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重庆7月5日电雨后的川河盖,空气清新润肺,久违的阳光洒在草场上。和往常一样,杨胜友早起备菜,去蜂园查看蜜蜂,再到杉树林里瞧瞧小木屋的修建进度。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今年53岁的杨胜友,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家乡从“狗窝”变成“金窝”。如今杨胜友已是四世同堂,每天过得幸福快乐,再也不愿离开家乡。
谈起前半生,杨胜友有许多苦涩的回忆。
杨胜友出生在川河盖景区楠木村坨头组,以前,川河盖有100多座矿山,整个楠木村被一层厚厚的煤灰和粉尘所覆盖。那时候川河盖流传着这么一句歌谣:“煤炭是条龙,挖也穷拖也穷。拖得打根裤衩穿,挖了就是打灯笼。”
由于山上交通闭塞,收入来源单一,杨胜友早年时候只能在山上的煤矿打零工,每个月每年只能挣个千把块钱。小煤窑里又黑又脏,拉煤工作十分危险。眼见着孩子慢慢长大,教育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仅靠拉煤的微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开支。思索再三,杨胜友和妻子远赴福建瓷砖厂务工。
“厂里粉尘大,眼睛都很难睁开”虽然收入增加了,但瓷砖厂恶劣的务工环境让杨胜友苦不堪言。
2014年,杨胜友一家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有一天,杨胜友接到时任涌洞乡党委*喻涛的电话,从电话那头,他得知家乡的煤矿已经关停,正在大搞生态旅游建设。喻涛动员杨胜友回家把农家乐办起来。
杨胜友有些犹豫。
“你把锅架起来,顾客的问题我们来解决!”镇、村领导的话,让杨胜友宽下了心。
回到家乡,杨胜友眼前的景象发生了巨变。以前家门口的泥巴路,常让老杨出行痛苦不堪,就拿离家最近的龙池镇来说,虽然离家只有20里左右路程,却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到。现在,硬化道路直抵家门,到镇上的时间也缩短了一大半。
不如试试看?抱着这样的心态,2014年7月,老杨家的“森林小屋”开张了。
老杨的“森林小屋”
刚开始,老杨夫妻俩把收入一笔一笔记地起来,半年后,两人一对账本,竟然有三万多元的盈利。两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第二年,老杨又添置了餐具,增加了投入。
随着川河盖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老杨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到今年,森林小屋可盈利十几万元。
“森林小屋”稳定下来了。老杨“重操旧业”,把年轻时的养蜂技术“捡”起来。在老杨家后院,160箱蜜蜂错落陈列在道路两旁,蜜蜂在蜂箱间忙碌地飞舞。老杨算了算,每箱蜜蜂可产10斤蜜,每斤蜜值100元,光养蜜蜂这一项,老杨可以获利10多万。
老杨和他的蜜蜂
离老杨家不远,一片水杉树正在雨露滋养中生长。树木掩映间,老杨的民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这片水杉树是老杨在务工期间种下的。老杨说,那时候他心里想着靠山吃山,这些树木早晚也会变成木材。不曾想,刚好赶上了川河盖发展旅游,来森林小屋用餐的游客,建议老杨开发几间民宿,这片杉树林就成了建造民宿的宝地。
今年,老杨建设的11间木屋民宿,有6间将投入运营。
老杨的森林民宿
站在清幽的水杉林里,一眼望去,森林小木屋正在装修成型,蜜蜂带着花粉不断涌进蜂箱.....老杨对未来满怀憧憬。
事实上,在川河盖,越来越多的“杨胜友们”日子越来越红火。
以杨胜友所在的的楠木村为例,楠木村曾被称为是“晴天一身黑灰,雨天两脚黑泥”的“黑村子”,2014年川河盖景区停矿停煤,大力实施农旅、文旅、康旅等深度融合,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观光农业4个,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接待户39家149张床位,直接或间接覆盖85%以上建卡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海拔近千米的川河盖全年平均气温仅有12.1℃,森林覆盖率达到43%,自川河盖停矿停煤以后,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川河盖的财富。相关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4.85亿元,建成投用秀山县城至川河盖旅游公路、川河盖索道—云端天梯、旅游区环盖公路、生态停车场,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酒店、森林景观、草场花海、露营基地、户外运动基地、游步道等设施、游览配套设施等也逐渐完善。预计至2030年底,川河盖游客量将达到500—600万人次。
“高岗之上看云海,藏起了峰岭无数拐。杜鹃映红山坡坡,惹得姑娘哟心花开....暮色炊烟人归寨,斟满了米酒端起来。远方客人莫见外,龙门阵那个摆一摆.....”如今的川河盖,又到百花烂漫时,“杨胜友们”又迎来一批客人,川河盖生态旅游的故事仍在书写。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宏 通讯员谌从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