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武大,巍巍珞珈
自1893起至今
已有一百二十五个春秋
在珞珈山上
不只是在求学路上奔波的莘莘学子
还有一群古老的灵魂
他们经无数风雨而屹立不倒
这其中的斑驳光影
你是否曾了解过
老 斋 舍
看她在彼岸花丛中笑语盈盈
看她在珞珈山上庄严肃穆
看她在樱花云里百媚千娇
充满传奇的她
名曰老斋舍
(摄影:韩竺霖)
1
黉舍初成
1931年9月,狮子山上一座依山而建的学生宿舍悄然建成。它是武汉大学最早的男生寄宿舍,又得名为老斋舍。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老斋舍也是武汉大学早期的建筑之一,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1931年9月竣工,建筑总面积达到13773平方米,工程造价55.09万元,由当时的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整个建筑依山阳顺势而建,光线条件良好。其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外观质朴且沉稳,屋前檐眉与亭楼顶均用绿色琉璃瓦覆盖,与直立的银灰色墙壁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挨着老斋舍的还有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学生饭厅一楼前后都是落地长窗。二楼改造成为学生俱乐部,内部装饰极富民族特色,房梁上有"宝葫芦插三戟",祝福学生连升三级。房梁角的木纹上雕刻有"蝠(福)在眼前",蝙蝠睁大眼睛,看着面前的铜钱。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老斋舍整体设计都很巧妙,总共由四栋宿舍组成,由三座罗马拱门连为一体。入口处修建有百步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如今,罗马拱门也成为了老斋舍的标志之一。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宿舍的屋顶做成了平面,蕴涵着"地不平天平"的意味,虽然众生起点不一,但通过努力学习,都会达到同样的成就。类似的文化解读,在武大的老建筑中层出不穷,耐人寻味。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在斋舍的三个圆拱门之上,又匠心独运地盖起了一层,建成了三座单檐歇山式亭楼,斗拱飞檐,琉璃翡翠,宛若三座飘逸凌空的天上宫阙。罗马式的圆拱门配上中国传统的歇山顶亭楼,无疑又是老斋舍“中西合璧”的体现。建成后,这三座亭楼最初是作为教员休息室,后来改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老斋舍内总共四单元,每单元又分四斋,学校巧妙地利用了其中的数字关系,每斋分别以千字文前十六字命名,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如此古雅的名号,使老斋舍得以充满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气息。
(摄影:韩竺霖)
2
战争岁月
七七事变枪声一响,国家陷入战争。随着侵略者的不断侵入,武汉沦陷,当时的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以躲避战火。老斋舍被日军占领,并辟为作战指挥部和伤兵疗养处。此时的老斋舍因此蒙上了一层悲伤的氛围。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当年的侵略军从日本移植来樱花栽种在老斋舍前,但第一批日本樱花由于寿命的缘故都已经不在了。
在老斋舍的一个拱门旁还设有一个写着"六一惨案遗址"的石碑。这是为了纪念1947年在老斋舍前不幸身亡的三名学生而设下的纪念碑,特地涂成红色,以示铭记,使得这栋老建筑更加有了历史的纪念意义。
(来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3
今代风华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大学在1946年迁回珞珈山,老斋舍重新作为学生宿舍。至今为止,老斋舍被用作博士生宿舍。
(摄影:段雨轩)
由于位置特殊,老斋舍房顶就是一览武汉大学的樱顶,美丽景色尽收眼底。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在推开老斋舍的窗子就能看见潇潇洒洒的樱花雨,甚至屋内伸手就可以碰得到樱花,惬意而又浪漫,宛若一座樱花城堡。
(摄影:段雨轩)
在2015年的11月,老斋舍少见地封闭起来了,开始了为期十个月的修缮工作。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原有风貌,施工的时候坚持了“修旧如旧”。完工后的老斋舍依旧是“琉璃碧瓦朱漆墙,樱花掩映黉门敞”,丝毫不改从前风韵。
(摄影:陈慧敏 徐晨迪 谢秋霞)
傍岭斋居兰芷家,
樱园城堡伴菁华。
春醒楼外千层雪,
夜读迟归吟月花。
(摄影:苗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武大人所有的博大胸襟
已经深深刻在了老斋舍的灵魂里
(摄影:杨子晴)
今日的老斋舍已经承载了87个春秋
在狮子山前
矗立如珞珈之魂
见证着武汉大学的蓬勃发展
(摄影:张首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