失较小,危机过后,他又到东南亚开发房地产,后来成为东南亚有名的房地产大亨。他完美诠释了何为“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的理念。

曹文锦一家

包玉刚则在70年代后期,开始出售船只,剥离不良资产,并收购九龙仓等英资商行,转向地面经营,得以从航运危机中全身而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