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4日电(记者 白靖利)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那可能是城里的孩子。在这个乡村小学,有个“魔幻庄园”,不仅能让学生们体验种菜养猪,劳动收成还能够满足全校学生一日三餐的供应……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最近成为了“网红”。
美得很:从借花迎检查到人手一盆花
和着浓郁的花香,春日的暖阳照在靖外明德小学。校园里杏树、樱花、茶花、香樟,早已成荫。
穿过篮球场就是学校的教学楼,楼前两侧排满了一个又一个的花架,几百盆各式盆栽整齐地摆放着。“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花架,算是各自的小花圃,我们定期还会评比哪个班级种得好。”靖外明德小学党总支副*杨仕权介绍,全校1024名学生,有大小盆栽2000多盆,早就实现了人手一盆花。
这所学校的花香还远不止这些。穿过一道小铁门,再经过一片菜地,就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科普园。滇东地区罕见的热带植物如芭蕉、火龙果,以及农村孩子甚少接触的无土栽培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清楚地记得,十年前他刚来到学校,有一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愣是找不出一盆花,最后还是到老师家里借了14盆花才交差。后来,雷应飞带领学校师生,自己动手,花了一年多时间,种树养花,慢慢地把一所乡村小学变成了现在这个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花园。
在雷应飞看来,种植花草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细心与关心。“他们能把花草照顾好,对待别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会好起来。”
吃得香:吃饭全免费,比家里还吃得好
上午十一点多,在五年级44班的“责任地”里,张欣宇熟练地摘掉卷心菜外面的老叶子——这两颗卷心菜是她今天劳动课的采摘成果,她开心地举着它们送往食堂。
“这是我最喜欢的课,不仅能锻炼劳动能力,还知道了蔬菜是怎么来的,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五年前,听在这里上学的表姐说这所学校很好,张欣宇就来到了这里上学。后来,弟弟也跟着来了。
靖外明德小学有120亩农场,30个大棚里种有卷心菜、白菜、葱等时鲜蔬菜,养了900多头猪、2500多只鸡。为了让农村孩子认识城里动物园才有的珍稀动物,雷应飞还购买了小鸵鸟、梅花鹿、孔雀、豪猪回来养,整个学校俨然是一个“魔幻庄园”。
虽然大汗淋漓,庄园里肥料味道也挺大,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很喜欢这个味道,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张哲、侯文才和杨万岗三个小男生纷纷答道。劳动课老师宁体功介绍,种菜养猪主要由聘请的农民和饲养员负责,但学校也为三到六年级的12个班级划分了“责任地”,利用每周两次的劳动课,让孩子们了解、学习种菜、浇水、拔草、收割等知识和能力。
更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他们的劳动所得,最终都将变成他们在食堂吃的肉和菜。雷应飞介绍,学生在食堂吃饭全免费,早餐一个馒头、一个鸡蛋、一杯豆浆,正餐都是两荤两素一个汤。“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学校比家里还吃得好。”六年级学生高连翔说。
“魔幻庄园”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吃不完的肉和菜,还把西宁街道几所学校的所有蔬菜和大部分猪肉都“承包”了。每年带来的创收,除了让学生吃住全免费,还用来资助特困学生,改善教学设施。杨仕权介绍,学生中83%为寄宿生、76%是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学校留得住、吃得香、学得好,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学得好:城里孩子有的,我们都应该有
10年前,靖外明德小学还是一所条件艰苦、师生流失严重的农村寄宿学校,十年来, 雷应飞和师生们不断吸收来自土地的滋养,不断开拓创新,如今不仅让学生们吃得香、玩得开心,学得一点也不差。
下午美术课,刘蓉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科普园。一进大门大家便三三两两分开,找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画了起来。“这里可以为孩子们写作、绘画提供丰富的素材。”刘蓉说。
“城里孩子有的,我们都应该有。”雷应飞说。有了“庄园”的大力支持,学校开设了象棋、古筝、绘画等兴趣班,别的农村学校往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这里足球、篮球随便打,甚至可以人手一个。
雷应飞说,庄园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是他最看重的。“魔幻庄园”不仅有着门类繁多的动植物,更是孩子们“知行合一”的大平台。孩子们不仅从“庄园”的劳动中学到了农业方面的许多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学会了互相帮助、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