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本是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定量、限额供应粮油而发放的凭证,俗称粮本。常见的粮本是红皮册子,手掌般大小,封面上印有“城镇粮油供应证”字样。翻开首页,写着发放单位名称、持有人的姓名、粮本编号等,还加盖着粮油管理单位的红印章。凭粮本到指定粮店购买粮油,每人的标准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工种来定量的,年成好或差的时候,也会适时调整。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很小,许多事情不明白,后来听父母说,那时国家刚刚遭遇了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出现了严重粮荒,于是城镇粮油供应实行了低标准。记得那时我们家干饭吃得少,总是喝粥,有时夜里被饿醒。没有办法,父母带着我们开荒种些玉米、红薯来充饥。每餐都是算计着洗米下锅,没有多余的,更是浪费不起。有次不小心掉了一小坨饭在地上,被父亲好一顿训斥。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是守着粮本过日子,粮本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有所好转,粮本上每人的定量标准有了增加。但拿粮本去买大米,必须按比例搭配其他杂粮,比如红薯干、玉米等。当然,每家都希望少搭配点杂粮,父亲经常去找粮站的熟人帮忙。不管怎样,有粮本不愁吃,就倍感幸福。相比之下,没有粮本的农村人生活十分窘迫,很长一段都是这样。有或没有粮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一日三餐,于是有粮本被称为“吃皇粮”,在当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的粮食状况大幅度回暖,城镇户口的粮油定量标准再次提高。我们家每月的粮食有了剩余,于是母亲就把没吃完的计划兑成粮票,去置换鸡蛋改善家里的生活。有了好吃的,我笑得合不拢嘴。母亲有时也会带回些日用品,如肥皂、洗衣粉等,还给了我一副劳保手套。冬天上学,别的同学冻得直搓手,我则带着暖和的手套,这是粮本带来的福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量空前提高,于是取消了城镇粮油定量供应。粮本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中国特殊经济下的历史产物。
改革开放前,即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给而为每个人配给的粮食定额,每户一个粮食和食用油定额本,简称粮本,居民可凭粮本定时到指定粮店购买粮食和食用油。