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含蓄的文化传统,使得诗人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似乎总有所顾忌。或许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他们一旦抒情,就会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于自然界的景物之中,将自己心中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合在一起,用外在景物的细微描绘来反映内在的情感表达,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此所谓意境。
意境是中国文学当中独有的审美概念,尤其在诗词当中表达得最为明显。比如南宋末年的这一首宋词,就靠写了三次的听雨,用简简单单56个字,写了人的一辈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宋词就是南宋末年的词人蒋捷所写的《虞美人·听雨》,也是这个词人最具代表性的宋词作品。
诗词情感的抒发脉络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三次听雨表达感触,分别是少年壮年和老年。每一次听雨都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次听雨也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触。
先看少年时代,“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12个字写的是少年听雨时的感受。那时的他在纵情享乐的阁楼之上听雨,所看到的也都是“红烛”、“罗帐”,一个“昏”代表了诗人年少时的欢乐情怀。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当中轻歌曼舞。
那真是一段最舒适的时光。
接下来是人到壮年。“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时代轻歌曼舞总有固定的去处,而人到中年听雨的地点却换到了,“客舟中”,预示着词人已经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常年的兵荒马乱,词人四处漂泊,万种离愁,都在这样无比悲凉的情景之中。词中的孤雁,并非实指际,而是词人在这天地间无依无靠的剪影。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时光如水,一转眼人生年迈。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之下听着夜雨,比之少年和壮年时代又多了一份凄凉。此时江山易主,旧国所有的记忆都已经随风飘散。雨打风吹去,只剩下耳畔点点滴滴的小雨。
而此时,词人似乎却已经没有太多的情怀需要抒发。轻吟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然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老年的词人是冷漠的,也是决绝的。那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是他对之前几十年时光的一句总结。但人到老年却也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再听得到雨声点点,但那颗心已经没有了悸动,也没有了感慨,只剩下“僧庐”中一个欲说还休的剪影。
三次听雨,就像是听了一辈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